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題圖/五條悟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遍地是糧當看到朋友打開手機相冊,向一只柴犬喊“虎杖悠仁”、指著金錢豹叫“娜娜明”,還稱呼一只藍眼白毛的緬因貓為“五條悟”時,我便意識到,二次創作的終點是腦洞,而腦洞的盡頭,可能是《動物世界》。
題圖 / 五條悟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遍地是糧
當看到朋友打開手機相冊,向一只柴犬喊“虎杖悠仁”、指著金錢豹叫“娜娜明”,還稱呼一只藍眼白毛的緬因貓為“五條悟”時,我便意識到,二次創作的終點是腦洞,而腦洞的盡頭,可能是《動物世界》。
但冷靜下來細細分析,將《咒術回戰》的角色和動物相提并論似乎也有跡可循。虎杖悠仁元氣活潑又不失敏銳的個性,和“狗中之貓”柴犬有一定相似之處;靠譜的成熟大人“娜娜明”,一頭金發、打著豹紋領帶,而且能力出眾可獨當一面,也容易產生聯想;而五條悟和緬因貓,兩者都身形高大、體格健碩……還很貴。
更何況互聯網時代的同人世界,人人皆是創作者,只要打開腦洞即可主宰一切。就好比“萬物皆可擬人”已經成為人盡皆知的定理,貓可以變身貓娘、兔子能化身兔女郎,那么反過來,將人比作動物也依然可行。
只要你愿意,人和動物背后的屬性標簽完全共通,不論紙片人還是真人,都可以將其視為貓貓、狗狗,兔子、倉鼠等一切動物。
動物的名字,也可以當形容詞
若要考究人擬動物的歷史,難度系數估計直達五顆星。像是 “東郭先生與狼”“狗咬呂洞賓”等流傳數百年的民間傳說,便以動物意象作為隱喻,闡明為人處世的道理。再比如膽小如鼠、蛇蝎心腸、狡兔三窟等廣為流傳的成語,同樣在借助動物的習性,指代復雜人性的其中一面。
上述故事、詞匯,表面在展現動物的某種行為,實則是在揭示人性。它們選擇性地提煉出了動物的部分屬性,并在敘事中重新構筑了對動物的想象。
如今,基于已經養成的語言習慣,以及在學習中產生的對動物的認知,人們甚至摸索出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借動物喻人”公式,比如將會唱歌的人比作人間百靈鳥,忙碌的勞動者則為蜜蜂,綽號為“猴子”的人大多瘦弱且靈活……當然,同一種動物意象,還能夠分析出各種屬性,以便和不同類型的人物對應。以“人類最好的朋友”——狗為例,想要揭露“惡”,就放大其不通人性、性格頑劣的特點,展示動物的恩將仇報;若想體現“善”,那么便凸顯狗的活潑樂觀,咧嘴吐舌的動作足以代表純粹的快樂。
如果將“人擬動物”視為一種創作技能,那么回望ACG領域的不少創作者,都已經將該技能掌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會運用動物與人類外貌、性格、行為的相似性,塑造出極具個性的角色。
想必每個人的學生時期,同學之間都會根據外貌或第一印象取外號,有的稱呼總不免與動物有關。例如漫畫《灌籃高手》中湘北籃球隊的赤木剛憲,因身材魁梧收獲了“大猩猩”的別名。以至于讀者/觀眾心目中,“大猩猩”這一動物與該角色的聯系相當緊密。
還有《全職獵人》中的高人氣角色奇犽,在一些讀者/觀眾眼里他就像一只貓,外表可愛、性格敏銳、行為多變。其實在細節上,作者富堅義博也特意放大了奇犽“像貓”的萌點,某些特定場合,奇犽的瞳孔會變成豎線、嘴巴變成ω型,甚至“長”出貓耳朵或尾巴。類似這樣“畫風突變”的方式,在日本動漫《幽游白書》《天才麻將少女》、國產動畫《一人之下》《我家大師兄腦子有坑》等作品中也曾出現。
而人氣動漫作品《排球少年》中,主人公日向翔陽所處的烏野高校,設定稱號為“沒落的強豪——無法飛翔的烏鴉”,因此“雛鴉”成為了該校吉祥物,并通過特定發型、花色來區分不同角色。同理還有“貓貓隊”音駒高校、“貓頭鷹隊”梟谷學園等,保留人物外貌特征的動物,不僅極具辨識度、增加了角色萌點,官方還借此形象推出了衍生周邊,深受粉絲喜愛。
在社交平臺討論中網友們時常提及的擬獸、動物塑,其本質上也都是“將人描繪成動物”。如同通過互聯網交流時,貓貓狗狗表情包可以代表人類的狀態一樣,當動物作為形容詞來描述人物特點,其適用范圍可能遠比想象中要廣泛得多。
例如數年前曾在互聯網流行過的“動物系女友/男友”性格劃分方式,如今的網友們依然受用。此外在主人捉弄自家寵物的視頻中,評論或彈幕總會出現替寵物打抱不平的網友,他們往往以“我可能不是人,但你是真的狗”這一句式,來調侃的主人的離譜行徑。
人擬動物,不只是創作者的游戲
現如今,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編段子、畫圖、寫文章、剪輯視頻、制作表情包等系列“產糧”方式,展現腦洞并收獲同好的關注與喜愛。因此人擬動物的創作手法,不只是專業創作者的游戲。
站在讀者或消費者的角度,當你習慣并認定了同人世界“角色擬動物”的設定,便離“吃喝不愁”更近了一步。僅憑借人設標簽或萌元素,就能迅速找到“糧”的替代品——“代餐”。
正如代餐的傳統涵義那般,便捷地為人體提供大量營養物質,同人世界“代餐”的作用也是如此。代餐的存在,也印證了弗洛伊德曾提出的替代性滿足理論:當欲望能量在最初對象上遇到阻礙時,就會向其他對象轉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轉移,直到尋找到一個替代對象為止。
簡單來講,就是當人無法滿足于官方/同人創作者打造的故事,便會在其他有相似之處的事物身上尋找安慰——比如我那位對著柴犬喊“虎杖悠仁”、指著金錢豹叫“娜娜明”,稱緬因貓為“五條悟”的朋友,明顯是“代到了”。
代餐愛好者們打開寵物視頻,不僅感受著小動物對心靈的治愈,更在代入角色后收獲著雙倍快樂。
一旦掌握了“代餐”技能,就再也不會產生《巧克力與香子蘭》粉絲讓貓咪變貓娘的困擾,畢竟當人在腦洞大開的狀態下,一切皆有可能(雖然無法變為現實)。
《鬼滅之刃》《咒術回戰》作為時下熱門日本動漫作品,吸引到大批同人愛好者聚集。在熟知代餐文化的粉絲看來,有網友將貓咪裝扮成《鬼滅之刃》禰豆子的樣子,則將角色的可愛屬性翻倍。而《咒術回戰》人氣角色五條悟代餐的“品種”問題,其實也眾說紛紜,除了前文提到的緬因貓外,獅子貓、雪狐、雪豹、白鳳頭鸚鵡都在備選之列。
再比如,游戲《劍俠情緣三》的玩家,會以哈士奇、羊、黃雞等動物來指代不同門派的角色。《守望先鋒》不少英雄在玩家間流傳開來的外號,也都與動物息息相關。另外,《明日方舟》中部分干員角色以動物為原型,于是玩家吃起代餐來也相當自然,有人刷到兩只狼互動的紀錄片,便指出這是“老婆和老婆貼貼”。
哪怕逃離二次元紙片人領域,如今網友看到藏狐也不禁反應幾秒,是不是網友在玩《博物》雜志副主編“無窮小亮”的相關梗。假設聯想能力再豐富一點,眼前的藏狐下一秒可能就會開口“鑒定一下網絡熱門生物視頻”,敲打鏡頭、耍一段雙節棍,或者握住手機陷入沉思了。
……
因此在瀏覽社交平臺信息時,千萬別再因網友們“指動物為角色”的自娛自樂行為感到驚訝。
每個人眼里,屏幕前的小動物們或許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擁有多樣化的個性。但從評論區不約而同留下的一句句“代了”足以看出,此時代餐愛好者收獲的快樂,應該都是相通的。
馬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