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的某一天,我坐在某城鄉公交的塑料座椅上,看著車內寥寥無幾的乘客,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這輛公交車要跨越2個鄉鎮,票價是2塊錢,而此時16個座位只坐了10個人,我用自己并不高明的數學水平算了一下,跑這一趟幾十里的線路,賣票收入是20塊
2021年的某一天,我坐在某城鄉公交的塑料座椅上,看著車內寥寥無幾的乘客,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這輛公交車要跨越2個鄉鎮,票價是2塊錢,而此時16個座位只坐了10個人,我用自己并不高明的數學水平算了一下,跑這一趟幾十里的線路,賣票收入是20塊錢,這鄉鎮公交真的賺錢嗎?
不賺錢。
不用做專業而詳細的計算,我那沒有學過經濟但具備某些常識的大腦便告訴了我答案,而且我知道,在這個普通的北方城市里,這種情況是鄉鎮公交的常態。
鄉鎮公交不賺錢,很可能是因為乘車人數太少,那么客運量更大的城市公交呢?我馬上去查閱了相關資料,結果不查不要緊,一查之下發現,我好像知道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公交車不賺錢
以客運量最大的北京市為例,根據官方數據,北京共擁有近千條公交線路,近30000輛公交車,那么每條線路平均下來就有30輛公交車,每輛公交車造價在七八十萬左右,沒錯,打工人說自己每天坐幾十萬的豪車上下班并非吹牛,那么估算下來,每條公交線路在車輛上的成本就高達兩千多萬。
此外還有運營成本,包括燃料、人工、車輛和車站的日常維護等等五花八門的費用,當然,公交車的營收項目并非只有車票,還有車身及車內的廣告收入,那么這些費用加減乘除之后的最終數據是多少呢?
根據北京發改委做出的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市公交運營總成本為166.32億元,當年公交客運總量為48.02億人次,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次的運營成本為3.464元。
那么2013年北京的公交車票價是多少呢?1塊錢,刷卡4毛。
也就是說,公交車每拉一個乘客,都要虧損至少兩塊5毛錢,而且這還沒算那些學生卡、老年卡等優惠卡。
北京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人口流出嚴重的三四線小城,在這些城市,經??梢钥吹揭惠v輛紅紅綠綠的公交車,快樂地奔行在或寬敞或狹窄的馬路上,乘客寥寥,卻依舊風雨無阻,準時準點,仿若全然不知自己是個“賠錢貨”。除此之外,還有更離譜的事,2008年,湖南常寧,一個只有80萬人的小城,開始實行公交車免費乘坐制度。你沒看錯,免費,既然不賺錢,干脆不收錢。
在中國700多個城市的江湖中,常寧宛如從無名小卒一夜之間成為絕頂劍客,當其他城市還在為升價降價幾毛錢而煩惱時,常寧已經放下了手中劍,拿起了心中劍。
從2008年起,十幾年來,常寧公交已經免費載客3300多萬人次,此后,全國許多城市效仿常寧,截止到去年,全國已經有39個城市開通了免費公交,大家似乎都意識到,指望公交車賺錢,不靠譜。
負債運營的地鐵
其實不只是公交車,如今各大城市中,早晚高峰擠得滿滿當當的地鐵,盈利情況也并不理想。
我相信肯定有人這么計算過,每節地鐵車廂可以裝多少人,平均票價多少錢,每輛地鐵每天可以運行多少趟,得出結論,地鐵真賺錢。
別問我怎么知道的,畢竟中國人傳統藝能,走到哪都喜歡給別人算個賬。當然,地鐵的營收確實是非??捎^的,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它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其實也不能說是高昂,只能說是個天文數字。
一般來說,現階段我國地鐵每公里的平均建設成本在7億元左右,而根據深圳地鐵2017年的分析,城市軌道交通30年運營全成本,約為建設成本的3.3~3.7倍。什么意思呢?如果我們以30年為一個時間單位,在這個時間段內,深圳地鐵每公里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加一起至少是30億起步。
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么我告訴你,截止到今年8月份,深圳地鐵的總運營公里數是多少呢?422.6公里,而這個數字,北京是727,上海是766,那么總成本是多少,簡單的萬億以內的乘法,相信大家都會。
那么接下來我們直觀一點,每名地鐵乘客的運營成本是多少呢?和公交車一樣,我們還是以2013年的北京市為例,軌道交通完全成本每人次為8.56元,而2013年北京地鐵的票價是多少呢,統一價2塊錢,擺明了不想賺錢。
當然,這不是北京獨有,而是全國地鐵老兄弟們的通病,截止到2020年底,全國44個開通地鐵的城市中,真正盈利的只有4個,換言之,有40個城市一直是在負債運營地鐵。
有意思的是,實現盈利的四家城市地鐵中,最賺錢的是深圳地鐵,不過作為地鐵行業的翹楚,深圳地鐵超過60%的收入,卻是來自于其投資的房地產開發,真正來自于地鐵運營的收入連40%都不到。
票價1元的綠皮火車
那么到這里,我的問題有了答案,公交車確實不賺錢,不但如此,連90%的地鐵都是在虧本運營,但同時,我又有了新的疑問,他們圖什么?
既然不賺錢,那些公交車為什么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城市和鄉間的馬路上?既然不賺錢,那為什么新的地鐵線仍然在不停地建設?
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一列火車的故事卻意外地給了我答案。8818/7次列車是運行于山西太原和靈丘之間的一輛綠皮火車,在高鐵遍地穿行的現在,你很難想象,還會有這樣一輛時速只有40公里的火車,仍然在緩慢而堅定地運行著。
8818/7有9節車廂,單程305公里,運行7個半小時,全程票價19.5元,學生票10元,最低的票價只有1元。30年來,這輛列車一直往返穿行于山西東北部,途經的縣市都曾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區,它最大的客流組成就是學生,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有,無數農村孩子搭乘它到鎮上,到城里讀書,坐著它外出求學,走出大山。
在什么都講究提速的今天,8818/7依然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需要它,所以有時候不需要多快的速度,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而像8818/7這樣具有扶貧性質的綠皮火車,全中國還有81對,從華北平原到西北邊陲,從大別山區到秦巴腹地,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無數人通過這81對“慢火車”,去接觸這個世界,跟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
看到這里我想到,這些慢火車之于他們,不正像公交車和地鐵之于我們嗎?他們通過火車接觸世界,我們通過這些公共交通工具去擁抱自己的生活。所以這些事情即便不賺錢,但依然有人在做,我們普通人能夠享受到便宜的公交車、便捷的城市交通以及十幾年不漲價的小火車,只是因為在我們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在為我們兜底。
當然,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于在城市成長起來的孩子來說,兩塊錢公交逛全城,可能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但我還是要說一句,放眼世界,這真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10塊起步的歐洲地鐵
我們不去對比非洲的窮兄弟,就看歐美。先說歐洲,歐洲的交通模板跟我們國內比較相似,都是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共同發展,但地鐵數量和擁有地鐵的城市跟我國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公交車車次較少,一般的城市一趟車可能要一兩個小時才有一趟。而且由于很多國家的公共交通都是由資本進行運營,所以票價高出中國很多,以德國為例,德國地鐵票價大概單程在1.5-3歐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幣差不多是10塊到20塊之間,也就是說,你出門坐地鐵,十塊起步,這比國內某些城市的出租車起步價都高。
至于公交車,也不便宜,三站以內是1歐多一點,稍遠一點要2歐以上,差不多也是七八塊到十幾塊之間,對比下國內普遍2塊錢繞城一圈的行情,差距不可謂不大。而且像常寧這種動不動就免費的情況,想都不要想,資本家會告訴你,你直接把我吊在路燈上得了。
雖然看似都是公共交通系統,其實西方國家和我國之間,除了價格之外,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一件事上就能看明白。
2013年,北京發改委針對室內公共交通運營成本做了調查后,于2014年做出了票價上的調整,北京地鐵和公交車告別了以往的2塊和1塊錢從頭坐到尾,改成了階梯式收費,總體來說,票價調高了。但新的票價政策實施后的第一時間,北京市民政、人力社保、統計部門就馬上測算了票價調整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并依此對2015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失業保險金標準、最低工資標準等社會保障相關待遇的標準進行了調整,確保了低收入人群不會因為此次票價的調整,而影響到正常生活。
其實票價的調高并沒有多少,對于那些路程遠的人來說,充其量幾塊錢,對普通市民來說基本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在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在我們的感知之外的,他們的生活可能本來就捉襟見肘,幾塊錢的調整可能就會影響他們的衣食,他們也許在城市的角落,也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少有人關注他們,但所幸的是,總有人記得他們。相關部門這一系列的動作,就像公交車本身一樣,針對的一直都是需要的人,這些調整的背后,鐫刻的就是民生兩個字。
所以這種事情會在歐洲發生嗎?
被迫開車的美國打工人
我們再說美國,對于這個一直高舉民主自由旗幟的國家,我想說的是一個關于選擇權的問題。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其實就已經完成了全民私家車的建設,但這個過程卻充滿著資本的血腥,私家車的推廣離不開汽車業的一些壟斷資本家的背后發力,但這些人非常陰險,他們不會在明面上強迫你買車,但是他們通過另一種方式來達成這一目的,那就是消滅私家車的對手,那么私家車的對手是誰呢?公共交通。
當時汽車業的壟斷資本家一邊游說政府,大力修建公路系統,將國家高速公路直插市中心,直接導致市中心的衰退,一邊親自下場,收購原有的城市鐵路和有軌電車,而這些公共交通工具到了這些汽車資本手里后,全部被銷毀報廢,退出了城市舞臺。
最后,隨著城市蔓延和市中心空心化的確立,整個城市全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卻缺少完備的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居民出個門只能開車或者打車,根本無從選擇,整個城市的交通規劃都在透露出這樣一種理念,即通過壓制不開車的體驗來逼你開車、買車,比如在商場周圍占用大片的土地來修建停車場,這對于乘坐公共交通的人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最后,美國居民只能咬緊牙關購買汽車,出行方式被汽車業的壟斷資本家牢牢控制,對方還一副“都是你自愿的”的嘴臉。
而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相對公共交通來說,更加舒適,也更具有私密性,確實適合很多場合,但唯獨你不能說它適合上下班通勤。一輛可容納至少四個人的車輛,上下班時一般卻只坐著兩個人,這種巨大的資源浪費造成的最明顯弊端,就是堵車,一些美國城市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會把路修到16車道,然而仍然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如今國內許多北上廣的居民都覺得自己的上下班之路太堵了,那是你們沒有見識過美國式堵車,在通勤這件事上,美國的打工人們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美國到底有多堵呢?我找到了一份2018年國外某數據公司做的統計資料,這份資料顯示,全球最堵的城市正是美國的洛杉磯,2017年洛杉磯在交通擁堵高峰時段的交通擁堵成本,人均為102小時,什么概念?每個洛杉磯的居民每天基本上都要堵個十幾二十分鐘,注意,是每天,如今這座天使之城,恐怕天使來了也是寸步難行。
而全球最堵的十座城市中,中國無一城上榜,而美國卻多達五個,占了半壁江山,冠絕全球,畢竟是美國,在什么方面都要做第一。
美國的堵車問題日益嚴重之時,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重新搭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但收效不大,因為美國修建的公交系統,也只是為私家車出行服務,作為某一小段路的替代,人們出行還是要依賴私家車,別問為什么,問就是影響資本家賺錢。
相較于美國,我國的交通系統更為均衡,我可以選擇私家車,也可以選擇公共交通,無論哪一種,都能到達我的目的地,這是我們國人從來沒有思考過的一種權利,也從來沒有意識到它的可貴,就如同兩塊錢的公交車,已經是中國人的生活日常,如果說呼嘯穿梭的高鐵代表的是中國速度,那這些或新或舊的公交車代表的,就是中國的溫度。
陳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