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雙十一”購物節已落下帷幕,你的包裹到手了嗎?你可能沒有想到,只是一次購物,你的個人隱私信息便可能面臨泄露風險。近日,南都記者調查發現,有黑產團伙收集網購信息和快遞面單打包轉賣,不法分子買來隱私數據后分門別類,用于炮制“快遞丟件”或“網購退
疑因網購信息泄露
有UP主被騙16萬元
此前,多地出現“快遞丟件”和“網購退賠”騙局,均與網購信息和快遞面單的泄露相關。
今年9月,有視頻網站UP主自述遭到“快遞丟件”電信詐騙,30分鐘內被電話詐騙16萬,引發網友關注。據其講述,詐騙團伙自稱快遞公司客服,表示快遞丟件需向她賠償。該UP主稱,一開始她還有防備之心,但在對方報出姓名、快遞單號后,所有的疑惑就打消了。隨后該UP主就被一步步誘導,最終被騙轉賬16萬元。
“網購退賠”騙局也時有發生。近期多地警方通報有市民遭遇此類騙局,有人被騙多達6萬元。此類騙局中,事主往往接到自稱電商平臺客服電話,對方稱其網購的商品有質量問題已被多次投訴,要為其退款,從而騙取銀行賬戶信息和登錄交易驗證碼。
多名事主提到,之所以會上當,是因為對方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收貨名稱、收貨地址、聯系方式,以及快遞單號。
記者調查:
網購個人信息遭叫賣0.25元/條
這些泄露的信息從何而來?南都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在網購時留下的個人信息或存在泄露風險。在某即時通訊軟件上,記者發現多名叫賣網購信息的信息販子。在其口中,個人信息多被稱為“數據”或“料子”。“實時源頭,一手網購數據”“三網、地區、年齡、號段人選,過濾空號、風險號、沉默號”不少販子在兜售時會用這樣的“黑話”招攬買家。
記者發現,大量信息被打包轉賣,其中含有姓名、電話號碼,有的還包含具體地址。從其標注的標簽顯示,有的信息泄露來源疑似網購平臺,個別還特意寫明是來自某網店。這些個人信息,每條低至0.25元到2元。此外,消費者近期的網購“數據”也被買賣,“訂單日期越近,價格越高”“每天可出產數據百萬條”。有一販子聲稱,自己手頭有“雙十一”購物數據,開出0.25元一條的價格。
根據販子向記者展示的兩份“數據樣本”截圖,其中一份有30多條消費者信息,這些個人信息包含姓名、所在地、電話號碼以及疑似信息流出的網絡平臺。另一份樣本則是一份文本文檔,包含了16條消費者個人信息,顯示均來自一家嬰兒紙尿褲品牌直播間。
數據販子向記者展示的購物數據樣本截圖。
根據樣本上的電話號碼,記者聯系了數名消費者,告知對方信息泄露的風險。其中,一名男士向記者表示自己的購物地址與記者看到的信息相符,但并不清楚自己的信息已遭泄露。記者又聯系上兩位女士,不過在聽到與自己相關的購物信息后,便迅速掛斷電話。
早上的快遞面單信息
當晚即被“上新”
網購商品發貨后,需貼上快遞面單,由快遞運輸派送。而一張快遞面單,通常含有許多個人信息。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快遞公司對面單上隱私信息進行了加密處理,但為了派件方便,大多數快遞面單上的收件人信息仍能一覽無余。面單上的這些隱私數據,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
在某即時通訊軟件上,南都記者發現許多銷售快遞面單照片的帖子。11月8日,一名發布帖子的面單販子向記者展示了數張快遞面單照片。面單上的信息顯示,寄送商品均是某款美妝護膚品,由某短視頻平臺商家于當日上午從廣東汕頭發出,寄往多地。記者注意到,面單照片上的收件人信息已被遮蓋,對方稱只有付錢才能看到完整信息。對方警惕性非常高,聲稱可一次性提供3200張快遞面單,但交易必須通過一款境外支付平臺。
一面單販子發帖展示的快遞面單照片樣品。
另一名為“實時快遞”的面單販子同樣在上述通訊軟件叫賣,“每天晚上19~24點訂貨,第二天早上發貨,每次發貨后數據會刪除,請注意保存。”對方公開展示了多張快遞面單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上的信息顯示,該快遞于11月4日從佛山順德寄出,收件人是肇慶市的一名男性。記者聯系上這名收件人,他表示還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被泄露。同時,記者翻查該面單販子的聊天記錄發現其在9月25日也群發過一張面單“樣品”,為一張9月23日發往湖北黃石市的快遞面單,記者同樣聯系上了該收件人,對方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個人信息已經成了別人交易的“商品”。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面單販子每天晚上才會“上新”,原因可能在于每天傍晚5點到6點間一般是網點攬收快遞集中掃描的時間。
面單販子向記者展示的面單“數據庫”。
面單信息被分類研究
群發詐騙短信成產業鏈
有賣面單,就有收面單。“長期收購實時快遞面單,母嬰類,化妝品類,車載類,寶媽類......”記者在某即時通訊軟件看到了多條“收面單”帖子。
“一張沒簽收的面單3到4塊,簽收的沒有用。”一名收面單的人員稱。另一名收購面單的人員則稱,“收來做‘網絡營銷’,長期合作,有多少要多少。”記者質問是否打算把收來的面單用于詐騙,并指出該行為違法時,這些不法分子卻表示“你拍面單就行其他不用管。”
記者發現,這些不法分子一般會將面單上的信息分門別類,常見的有母嬰類、化妝品類、白酒類、寶媽類等等。此前,有反詐中心民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通過快遞面單上的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借此找到收件人的微信、支付寶、微博賬號,還能勾勒出收件人的“畫像”,分析出其消費習慣、經濟能力,進而“量身定做”詐騙話語,以博取受害人的信任。
記者了解到,詐騙團伙甚至會根據不同消費人群的特點以“轉化率”進行定量分析。所謂轉化率,說白了就是上當概率。在他們看來,“寶媽”“賭博粉”“炒股粉”就屬于轉化率高的人群。
拿到網購信息后,向消費者發送詐騙短信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詐騙手段之一。在這條黑色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甚至出現了“分包”業務——有人專門提供網購詐騙短信群發業務,這些短信甚至都已編輯成型。
“您在我店的單已確認收到,請加登記員:XXXXX,送您暖風機一個(包郵)活動次日結束。”這是某詐騙短信服務商向記者展示的一條詐騙短信模板。記者了解到,不法分子會編造同城交友、好評送禮、刷單兼職、網貸各類騙局,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發起詐騙。
某詐騙短信服務商向記者展示的詐騙短信模板。
記者同時調查發現,詐騙團伙會選擇一些所謂的“國際線路”,通過境外電話將短信發至消費者手中。有的詐騙短信服務商甚至會備注哪條線路適合發什么內容、發給手機號碼屬于哪類運營商的消費者、最高可發多少條短信。
11月12日,在記者暗訪過程中,一名詐騙短信服務商向記者稱,“雙十一期間滿量,暫時發不了。”另一名則表示發短信0.45元一條,“可選多個境外線路發送,一次最高可發200萬條。”
誰泄露了信息?
多方均可能是源頭
這些網購隱私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網購行為發生的電商平臺、網店本身、快遞公司、快遞網點及快遞人員都可能成為泄露個人信息的源頭。早前,有電商平臺、快遞公司曾發生過因系統安全漏洞或行業“內鬼”而出現信息泄露的事件。同時一些披露的案件顯示,快遞網點人員手拍面單進行倒賣也時有發生。此前,浙江警方就披露了一起獲取快遞面單進行非法牟利的案件,不法分子通過應聘臨時工進入快遞公司,利用職務之便,在整理快遞包裹時偷拍快遞面單照片,匯總整理后在網上銷售。
有反詐騙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除了“黑客”攻擊以及買賣快遞面單導致網購訂單信息泄露,還有一部分信息是來源于商家的第三方軟件系統。“商家會使用第三方軟件進行倉庫、訂單管理,如果第三方軟件廠商的技術能力不足,就容易將接觸到的用戶數據泄露。”
律師:
盜用個人信息涉嫌犯罪
電詐最高可至無期徒刑
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公益律師廖建勛告訴南都記者,“我國《刑法》規定,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達到一定標準的,將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如果有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進行買賣牟利,就已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依據《刑法》,侵犯公民信息的人將要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不法分子利用個人信息實施詐騙,按照《刑法》規定,數額較大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會受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
廖建勛同時表示,根據《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獲取或處理個人信息的平臺、公司或單位應當妥善保管和處理公民的個人信息,如果因管理不善導致用戶信息泄露,并引發個人財產損失等后果,也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采寫:南都《透視》欄目組
王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