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圖丨湯瑞仁在毛家飯店前留影前言“毛主席到我家那年,我30歲,在集體食堂煮飯;幾十年過去了,我也老了,可仍在為大家煮飯。這是我的福氣,也是大家的福氣......”“吃奶的爺爺搖籃里的叔嘛”1959年6月26日,對于每一個韶山人來說都意義重大,
圖丨湯瑞仁在毛家飯店前留影
前言
“毛主席到我家那年,我30歲,在集體食堂煮飯;幾十年過去了,我也老了,可仍在為大家煮飯。這是我的福氣,也是大家的福氣......”
“吃奶的爺爺搖籃里的叔嘛”
1959年6月26日,對于每一個韶山人來說都意義重大,就是在這一天,毛主席在結束武漢的視察之后,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沖,雖然只停留了三天兩夜,卻給韶山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毛主席早早起床,獨自一人走在故鄉的小道上,被緊隨其后的工作人員追上之后,毛主席突然提出想要到山上看看,祭奠一下自己的父母。
當時湯瑞仁的侄子毛紀生得知這個消息之后,趕忙跑回家告訴湯瑞仁這個消息,湯瑞仁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計,朝屋外跑去。湯、毛兩家對門對戶,毛主席父母的墳墓就在湯瑞仁家背后的山上,當湯瑞仁趕到上山的路口時,迎面碰到了正要上山的毛主席。
湯瑞仁趕忙迎上去向毛主席問好,然后陪著他一起上山。當時毛主席已經68歲,走到半山腰的時候已經有些氣喘,湯瑞仁找來一根竹棍遞給他作為“拐杖”,毛主席接過竹棍后微笑地點了點頭,表示對湯瑞仁的感謝。
祭奠完父母之后,毛主席下山徑直朝湯瑞仁家走去,湯瑞仁頓時慌了手腳,趕緊往家里跑,剛打開屋門毛主席就已經到了。進屋之后毛主席坐在一張小方凳上,湯瑞仁的丈夫的哥哥毛霞生坐在毛主席身邊,湯瑞仁則抱著孩子站在一旁。
和鄉親們問好之后,毛主席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活怎么樣,家里的老人是否還健在,地里的收成怎么樣等等, 湯瑞仁一一作了回答,一旁陪同的村干部向毛主席介紹說:
“她叫湯瑞仁,是我們韶山的嬸嬸?!?/p>
“我知道,我知道,毛家他們輩分最大,我的輩分最小。”毛主席趕忙接過話頭。
按照輩分來講,湯瑞仁的丈夫比毛主席大兩輩,毛主席應當叫她奶奶,但湯瑞仁哪敢這樣做,論年齡,湯瑞仁當時不過才30歲,比毛主席要小一半多,況且毛主席還是全國人民的領袖。于是湯瑞仁對毛主席說:
“主席,我的兒子是否可以叫你爺爺呢?”
沒想到毛主席擺了擺手,笑著說:“不行,不行,怎么能反過來呢?吃奶的爺爺搖籃里的叔嘛!”毛主席的一番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緊接著毛主席問湯瑞仁的兒子叫什么名字,當時湯瑞仁的丈夫正在服兵役,因此她們夫妻就為兒子取名“毛軍軍”,毛主席聽到后非常高興:
“名字不錯,很愛軍隊嘛,是啊,沒有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呀。我看是不是把名字再改動一下,軍人嘛,一來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二來將來當了兵就要做個大軍官,就叫‘毛命軍’吧,你看怎么樣?”
湯瑞仁當即聽從了毛主席的建議,將自己大兒子的名字改為了“毛命軍”。隨后毛主席又問起湯瑞仁在村里做什么事,已經毫無拘束的湯瑞仁回答說:
“我當的是‘火頭軍’,在集體公共食堂煮飯。”
因為公共食堂是毛主席提倡的,毛主席便問大家對公共食堂的反映怎么樣,湯瑞仁俏皮地說道:“公共食堂好,飯菜樣樣香,大家喜洋洋。”毛主席又問湯瑞仁飯菜做得怎么樣,湯瑞仁風趣地回答說,自己能夠用一個胡蘿卜做出很多的花樣來,毛主席聽完豎起了大拇指,爽朗地笑著說:
“哎呀呀,你真能干,都快成烹飪大師了。你在為大家做后勤服務,集體生產的發展有你一功呀?!?/p>
當時的毛主席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當年隨后說的一句話,在幾十年后居然一語成真,湯瑞仁真的成了“烹飪大師”,在毛主席家對門開了家飯店,而且開得紅紅火火。
“你這是打著毛字招牌賺錢”
改革開放之后,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逐漸提高,更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變革,旅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的消遣方式。在80年代初,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會前往韶山沖,一睹當年毛主席成長的地方。
當時湯瑞仁看到很多前來游覽毛澤東故居的游客沒有人招待,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畢竟是毛主席的鄰居,游客來了卻沒有一口水喝,沒有一口飯吃,自己怎么能對得起毛主席。
因此湯瑞仁每天一大早就起來,燒上一大鍋開水,用木桶裝好放在路邊,供前來游覽毛澤東故居的游客免費飲用。當時很多人都勸說湯瑞仁適當收一些茶水費,畢竟是自己的辛苦勞動,但湯瑞仁堅決地搖了搖頭:
“那樣怎么對得起毛主席?莫丟了韶山人的丑!”
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韶山沖,外地不少精明的小販將攤子擺進了韶山,甚至有些人還擺到了毛主席故居旁,當時“上面”不反對,小販們都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收入。湯瑞仁發現這種現象之后,不禁產生了做生意的心思。
1986年6月,湯瑞仁用1.7元買回了兩斤綠豆,一斤白糖,熬了兩大桶綠豆稀飯擺在路邊售賣。初次做生意,湯瑞仁總感覺旁邊有人在審視她,心里也愈發慌張,根本不敢和游客說話。
這種緊張的心理讓湯瑞仁越想越覺得對不起毛主席,覺得自己丟了韶山人的臉,因此她直接將稀飯桶放在路邊,自己則返回到不遠處的家門口乘涼。路過的游客不時大聲地詢問著:
“這稀飯賣不賣?”
“賣哩!”湯瑞仁在自家屋前怯生生地回答道。當游客問她多少錢時,湯瑞仁不好意思地說隨便給吧,不給也行。有些游客看著羞澀的湯瑞仁,鼓勵她說買東西給錢天經地義,她是靠自己的勞動掙錢,不丟韶山人的臉,沒什么不好意思的。
游客們鼓勵的話讓湯瑞仁逐漸解開了心結,一天下來湯瑞仁清點收入,居然賺了5塊多錢。往后湯瑞仁照舊將稀飯桶擺在老地方,時間一長湯瑞仁面對客人也不再羞澀。
隨著自己的小買賣越做越熟練,湯瑞仁的心思也多了起來,既然稀飯都能賺到錢,自己何不開一家飯店?當她將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說了之后,沒想到卻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對。
當年還被湯瑞仁抱在懷中的大兒子毛命軍已經長成了大人,不但當了兵,在轉業之后話提了干,一個國家干部的母親,居然要來開飯店,在當時的毛命軍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開飯店做生意丟人現眼”、“兒女們供養得起你,何必勞那個神費那個力”“虧你還和毛主席照過相,毛主席會叫你辦毛家飯店嗎?你這是打著毛字招牌賺錢!”諸如此類的話不斷傳入湯瑞仁的耳中,令她感到非常得困惑。
固執的湯瑞仁一旦想要做,就沒有人能夠阻攔,她覺得自己開飯店,不但照顧了游客,還宣傳了毛主席。懷著對毛主席的感情,“毛家飯店”在1987年3月8日正式開張,湯瑞仁不但請來老革命家書寫了店名,還在工商局注了冊。
“毛澤東在世,你的飯店還能開嗎?”
雖然當時國家剛剛改革開放,但開一家小飯店在當時已經不足為奇。“毛家飯店”之所以能在一開業就吸引來游客的目光,一方面是飯店的名字,而且還開在毛主席家對面,另一方面則是毛主席當年特地來過湯瑞仁家,還留下了照片。
精明的湯瑞仁將毛主席喜歡吃的幾樣菜品制作成“主席菜譜”,成為飯店的主打菜,并堅持一條原則:毛主席最喜歡的紅燒肉和火培魚,無論游客吃幾份,都只收一份錢。
當年毛主席和湯瑞仁拉家常的堂屋,也被湯瑞仁作為大“雅座”,四張紅色的大方桌,紅色的長條凳,再加上墻上懸掛著的毛主席和湯瑞仁拉家常時的留影,都讓食客們有著不一樣的心情。
“毛家飯店”放置了30多張餐桌,每天中午都要翻幾次臺,在開餐前,湯瑞仁還要正經地講幾句話:“毛主席到我家那年,我30歲,在集體食堂煮飯;幾十年過去了,我也老了,可仍在為大家煮飯。這是我的福氣,也是大家的福氣......”,一時間讓食客心情放松,更好地享用韶山美食。
1990年夏天,一位前來用餐的外國記者問湯瑞仁,如果毛澤東還在世,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她這個飯店還能開得成嗎?湯瑞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毛主席領導窮人打天下,就是想讓窮人走向富裕,又怎么會反對。
不服氣的外國記者想要難倒湯瑞仁,再次問她是毛澤東好還是鄧小平好,湯瑞仁機智地回答道:“毛主席領導我們翻了身,鄧小平領導我們致了富,你說誰好誰不好?”外國記者頓時豎起大拇指,夸贊中國的婦女了不起。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媒體對湯瑞仁開辦飯店的事跡作了報道,湯瑞仁和“毛家飯店”的名聲也傳播到了海外。不少地方的飯店為了借用“毛家飯店”的名氣,也紛紛掛上了“毛家飯店”的招牌。
湯瑞仁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這些假冒者“窮追猛打”,“毛家飯店”的名氣再次被推了上去,湯瑞仁順勢而為,成立了“毛家飯店集團”,自己親自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還在全國各地和海外開辦了18家連鎖店。
從“毛家飯店”開業以來,僅僅在韶山本部,飯店就接待了成百上千萬的游客,其中還包括了毛主席的兒子、兒媳以及身邊的工作人員,不少曾經扮演過毛主席的演員也來到這里看看毛主席當年來過的地方,品嘗一番毛主席最喜歡的美食。
無論從什么地方來的游客,對于“毛家飯店”都有著深刻的印象,不少游客還經常和湯瑞仁通信來往,毛家飯店儼然成為韶山的“國賓館”,湯瑞仁則成為韶山的“外交大使”。
“我要永遠為毛主席爭光”
1991年全國個體戶先進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湯瑞仁作為湖南先進個人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中央電視臺也邀請湯瑞仁來到節目現場,為全國的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
依靠著開辦“毛家飯店”,湯瑞仁不但收獲了財富,同時也收獲了名氣。面對記者和游客,湯瑞仁總是會講述自己靠一塊七毛錢起家,如今變成了集團董事長的經歷:
“要問我這個董事長有多少錢,我說錢在你們的口袋中,要說我這湯老太有多大名氣,名在你們口中。說我沒賺錢你們可以不信,說我腰纏萬貫請你們也不要相信?!?/p>
為什么湯瑞仁會這樣說呢?依靠開飯店,湯瑞仁的確收獲了不少的財富,但善良的湯瑞仁謹記毛主席的教誨,用自己掙來的錢盡可能地回報給社會。“毛家飯店”的幾名員工,其實都是湯瑞仁收養的孤兒,不但供他們上學,還送他們去外地學廚藝,學技術。
湯瑞仁每天會從飯店的營業額中,拿出10%作為基金,成立了教育基金會,資助了350多名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韶山的各項公益事業也常見湯瑞仁的身影?!懊绎埖辍钡膯T工中,很多都是當年的下崗職工。對于這些善舉湯瑞仁總會這樣說:
“我沾的是毛主席的光,我發的是‘毛家’的財,毛主席和他的一家為全中國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犧牲和貢獻,我做的這點兒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要永遠為毛主席爭光!”
對于駐守毛主席故居的武警戰士,喜愛軍人的湯瑞仁總是會給予特別的關心。逢年過節,湯瑞仁和家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好酒好菜到軍營慰問,或者請他們到店里來“打牙祭”。
冬天值班戰士手凍得通紅,湯瑞仁趕快讓女兒為每一位戰士編織毛線手套。有戰士考取了軍校,湯瑞仁就買好生活用品為他送行。戰士的家里遇到困難,湯瑞仁也總是慷慨解囊,并親自安慰戰士要安心服役。 戰士們也親切地稱呼湯瑞仁為“我們的親媽媽”。
湯瑞仁一家其實也是軍人家庭。丈夫毛恩春曾經是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退役之后就回到家鄉當起了農民,后來又幫助湯瑞仁料理飯店的事務。兒子毛命軍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長大之后參軍當了軍官,還參加過國慶大閱兵。
正當湯瑞仁一家過起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動打破了一家人的平靜。2003年秋天,為了紀念毛主席誕辰110周年,當地政府決定恢復當年毛主席回鄉時毛主席故居周圍的村容村貌。
地方上的領導找到湯瑞仁,希望她能將“毛家飯店”搬到其他的地方,湯瑞仁聽說后當場淚如雨下,全家人也不同意。第二天“毛家飯店”宣告暫停營業,一連七天都沒有開門迎客,湯瑞仁就坐在當年和毛主席拉家常的堂屋中哭訴:
“是您老人家叫我當‘烹飪大師’的呀,現在人家怎么就不讓我在你家對門開個飯店呢?”
哭訴了整整七天之后,湯瑞仁自己想通了,她將丈夫和兒子叫到身邊,堅決地對他們說:“你們都曾經是軍人,我就是軍屬。毛主席說過,軍人就要一切行動聽指揮。上級要我們搬遷,這是對的,小局服從大局,這是為毛主席爭光的大事,現在我決定,飯店明天就開始搬!”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毛家飯店”在毛主席紀念園旁邊重新開張,相比于原來的規模大了不少,外形也仿照“毛氏宗祠”的樣子設計。重新開業之后,“毛家飯店”生意比以前更加紅火。
同年毛主席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當天,“毛家飯店”新的“掌門人”毛命軍在新建的飯店中舉辦了一場音樂晚會,他親自指揮演奏了自己編制的大型樂曲《韶樂》,再次響徹了韶山沖......
張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