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古”對仗:
乾坤,是非,江山,往來,去來,死生,短長,有無,廢興,后先,英雄,江湖,歲時,興亡,東南,東西,圣賢,山川,華夷,暮朝,功名,往還,鬼神,盛衰,主賓,去留,始終,市朝,登臨,朝昏,子孫,風塵,春秋,行藏,弟兄,合離,湖山。悲歡,歲年,海天,寂寥,關河。西南,友朋,塵埃。斗牛。歲華,尋常,陰陽,雌雄,云霞,風煙
對仗也叫對偶,對是成對,偶是成雙,對仗就是把兩個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的句子放在一起,在古代詩歌和對聯中運用。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句都是相等的7個字,數量詞“兩個”對“一行”,帶顏色的名詞“黃鸝”對“白鷺”,動詞“鳴”對“上”,又是帶顏色 的名詞“翠柳”對“青天”。詩歌和對聯以外的其它文章中也可運用對仗這個修辭手法,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就是。對偶與對仗的區別是概念不同、語言形式不同、運用文體不同。
1、概念不同,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
2、語言形式不同,對仗運用于詩詞與對聯創作,要求在對偶的基礎上,使上下句的對應詞語達到“詞性一致,平仄相對”的效果;對偶是一種修辭格,目的是達到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與內容上的相互映襯。
3、運用文體不同,對仗與對偶運用于不同的文體中,對偶用于散文和詩歌,不講究平仄相對;對仗只用于律詩或對聯,對仗上下聯必須平仄相對。
古今韻平仄標準分歧平仄,就是漢字聲調格律二元化。
平、上、去、入四聲是古韻平仄標準。上、去、入聲統稱“仄”,其余為“平”。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今韻平仄標準。陰平、陽平,即普通話第一、二聲,統稱為“平”;上聲、去聲,即第三、四聲,統稱為“仄”。
古入聲字及相應方言,已分別規范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今人對聯,面向普通話語音規范交流的大眾群體,以今韻為平仄標準,能有效避免入聲字及相應方言的困惑和干擾。
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系統漢字拼音包括聲母、韻母。漢字聲調符號都標在韻母中開口度較大的元音字母上方,請看下表,從左到右依次是: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平聲:陰平、陽平。
仄聲:上聲、去聲。
古入聲字及相應方言已分別規范到上述四聲中了!新韻平仄不再受入聲字干擾,無疑是格律平仄初學者的福音!
四個字簡單區分平仄媽(mā):陰平(第一聲)
麻(má):陽平(第二聲)
馬(mǎ):上聲(第三聲)
罵(mà):去聲(第四聲)
“媽”、“麻”都屬于“平”聲字。
“馬”、“罵”都屬于“仄”聲字。
其他漢字聲調,仿此類推。
對聯的本質是什么同聲母韻母漢字對聯:
上聯:麻媽罵馬,平平仄仄
下聯:各舸隔哥。仄仄平平
名詞對名詞,如“舸(仄)”對“媽(平)”,“哥(平)”對“馬(仄)”。
動詞對動詞,如“隔(平)”對“罵(仄)”
句中雙數位置平仄交替,如“媽(平)馬(仄)”,或“舸(仄)哥(平)”
對聯的本質是對仗。用“替對同等異”五個字歸納對仗基本要求,缺一不可,簡稱對仗五規則。
1.句中雙數位置平仄忌變,即“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單數位置平仄慎變,即變格后不能出現孤平(句中三字兩仄夾一平)、后孤仄(句末三字腳兩平夾一仄)、三平尾(句末三字腳連平)、三仄尾(句末三字腳連仄);這兩層意思簡稱“替”,否則為失替。
2.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簡稱“對” ,否則為失對。
3.上下句對應位置詞性相同,簡稱“同”,否則為“失同”。
4.上下句字數相等,簡稱“等”,否則為“失等”。
5.上下句義避免雷同,簡稱“異”,否則為“合掌”。
第1、2條是對仗與對偶的本質區別。其余二者相同。
對聯成熟于格律詩對仗,所以對聯的本質是對仗,而不是對偶!
例如:
三星白蘭地,平平仄平仄
五月黃梅天。仄仄平平平
出句孤平且雙數位置“平平”失替!
對句三字腳連平犯三平尾!
平仄變格后出現孤平、三平尾,不是對仗,因而不是對聯,只是上下對應位置詞性相同,不合平仄要求,只能是修辭手法之一的對偶!
平仄替、對是區分對仗與對偶的客觀標準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詞性相同,是對仗,也是對聯。例如:
普洱茶,仄仄平
龍井茶。平仄平
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失對,只是詞性相同,不是對仗,也不是對聯,而是對偶。
又如:
五糧液,仄平仄
普洱茶,仄仄平
雙數位置平仄相反,但出句犯孤平,不是對仗,也不是對聯,而是對偶!
如果改為:
五糧醇,仄平平
普洱茶。仄仄平
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出句第三字仄變平后,不僅避免了孤平之嫌,而且對仗工穩,對聯完美!
有人說,對聯只能“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是“亂腳”,缺乏平仄對仗理論依據,不敢恭維!“平起平收”實際上就是押韻的對仗。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平仄仄平平
風煙望五津。平平仄仄平
平仄正格工對,對仗實至名歸,難道是“亂腳”嗎?難道沒有資格榮登對聯大雅之堂嗎?草民理論依據截圖佐證如下。
(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
(五言平仄正格的截取)
(七言平仄正格的截取)
(“三字腳”、“孤平”、“孤仄”定義)
“非律調”都是第三、五字平仄變格所致。
再看:平平仄仄平(正格)
第一字平變仄為:
仄平仄仄平(變格)
五言首三字兩仄夾一平,簡稱五言“前孤平”,必然不能順利通過平仄工具檢驗,歡迎評論區舉例試試看!
上述分析探討說明:網傳“一三五不論”漏洞百出,“二四六分明”模棱兩可!
一三五慎變,二四六交替,“前寬后嚴,仄寬平嚴”,是平仄變格的基本原則。真金不怕火煉,在格律詩和對聯創作審美實踐中,每試不爽。歡迎大家在本文評論區舉詩例驗證!
對聯平仄案例分析木生口上誰家杏
仄平仄仄平平仄
雙峰耳冠我姓聶
平平仄仄仄仄平
對句雙數位置“平仄仄”失替!
上下句詞性失同!
上聯:
木生口上誰家杏
仄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
???????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表示所在位置的平仄可變,其余位置忌變。道理前面說得很清楚了!
歡迎在本文評論區對出下聯!
下面出句播放量截圖時是1.8萬,是否優質對聯出句呢?
上聯:秋葉染紅半江水
平仄仄平仄平仄
出句雙數位置“仄平平”失替!
播放(閱讀)量和點贊量大,就是真知嗎?怪不得不合平仄的出句和對句越來越多了,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傳承堪憂!
上聯:秋葉染紅江上水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聯:???????
仄平平仄仄平平
歡迎在本文評論區對出下聯!
對仗句即對偶句。
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當然,要兩面對稱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對”字在此做動詞,意謂著將兩兩一對的東西放在一起。“仗”字則來自古代儀式往往由兩人一組來舉行,有“儀仗”的“仗”意。對仗是指文句中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所構成的修辭。對偶從意義上講前后兩部分密切關聯,凝練集中,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后兩部分整齊均勻、音節和諧、具有戒律感。嚴格的對偶還講究平仄相對,充分利用聲調。拓展資料 對偶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流水對三種。比如:1、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對--意義相近,互為補充。蘇軾《飲湖上初睛后雨》)
2、滿招損,謙受益。(反對--意義相反,互相映照。《尚書·大禹謨》)
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串對--意義相承,表示連貫、遞進、因果等關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