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00年在湖南某地曾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事件。年過七旬的劉老太,憑一己之力養出了重達2600斤的大豬。不僅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按理說,家里出了這樣一個養豬高手,應該備受重視和尊敬才對。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況且
2000年在湖南某地曾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事件。年過七旬的劉老太,憑一己之力養出了重達2600斤的大豬。不僅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按理說,家里出了這樣一個養豬高手,應該備受重視和尊敬才對。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況且就這養豬手藝,能給家里帶來不小的收益。可劉老太的真實處境卻令人唏噓,竟直言:養兒不如養豬。
劉老太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嘆?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愛恨糾葛呢?
老人養出2600斤大豬
一大早,劉老太家的院子里就擠滿了人,讓本就堆滿雜物的院子顯得更加的擁擠不堪。這些人都是慕名而來的。有同一個村的鄰居、殺豬的屠夫、還有遠道而來的記者。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瞧一瞧劉老太那頭重達2600斤,上過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豬。
對于大家的到來和捧場,劉老太顯得不那么適應,但仍舊很高興。因為家里已經許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也很久沒有這么多人來看望過她了。
劉老太的身體有些佝僂,但是走起路來依舊腳底生風。她把大家引到豬圈旁,然后如愿地聽到大家嘴里發出的驚嘆聲。這頭豬真的太令人震驚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么大的豬。紛紛向劉老太討教,是如何把豬養到這么大的。而劉老太沒藏著掖著,非常自豪且笑容滿面地回答到:喂得好。
農村的朋友或者家里搞過養殖的人都知道。一頭豬喂得再好,吃精飼料吃糧食,長到三五百斤已經非常了不得了,而劉老太卻能把豬喂到2600斤。眾人便很好奇劉老太口中的“喂的好”究竟是怎么個好法?到底有什么不為人道的秘訣?
面對大家的好奇,劉老太講出了她的坎坷故事。
身世坎坷
劉老太出生于90年代初,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成長經歷也沒什么特別。早婚早育,一家三口過著辛苦而平凡的日子。變故發生在劉老太22歲的時候。這一年,劉老太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什么都沒有留下,除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
在那個貧窮且動亂的年代,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孩子要想生存下去,別提有多難。丈夫去世時,劉老太還很年輕,再找一個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劉老太擔心自己改嫁,繼任丈夫會對兒子不好。丈夫沒了,她只想把兒子養大成人。為了唯一的兒子,劉老太咬牙堅持著,靠給別人洗衣服養活娘倆。
丈夫死后,劉老太一直沒再考慮再嫁的事情。但是她沒有再嫁的想法,不代表其他人沒有想娶的想法。劉老太雖然是個寡婦,還帶個孩子。但是人年輕,能干,各方面品德都不錯,沒少人上門提親。對于這些人上門提親的人,劉老太都一一拒絕了。
對于這樣的結果,有人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但有個人一直很堅持,而且找了4個媒婆上門提親。劉老太說不感動是假的,可她始終擔心再婚會讓兒子受委屈。因此遲遲不肯答應,但對方態度很真誠,也表示會對孩子視如己出。最終劉老太答應了和對方結婚。
改嫁后,日子過得比之前好多了。家里多了一個勞動力,劉老太的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而男人對孩子也是真的好,并且兩個人也沒有再要孩子,生活又回歸到了平凡而幸福的狀態。
然而遺憾的是,第二任丈夫也未能陪劉老太白頭偕老。再次經歷喪夫之痛的劉老太感覺心上被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久久不能愈合。哪怕是在十幾年以后,回憶起這段往事,臉上的表情依舊充滿了懷念和憂傷。
養兒不如養豬
按理說,雖然丈夫去世了,但彼時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接下來將成家立業。劉老太應該在家帶帶孫子,享受天倫之樂才對,又為何會養起了豬呢?
1997年,劉老太用丈夫留下來的撫恤金買了一只豬崽。一開始只是為了養大賣點錢,沒成想這只豬天賦異稟。一年時間就長到了800斤,第二年直接突破1000斤。劉老太也覺得這豬不簡單,也就一直養著沒賣。
然而除去這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兒子長大后和劉老太的關系日趨糟糕,特別是結婚以后,母子倆完全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劉老太看來,兒子就是典型的“娶了媳婦兒忘了娘”。自從結婚以后,就不孝順了,也不管自己。就連平時的吃東西都不給自己端。而兒媳則更過分,不僅找娘家人打自己,還教壞孫子,讓他們叫自己“老劉婆”。有什么好東西都是拿回娘家而對自己不聞不問。
原本至親骨肉的兩個人,越走越遠,隔閡也越來越深。母子倆隔墻而居,卻恍若兩個世界。劉老太的小院雜亂不堪,堆滿了她撿來準備賣錢的破爛。住的地方更是低矮昏暗,居住環境非常差。而吃的就更是令人心疼,只有一鍋稀飯和咸菜。反觀兒子家,樓房是新建的,門前的道路干凈敞亮,停放著新買的摩托車。
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根本說不清誰對誰錯。但是不管劉老太做了什么,如此對待把自己辛苦拉扯大的老娘,實在不該。都說養兒防老,就算防不了老,也應該讓老人有個體面的住處。
兒子兒媳的所作所為徹底讓劉老太寒了心。孤獨無依的劉老太只能把全部的精神寄托放在豬身上。在劉老太心里,豬已經不再是豬,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伴兒。于是對豬的照顧越發用心。
以豬為“伴”
別人喂豬都是直接把豬食倒進豬槽了事,劉老太不這樣。她會把紅薯土地洗得干干凈凈,拿手喂給豬吃。并且邊喂還要邊和豬聊天,讓豬多吃點。為了讓豬吃得更好,她會每天前往集市上去撿大家不要的瓜果蔬菜,也會去鎮上的學校食堂撿孩子們吃剩的飯菜。回家以后先洗得干干凈凈,再喂給豬吃。為了防止饅頭太干,豬吃不下,她甚至會把饅頭泡軟了再給豬吃。天熱了還要給豬扇扇子,每天把豬趕起來散步。
養豬劉老太用了十二分的心思,可輪到她自己時,卻十分敷衍。每兩天給自己煮一大鍋稀飯,就著咸菜就是一餐。在李老太的精心照顧下,豬越長越大,直到變成2600斤的龐然巨物,引來了十里八村的關注。
在養豬的過程中,劉老太不再那么孤獨。而隨著豬的出名,劉老太也自豪高興了許久。她盤算過,把豬賣了至少能有10萬塊,比養兒子靠譜多了。
她要把一部分錢拿出來給村里修一條路,還要報答市集上那些給自己送瓜果蔬菜的人。最后還要給自己買一副水晶棺材,把自己的身后事辦得風風光光,不讓兒子插手任何事情。為此她還特意去找了當初那個愿意花高價買自家豬的屠夫。可屠夫表示,自己最多只能出2萬。這離劉老太的預期差太多了,最終劉老太沒有賣掉她的豬。
再絢麗的煙花,綻放后都會歸于平靜。劉老太和她的大豬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熱鬧以后,慢慢地也被人遺忘了。等到記者再次探訪劉老太時,她的豬還是沒有賣出去。和上一次比起來,這次的劉老太身形更加的佝僂,不再腳底生風,而是需要拄著一根棍子才能行走。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她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即便她每天還是去菜市場和食堂給豬找吃的,但豬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下去,一同消瘦的還有劉老太的身體。
記者最后離開時,劉老太拿著撿破爛買的五塊錢想要買一個發夾,可還沒走進店里,就遭到了驅趕。最終在一處地攤前,劉老太買到了發夾。
攤主好心的遞給她一面鏡子,劉老太照了又照。還覺得不夠,又跑很遠去了一處賣衣服的地方,那里有一面全身鏡。劉老太在那里駐足看了很久,不知道她是想起了去世多年的丈夫,還是在為未來的生活而擔憂呢?
都說養兒防老,養兒防老,可現實中,究竟有多少人在老去之后,享受到了兒子兒媳無微不至的照顧呢?又有多少子女關注過年邁父母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呢?有的只是“娶了媳婦忘了娘”和冷冰冰的嫌棄。
父母老了,難免不那么講理了,變得過分了,挑剔了。別那么不耐煩,想想過去,想想小時候,想想孩童時候。想想我們不講理,挑剔過分的時候,父母是怎樣做的。一家人哪有不磕磕絆絆的時候,吵也好,鬧也罷,惟愿不要讓父母老無所依,孤孤單單。
王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