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2020年的春節遇到了難得的超長假期,盡管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還不能復工,但在互聯網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在家辦公也變為了現實。在線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群簽到……這些手段的普及對職場人來說,其實一直在用,只不過就是將辦公
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2020年的春節遇到了難得的超長假期,盡管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還不能復工,但在互聯網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在家辦公也變為了現實。在線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群簽到……這些手段的普及對職場人來說,其實一直在用,只不過就是將辦公地點從辦公室換到了家里而已。
著名職業社交網站脈脈曾采訪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組織創新與人才戰略教學杰出教授、MBA項目中心主任周禹,他在談到未來職業場景變化時,就提到:“將來的職業發生場景,可以是彈性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更靈活地在不同區域就業創業……大量知識性、專業型、技術型工作,不需要依附于工位。”可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家辦公在各種硬件設施的滿足下,已經沒什么技術上的難度,加上節省通勤時間、規避冗余的職業社交、減少不必要的會議等優點,讓不少職場人在居家辦公初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
可惜,隨著居家辦公時間的增加,職場人們卻發現,依舊有好幾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比如,專注力太差,在家總是分心,特別是手機放旁邊,各種工作群又不能不看,很影響效率。比如,在家工作家人難免會過來打擾,特別是家里有小朋友的,更是一會過來叫爸爸,一會又跑過去叫媽媽。
特殊時期在家辦公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其實,像第二個問題這種,反而比較好解決,直接在空間上與家人隔離,關上房門,不到午休時不要出來,但第一個問題就比較難辦了,因為手機現在完全已經不再屬于私人領域,特別是各種工作群的建立,使得我們每天24小時隨時待命,等待領導下達任務。甚至有的組織開始使用無賴式奪命連環call,如果在群里看見沒有回復“收到”,則會第一時間打電話,詢問是否看見消息,一旦回復看見了,不按時辦理又會被問責,所以,很多職場人戲稱:“手機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如果想要清凈,休假時沒用的,一定要讓手機關機。”
信息過載讓手機成為了殘害專注力的殺手
在電影《超體》中,導演呂克·貝松用露西的故事,向觀眾揭示了一個問題,即“大多數人的人腦只開發了不到10%”,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人類的大腦開發到100%,會是個什么樣子?按照電影的劇情,露西的大腦在通過藥物開發到50%的時候,就擁有了瞬間學習知識的技能,所有的未知領域都能夠迅速進入到她的大腦中,形成可實際應用的知識體系,等到開發到80%的時候,甚至能夠超越時間,完成時間與空間的瞬時移動,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限制人的行為,到了100%的開發之后,全人類的所有知識、歷史、時間等概念就變成了線性的內容,而此時露西的肉體也不復存在,變成了一塊閃盤。
盡管目前人類的大腦已開發區域并不高,但我們似乎仍然無所不能,普通人也能像廚師一樣,做很多高難度的飯菜,因為網上有菜譜;孩子們遇見難題,不需等到第二天到學校求助老師,因為網上有解答;工作上尚未掌握的技能,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立即給你幾十種解決辦法……這些現實的改變,讓我們感覺自己無時無刻,無所不能,而且這些東西的獲得還毫不費力,只要動動手指就全部都能得到答案。
可萬物皆有裂痕,這些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讓人類嘗到甜頭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例如,淺表化思考、記憶力退化、邏輯思考能力差等等,這些問題讓腦力勞動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很多問題好像解決了,又源源不斷的出現,很多東西,我們都似乎只能站在門外瞧一瞧,卻總是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應對簡單問題越來越容易,可應對復雜問題的難度卻越來越高,總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工作。
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是我們大腦專注力被破壞造成的,信息和知識獲取越便利,我們的大腦就越會偷懶。移動互聯網的告訴發展,讓我們把手機當做了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一旦拿不到手機,我們往往會六神無主,那些因為手機不在身邊,就心煩意亂的人,被稱作“Nomophpbia”,翻譯過來就是“無手機恐懼癥”。離開手機很難過,手機一直在身邊也好過不到哪里,有數據顯示,現代人每隔6分鐘就要看一次手機,一些特殊職業,如銷售、中介等職業,更是對手機有著較強的依賴度,這就使得人們的專注力全部被手機切割,而每隔6分鐘就看一次手機,更是讓人難以專注。
提高專注力之前,最好了解一下“雞尾酒效應”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歌德曾說過:“ 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神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可見,歌德對于人類專注力的有限性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辦公室寫方案,如果旁邊的同事一直聊天,很容易思路被打斷;孩子在家寫作業,鄰居家里傳來彈琴聲,孩子也很容易走神兒;就連我們在開車時,如果有電話打過來,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反應變慢了……因為,當我們專心做一件事時,外界與這件事無關的信息,很容易被我們的大腦當做噪音,特別是對那些腦力勞動者來說,一個安靜的環境對于思考至關重要。哲學家叔本華就對噪音極為痛恨,他說,“在所有的打擾形式中,噪音是最不禮貌的一種,它不僅打擾了思路,而且還具有破壞性。”
可實際上,這可能是對于噪音的一種誤解,人的專注力盡管非常稀缺,但是卻有一種神奇的特點,就是對于自己關注的事情,判斷力反而會比較更高,專注力會更敏銳。我們可以想一下,當我們在一個非常嘈雜的街道,身邊到處都是音響聲、車輛的汽笛聲,這時,有人在路上忽然喊你的名字,你會發現,這個聲音其實比其他的噪聲更能引起你的注意。這就是“雞尾酒派對效應”,指的是即使同時有很多人在說話,我們還是能夠理解特定的人聲或者對話內容,就好像我們在鬧哄哄的雞尾酒派對上,我們還是能聽見該聽見的聲音。
雞尾酒派對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在于,很多時候并非我們的專注力被影響,而可能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不容易讓我們集中專注力,或許是這件事情并非我們的興趣所在,或許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不高,以至于我們的大腦并不愿意分配注意力給這件工作,所以,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當我們的專注力不夠時,應該去從我們自身尋找原因,而不是只將原因歸結于噪音或者手機。
想提高專注力不能只靠拿走手機,這幾種方法治標又治本
為了搞清楚人們的專注力究竟能有多高,微軟公司調查了2000人,并檢查了另外112人的腦電圖,得出上述結論。從性別上看,33%的男性能長時間專注,女性為31%。但由于環境改變,專注時間可能還會縮短,特別是在家辦公,由于沒有特定的職業化環境,許多人都覺得自己走神更加頻繁,效率更低。
在知乎上,有一位熱心的產品經理,他曾用在家辦公2個月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幾個方法:
請提前與家人溝通,工作時間之外才能響應他們。
請像上班一樣著裝,舒適的睡衣只會讓你懶散。
請照常組織/參加例行會議。
請在電腦前工作,不要讓你的伙伴在需要你時等待太久。
請正常交付你的工作成果。工作環境只是從辦公室變成家里,其他的并無不同。
這幾點看起來簡單,可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注力,實踐起來其實非常難,那么,想要提高專注力,我們究竟要怎么做呢?
1、合理使用“作業亢奮”效果,讓自己再撐一下
臺灣著名主持人小S在剛出道時,并不能得到業內人的認可,有人覺得她長得不夠美,有人覺得她主持功底差,很多次,她都覺得自己快要放棄了,但最后還是堅持下來了。當他與蔡康永主持《康熙來了》成名之后,有人問他,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你面對眾多質疑,小S回答:“其實在你想放棄的那個瞬間,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德國神經科醫生埃米爾·克雷培林最早發現了人類大腦能夠延緩亢奮狀態的依據,就是我們經常鼓勵自己的那句“再撐一下”,這種機制實際上叫做“作業亢奮”,克雷培林曾讓受試者在一張紙上寫下相鄰兩個數字相加的和,開始的時候,很多受試者感到非常無聊,但做著做著,竟然覺得非常有趣,反而越做越有動力,很多人都能堅持到最后。因為,人類的大腦能夠分泌多巴胺刺激大腦獎勵系統中的伏隔核。
所以,當我們開始覺得某項任務無聊時,不如先堅持一下,讓我們的大腦先產生暫時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提升斗志與專注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專注力還有一種復利效果,也就是說作業亢奮最強的時候,就是專注力最高的時候,也往往是工作到后半程快要結束的這段時間,那么,對于這段時間,我們更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
2、給不拿手的任務設置“最低門檻”
工作時間越長,我們越容易發現,有很多任務其實并非我們所擅長的,但有是不得不做的。明明負責文字處理,可領導臨時安排你做統計;明明做的是財務工作,但有一個專項報告又不得不寫。遇見這樣的不拿手任務,很多人會選擇拖延完成,因為這樣就不會讓困難太快出現,影響我們的工作成就感。
但久而久之,我們也意識到,越是不想做,我們就不會去做,所以有人會說:“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拖延帶來的是逃避的快感,但我們早晚還是會面對艱難的任務,等到時開始處理難題時,我們又開始分心、走神,專注力幾乎為零。
面對這種困境,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給我們自己設置一個最低門檻。職場上,我們總是想將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在領導心里留下最佳印象,最好能又快又好完成工作,還要遠遠甩下同事一大截。但這種想法很好,卻非常難以實現,特別是面對不拿手任務時,我們不妨給自己設置一個最低門檻,先完成一部分簡單的任務,之后再一點點推進,免得自己又著急又焦慮。
3、專注最重要的任務避免多任務運作
傳統觀念中,很多人都會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有耐心,專注力更強,即使面對多任務,也能高質量完成,不像男性總是急躁而魯莽,可最新實驗表明,無論男女,其實面對多任務運作時,都會覺得力不從心甚至心力交瘁。
在這項新研究中,德國研究人員比較了48名男性和48名女性在識別字母和數字方面的能力。 在一些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同時注意兩個任務(稱為并發多任務),而在另一些實驗中,他們需要在不同任務之間轉換注意力(稱為順序多任務)。他們發現,多任務處理大大影響了男性和女性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準確性,而且兩組之間沒有差異。
因此,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我們都應該集中優勢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而避免頻繁切換任務,導致精力損耗,專注力降低。而每天最好的專注力時段,就是上午10點與下午2點左右,這段時間,人的大腦更加亢奮,身體的疲勞度也不高,會高質量完成工作。
下周,很多企業就會陸續復工,遠程辦公也將被辦公室辦公所取代,但我們這些提高專注力的方法,仍然有效。希望更多的職場人,能夠找到專注力渙散的本質原因并且對癥下藥。
張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