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關于職業生涯的苦惱我有一個朋友,今年26歲,研究生畢業之后,考入了一所大專院校擔任老師。這原本是一份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可是一年之后,她感到了厭倦和迷茫。“這份工作看著很好,但我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熱情,工作只是疲于應付,如果安于現狀,我
01.關于職業生涯的苦惱
我有一個朋友,今年26歲,研究生畢業之后,考入了一所大專院校擔任老師。這原本是一份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可是一年之后,她感到了厭倦和迷茫。
“這份工作看著很好,但我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熱情,工作只是疲于應付,如果安于現狀,我的一輩子可以望到頭兒。”她想跳槽,卻苦于沒有方向。
我的另一個朋友,是一位海龜,在銀行體系呆了5年,他感覺自己的職業生涯進入了瓶頸期,他積累了足夠多的工作經驗,也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可是他不知道,未來的路還能走多遠?
一位書友,年近50歲了,眼看還有幾年就面臨退休,同齡人都在考慮退休計劃,或是周游世界,或是跳廣場舞,唯有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工作幾十年,既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也沒有準備好離開職場,如果退休的話,未來的日子該有多么乏味、無趣啊!
02.為什么你需要做職業規劃
他們三個人的問題并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擔憂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
時代在變化,退休時間延后,新興職業席卷而來,朝九晚五的制度性職業正在被斜杠、外包、共享和創業等替代。90后成為傳說,00后開始登上舞臺,年輕一代對于就業的關注點與眾不同,我們既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要追求“夢想”和“初心”,還想要滿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傳統的就業技巧和職場策略并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份連貫的職業規劃。
我們需要用新的方法和思維,將傳統智慧和新環境相結合,來建立具有可持續性的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是生活的一大部分,影響著人際關系、未來發展、家庭和諧以及生命意義,一份完整的職業規劃,會讓我們更好地掌控職業生涯和人生的終極幸福。
你知道自己的職場生涯有多長嗎?30年?40年?
NO! NO! NO!2022年新的退休政策有望實施,男女性的退休年齡都是65歲,如果你20歲就業的話,那就是45年之久。
哪怕你到了40歲不惑之年,你的職場生涯也才剛剛過半,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們都嚴重低估了職業生涯的長度。
03.用遠見思維構建你的職業生涯
首先,我們需要多行動,少憂慮
《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這本書告訴我們,職業生涯的持續時間遠比人們想象中要長得多,為了順利走過這段職業旅程,我們需要夯實基礎,走好每一個階段。
我們要時刻保持探索和學習的狀態,通過對時間的巧妙投資構建職業生涯,時刻準備好迎接變化,讓自己的職業策略也能夠隨機應變。
克雷洛夫說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一旦在職場上遇到問題,不能一味地焦慮,而是要思考解決辦法有多少種,該如何行動起來。你只要開始行動,就算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我們可以定期詢問自己5個問題:
我如何避免被機器取代?
我能在哪里以什么方式找到工作?
未來我將如何分配時間?
我會把錢花光嗎?
工作如何能讓我更幸福?
找到答案,就去行動,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我把這5個問題拋給那位研究生朋友,她恍然大悟,立即去做了職業測試,做了職業咨詢,并在一周之內完成了一份自己的職業規劃書。
其次,我們要學會制定B計劃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即便是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如果你愿意花時間,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也可以在某個領域達到精通的水平。刻意練習的條件之一,是需要至少10000小時的密集訓練。
在工作中,我們不僅要掌控專業知識,還要運用刻意練習的方法,精進至少一項專業之外的技能,也就是打造職場B計劃。
主業是我們的A計劃,業余的專長則是我們跨行或職業轉型的B計劃。當A計劃“無計可施”的時候,就可以啟動B計劃,實現人生的華麗轉身。
我那位海龜朋友,就是這樣找到了職業的轉折點。
他在業余時間瘋狂讀書,每天四點早起,閱讀3個小時,每年的閱讀時間超過1000小時,一年的時間完成了200本的閱讀目標;他的周末不是在參加讀書會,就是在舉辦讀書活動;近期,他又開始了全國巡回講課,提供閱讀和職業咨詢。
他說,自從接觸了閱讀,才發現了自己的天賦熱情所在,站在講臺比待在銀行更加充實和快樂。
他放下職場憂慮,開始著手更新自己的職業規劃。
最后,你要明白財務自由不是夢
有一項調查,問題是:在40歲之后,你賺到的錢會占到你一生個人財富的百分之多少?
結果顯示,大部分人的估計是60%。年輕人傾向于一個比較小的數字,例如40%。
而真正的答案其實是85%~90%。
一個人的個人財富往往在65歲左右達到巔峰,而他們在40歲時的個人財富只有那個數字的10%~15%。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黃忠六十歲的時候,才跟劉備去征戰沙場;德川家康七十歲,打下天下;姜子牙八十歲成為西岐丞相,實現人生逆襲······為什么我們就認定,40歲的財富積累就到頭了呢?
事實上,40歲之后的職業年限要比之前的更長,而且往往薪水也更高。因為房貸差不多還清了,孩子的教育費用也大大減少,很多人還可以享受到投資的復利回報。
所以,財富的積累在40歲,50歲甚至60歲才會爆發出來的。
還記得80歲的男模王德順嗎?他24歲當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49歲北漂研究啞劇,50歲開始健身,57歲創造“活雕塑”,65歲學騎馬,70歲練成腹肌,78歲騎摩托,79歲上T臺!
我的一位書友,50歲才開始寫作,短短3個月,稿費收入已經過萬;不到半年,就開了線上付費課程,大受歡迎。職場也許會退休,但是寫作生涯,她才剛剛開始。
那么,這45年的職業生涯,剛如何“進化”呢?
04. 3大階段,聚焦45年職業生涯
在書中,作者按照時間將職業生涯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分別持續10-15年的時間。
這3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第二階段:聚焦長板,達到高點;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持續發揮影響力。
第一階段: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第一階段是強勢開局的時候。職業生涯前15年的目標就是為后面兩個階段打好基礎,儲備“職場燃料”。
主要有以下3大職場燃料:可遷移技能、有意義的經驗、持久的關系。
可遷移技能是你在職業生涯中獲取并擁有的各種基本能力。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服式溝通技巧、完成任務的能力、情商等。
有意義的經驗是讓你離開舒適圈,建立新的職業技能,成為復合型的人才。有些人工作十年,依然平淡無奇,那只是一種無意義的重復,而非經驗的積累。我們需要利用刻意練習的原理,走出舒適區,將經歷轉化為可持續的經驗,從職場小白蛻變成專家。
持久的關系是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種職場燃料,由你的上司、客戶、商業伙伴、專家團、你的同類組成一個職業生態系統。
哈維·美凱說過:“建立人脈關系就是一個挖井的過程,付出的是一點點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維護自己的人脈關系網至關重要,但它們只有被轉換成更深層的關系時才能發揮重要的價值。
盲目的加入各種“微信群”,穿梭在“社交場所”的意義并不大,不但不能夠拓展人脈,反而會耗費你的精力。
我們在職場上要建立良好的個人品牌和影響力,第一位重要的人物是你的上司,他可能是你職場的引路人,可能是你的支持者,也可能為你推薦更好的職業。
第二階段:錨定甜蜜區,聚焦長板
在第一階段,我們積累了有意義的經驗,培養了甜蜜區,那么,在第二階段則要錨定甜蜜區,創造真正的差異。
蓋洛普的優勢理論告訴我們:優勢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識組成。技能和知識可以很容易被教會,而才干則不能。在工作中,重要的是發揮優勢而不是克服缺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揚長避短”,我們要專注于自己的長板,與能夠幫助你、彌補你短板的人為伴。
第二階段的職場人士往往已經從執行者轉變為領導者。這時,像一架俯沖轟炸機一樣,需要肩負巡航的責任,也要隨時調整巡航的高度。
在書中,作者也給出了6條可參考的建議:
1、時刻注意你的儀容、態度和舉止,因為你的一舉一動對員工來說都在傳遞這某種信號。
2、簡潔地向團隊成員表達出組織愿景,并且不停地重復重復再重復。
3、盡早組建一支能夠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核心團隊。
4、有爭議的問題最好是在較小的團隊中解決。
5、你要表現得像個被人信賴的解答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
6、你并不是無所不知,征詢他人的意見才是明智之舉。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
第三階段持續的時間超乎每個人的想象,也許是延續到60多歲甚至70多歲的新的可持續職業道路,也許是生命的終點。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近90歲,仍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
他說:“晚上睡前,再想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么樣了,有沒有病蟲害,天氣有沒有干旱。”
前幾天參加完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當天就返回湖南,“明天還要到田里去。”他有自己的任務表單:今年向畝產1200公斤沖刺。“如果沒有特大的自然災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實現。”
袁隆平身價已經超過千億元,可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將水稻研究當做終身的事業來做。
第三個階段,我們從執行或領導的角色轉變成顧問或輔助的角色。
學生變成了老師,學員變成了導師,領導變成了有價值的輔助者。 一方面我們需要制定繼任計劃,另一方面是找到新的可持續的職業道路。
這樣的道路大致有三條:將有關聯性的經驗傳遞下去,如顧問、教學;邁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建立新的試驗場,如嘗試社區工作、愛心或慈善事業;也可以結合新時代的大環境,進行創業。
與此同時,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曲線,與時俱進;主動研究新興的領域,例如移動商務和互聯網+;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保證精神領域的自由和富足。
05.總結
職業生涯遠不是一份工作,它是一段長達45年的馬拉松。
成功的職業生涯既需要自我的規劃,也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維。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不管是職場燃料,還是優勢成長,職業生涯每一個階段都要潛心修煉,才能求仁得仁、無怨無悔。
希望每一位職場人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建立自己熱愛的生活。
劉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