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電動車更環保嗎?最近看到“中國汽車生命周期排放評價研究工作組”研究成果發布了一組乘用車的數據,可以參考一下。在綜合考慮燃料的排放和車輛運行階段的排放的情況下,計算得出2017年生產的汽油車和純電動汽車排放情況:(1)溫室氣體排放——電動汽車
電動車更環保嗎?
最近看到“中國汽車生命周期排放評價研究工作組”研究成果發布了一組乘用車的數據,可以參考一下。
在綜合考慮燃料的排放和車輛運行階段的排放的情況下,計算得出2017 年生產的汽油車和純電動汽車排放情況:
(1)溫室氣體排放——電動汽車的溫室氣體排放比汽油車減少35%。
(2)大氣污染物排放——電動汽車可顯著削減VOCs 和NOX 排放,電動汽車的一次PM2.5和SO?排放與汽油車相當或略有增加。
很明顯純電動車的數據上優勢比較明顯,不過也有持反對意見的說沒有把電池的原材料生產、制造、報廢的污染算進去。反正按照不同的維度和數據去對照,電動車和燃油車到底誰更環保暫時沒有一個100%準確的定論,這是一個糊涂賬。
面對電動車,我們目前能看到且確實能享受到的優點就兩個,“無尾氣”和“低噪音”,如果能有充到便宜的電,那還可以多加一個“低運營成本。”之所以強調低價電是因為現在乘用車市場已經證明,在公共收費電樁充電算下來的每公里能耗成本與燃油車相當,甚至某些工況下比燃油車成本更高。
有沒有低成本充電條件是買電動車必須思考的問題。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沒得選,限行政策是殘酷的。卡車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影響,大城市里電動微面、輕卡已經隨處可見了。
一般來說從短途到長途,隨著行駛距離增加,車輛的噸位也越來越大,重卡成國內物流長途運輸的主力軍。以上只是一般情況,二般的就是在短途領域其實也有大量的重卡在應用,最常見的就是攪拌車、自卸車、碼頭牽引車等,一些卡車廠商涉足電動輕卡領域之后又盯上了重卡,其目標客戶群體就是這些短途重卡。
受制于純電動車續航里程,長途運輸工況電動重卡暫時沒有被“電動化”的跡象。
碼頭工況完美避開電動車缺陷
今年上海寶馬展在三一展臺見到一輛純電動牽引車,名字叫“綠色港口之星”,一看就是為了港口、碼頭打造的車型,目標客戶群體清晰明確。由此倒引發了我一個思考,以現階段的技術,電動重卡到底有沒有應用價值。
就已三一這款電動牽引車來講,它定位的應用工況是港口、碼頭。這種半封閉的場地有兩個特點,一是范圍小,二是行車速度低,這兩個特點剛好完美的避開了電動車續航里程短,高速續航差的弱項。
三一這款電動重卡使用了331kWh容量的磷酸鐵鋰電池,駕駛室后面單獨加的殼子里都是電池組,宣傳1個小時快充時間,充電樁的輸出功率算下來大到嚇人,所以對這個充電速度持懷疑態度。
官方提供的續航數據是150公里左右。考慮到碼頭內較小的運營半徑,車輛可以很方便的回場充電,跑145公里再去充電都不焦慮,能充分榨干電池電量,不需要預留很多電量返程。相比之下社會道路上運營的電動車至少需要預留30-50公里的電量去尋找充電樁,200公里的續航也只能當150公里用。
自重大在碼頭不成問題
只要車子上公共道路就有很多麻煩,需要符合各種法律法規要求,超載是不行的。而自重是電動重卡的另一個劣勢。
續航里程的長短很重要因素取決于電池容量的大小,電池容量越大續航里程越長。可惜電池涉及到能量密度的問題,電量越多電池越重,這和整車輕量化的趨勢背道而馳,車輛自重大只能少拉貨。
三一這輛6x4電動車自重12噸,比同級別的燃油車重了3-4噸。對于碼頭內的工況,12噸的自重不是問題。非公開道路運輸不用考慮超載問題。車輛設計的牽引質量56.5噸,早就不是公路車的標準,碼頭內可以拉2個重柜。
底盤為了重載前后都是多片簧鋼板懸架,雙層加強車架。
驅動使用雙電機+2擋變速器結構,電機額定功率不大,只有100kw,也就是136馬力的額定輸出。單個電機故障的情況下可實現單電機運行。
一年節省6萬元
碼頭工況真是神奇,電動車續航短、自重大這兩個問題對他們工況來講居然都不是問題。那么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把燃油車換成電動車有什么經濟效益?現場了解到三一這款電動重卡的售價是80萬元左右,同級別的燃油車價格大概在25-28萬之間,差價十分明顯。
電動重卡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運營成本,燃油車一公里大概2.5元的燃油成本。三一這款電動重卡按電價0.8元計算,每公里的成本大約是1.5元,每公里差價1元。一天行駛150公里,一年365天,一年節省的燃料成本是54750元,再加上雜七雜八的保養,總共就算6萬元吧。就是說同樣工況電動車一年可以比燃油車節省6萬元。
電動車和燃油車的購置成本差價是52萬元,需要8.6年才能省出這個成本。以上數據供參考,如果一天能行駛300公里,那4.3年就能回本,一切請以實際為準。
圖/文:陳接鋒
金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