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清朝道光年間,云南出土了一塊墓碑,曾一度引起史學界的爭論。這塊墓碑名曰《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這塊墓碑的作者名叫沐晟,是明朝第一代黔國公,也就是沐英的兒子。而墓碑所記載的,是一個叫耿琦的人的一生,最讓人意外的是,根據墓碑上的描述,耿琦乃是明
清朝道光年間,云南出土了一塊墓碑,曾一度引起史學界的爭論。這塊墓碑名曰《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
這塊墓碑的作者名叫沐晟,是明朝第一代黔國公,也就是沐英的兒子。而墓碑所記載的,是一個叫耿琦的人的一生,最讓人意外的是,根據墓碑上的描述,耿琦乃是明朝初年大將耿炳文的幼子。
碑文中寫道: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歿于陣。
這里的“三十二年”,指的是建文元年(1399年),因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拒不承認建文帝年號,將“建文”年號合并在“洪武”之后,因此朱元璋雖只在位三十一年,但明朝卻有“洪武三十二”年之說。“侯”指的是耿琦的父親、長興侯耿炳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建文元年,長興侯65歲掛帥出征,在真定之戰中戰死。
碑文說耿炳文是戰死的,奇怪的是,《明史》中卻記載耿炳文是在永樂元年(1403年)畏罪自殺而亡。而且,《明史》記載耿炳文的3個中兒子,并沒有叫耿琦的。
一個說耿炳文是戰死,一個說是自殺,而且死亡日期竟然相差4年之久。這不僅引起了大家對耿炳文這個人的好奇,更是對靖難之役的記載產生了懷疑。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耿炳文,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試著揭開謎團,帶大家了解這位明朝初年的防守悍將。
一、濠州遇真龍,父死子繼承
明太祖朱元璋的帝王事業起源于濠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郭子興見他英勇果敢,又在皇覺寺里認識幾個字,便把義女馬氏許配給他。
朱元璋很快在郭子興麾下站穩腳跟,立功無數。同時,他遭到郭子興父子的猜忌。于是,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決定帶著徐達、湯和等24位心腹將領,南下定遠,自立門戶。
這24位跟隨朱元璋的將領,史稱“淮西二十四將”。“淮西二十四將”是朱元璋創業的根基,他們中有兩位姓耿的,分別叫耿再成和耿君用,在當時并稱“二耿”。
耿再成在朱元璋麾下效力10年后戰死,他的兒子耿天璧也是明朝猛將。
而耿君用就是耿炳文的父親。當初,朱元璋奉郭子興之命到濠州募兵,先后招募了徐達、丁德興、郭興、郭英等人。這時,一位四十余歲的大叔前來應召,朱元璋見他體格強壯,為人豪邁,便提拔他做十夫長。這位大叔,就是耿君用。
《明史·卷一百三十》記載: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從太祖渡江,積功為管軍總管。
耿君用后來隨朱元璋南下定遠,攻下滁州、和州,渡江后因立功被朱元璋升為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在攻下南京和皖南等地后,開始正式向東擴張。而東邊正是元末梟雄張士誠。
朱元璋最初派湯和攻下了鎮江、宜興等地,和張士誠隔著太湖相望。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的說法,朱元璋本欲和張士誠和談,商量共同抗元,不料朱元璋在給張士誠的信中用語不當,惹怒了張士誠。后者一怒之下,率水軍攻打鎮江,朱元璋急忙派徐達前去支援。《明史紀事本末》云:
(張士誠)以舟師攻鎮江,徐達等御之,敗其軍于龍潭。又寇宜興,耿君用以鎧騰柵,中槊死,宜興入于士誠。
徐達在龍潭打敗了張士誠,張士誠退兵后,又改變方向攻打宜興。宜興守將耿君用死戰,最終被敵軍的長槊刺死。從此,宜興落入張士誠手中,直到兩年后,徐達、邵榮才再次攻下宜興。
且說耿君用戰死,但他的部下并沒有被張士誠消滅。耿炳文聽聞父親已死,悲痛交加,懇請朱元璋讓他繼承父業。
中古古代,有很多父死子繼的例子,耿君用和耿炳文這種傳承,是最慘烈也是最直接的。
次年二月,朱元璋命耿炳文率領父親舊部攻打長興。史載:
命耿炳文等率兵取長興,張士誠將趙打虎以兵三千迎戰,敗之……遂克長興,擒其守將李福安、答失蠻等,獲戰船三百余艘。立永興翼元帥,命耿炳文統兵守之。
虎父無犬子,耿炳文率領父親舊部兵寇長興,先擊敗張士誠麾下將領趙打虎,然后又擒獲敵將李福安、答失蠻等人,繳獲戰船300余艘。朱元璋大喜,設立永興翼元帥,讓耿炳文從此鎮守長興。
長興,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它盤踞太湖湖口,《明史》說長興“陸通廣德,與宣、歙接壤,為江、浙門戶”。
耿君用戰死之地宜興和耿炳文鎮守之地長興都在太湖西岸,耿炳文在父親戰死的同一個方向一守就是10年。有他在,朱元璋在東路就像多了一道屏障。明朝開國后,耿炳文被朱元璋封為長興侯,也是因為如此。
二、鐵血鑄盾牌,十年鎖東吳
耿炳文之所以能成為防守悍將,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這個人名叫溫祥卿。《明史·耿炳文傳》記載:
溫祥卿者,多智數。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御計甚悉。
意思是,有個叫溫祥卿的人,頗有智慧。他因為避禍來到長興,被耿炳文請入府中做幕僚,他多次幫耿炳文出謀劃策,畫圖防御,耿炳文因此受益匪淺。
耿炳文剛占領長興時,張士誠并未就此罷手。為了再次奪回長興,張士誠先派遣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二人攻打長興,耿炳文在溫祥卿的幫助下,將敵軍擊退。
張士誠不服氣,派遣麾下第一猛將李伯升(官至司徒)率領兵馬10萬,分水陸兩路攻打長興。當時,耿炳文麾下僅一萬多人,雙方實力差距明顯。但耿炳文并不懼怕,他一方面派兵向朱元璋求救,另一方面號召將士死守長興。
當夜,李伯升趁夜攻城。不料,耿炳文早有準備,他早就備好強弩和圓木滾石,一夜激戰,李伯升不得不下令撤兵。
當朱元璋接到耿炳文的求救信,派遣常遇春、陳德、華高、費聚等諸將馳援時,長興之戰已經打了一個多月,李伯升精疲力盡,竟然未能前進一步。于是,在常遇春和耿炳文的夾擊下,李伯升棄營遁逃,他帶來的十萬兵馬在長興丟了一大半。
戰后,常遇春直言耿炳文為“宿將”,對耿炳文的防守能力佩服不已。常遇春號稱“常十萬”,在戰場上除了徐達,他還沒服過誰,但對耿炳文,他表示了肯定。
元朝至正二十年,對朱元璋來說,是較為重要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龍灣之戰”。
龍灣之戰的背景是這樣的,遠在漢沔的陳友諒殺掉了他的頂頭上司徐壽輝(南方紅巾軍領袖),建立陳漢王朝。陳友諒野心勃勃,他和張士誠約定,兩者東西夾擊朱元璋。
當時,陳友諒在九江(江州),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張士誠在蘇州(平江)。陳友諒兵多將廣,艦船高大,他沿江而下,勢不可擋。朱元璋為了應對陳友諒,可以說是精銳全出。最終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詐降之策,將陳友諒引到河道狹窄的龍灣,在兩岸伏擊陳友諒,打贏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龍灣之戰的意義重大,他使朱元璋徹底在南京站穩了腳跟,在長江中下游形成了陳、朱、張三足鼎立的局面。
很多人回顧龍灣之戰,都有一個疑問,既然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夾擊朱元璋,那為何只見朱元璋和陳友諒血拼,張士誠哪去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張士誠也想打朱元璋,可是,他被一個人拖住了,這個人就是耿炳文。《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二十年春三月……呂珍、徐義自太湖分三路寇長興,耿炳文擊破之,總管湯全、張琪被殺。
為了策應陳友諒,張士誠精銳全出,他派出大將呂珍率大軍兵分三路攻打長興,結果被耿炳文各個擊破。
當時,眼看陳友諒已經兵臨南京城下,張士誠急于瓜分朱元璋的領地,又派大將徐義攻打長興,耿炳文采取誘敵之策,連續斬殺徐義麾下兩員虎將,徐義兵敗而退。
張士誠元氣大傷,只得派兵繞過長興,直接從江陰沿長江逆流而上,不曾想,耿炳文早料到張士誠有這一手,他急忙派人給江陰守將吳禎送信,吳禎在江陰打了張士誠一個伏擊,張士誠又灰溜溜的退回蘇州。
耿炳文的頑強,成功阻擋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匯合,也給朱元璋打敗陳友諒贏得了寶貴的時機,可以說,耿炳文的作用巨大。
《明史》曾評價耿炳文:
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
意思是耿炳文鎮守長興十年,張士誠先后十余次率軍攻打,耿炳文總能以少勝多,沒有讓張士誠一兵一卒通過長興之地。縱觀古今,這樣的防守悍將,真乃少見。
三、功臣重防守,太祖急聯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對耿炳文之功評價甚高,史載:
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
在最初的功臣榜上,朱元璋將耿炳文和徐達列為一等。當然,這并代表耿炳文和徐達之間可以劃等號,只是朱元璋認為,耿炳文在長興的戰略作用和徐達一樣,是不可替代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封為長興侯,賜免死鐵券。耿炳文之父耿君畫像被放入功臣廟。耿家通過兩代人的努力,終于成為了朝廷勛貴。
實際上,明朝建立后,耿炳文也有輝煌的戰績,例如,洪武元年,他隨徐達北伐元朝,攻克山東河南等地;又隨常遇春攻克山西和河北。洪武十九年,耿炳文跟隨傅友德征討云南。洪武二十一年,耿炳文跟隨藍玉北伐。
然而,仔細看耿炳文的履歷,我們會發現,他作為主帥出征的機會少之又少。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在巡視西安歸來后病逝,朱元璋一夜白頭。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曾有意立燕王朱棣為太子,但在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說下,朱元璋決定將皇位留給朱標一脈,正式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次年春天,耿炳文正在陜西協助平亂。朱元璋下旨召見耿炳文,耿炳文馬不停蹄地回到京城,剛進宮磕完頭,朱元璋便詢問耿炳文長子耿璿的情況。得知耿璿尚未娶親,朱元璋便當即賜婚,將江都郡主許配給了耿璿。
根據《明史·公主列傳》記載:
主為懿文太子長女,初稱江都郡主,建文元年進公主,璿為駙馬都尉。
原來,江都郡主是朱標的長女,也就是朱允炆的妹妹。朱允炆登基后,曾封妹妹為江都公主。
也就是說,朱元璋把朱允炆的妹妹許配給了耿炳文的兒子。這種特殊的聯姻,背后的利益關系,不言而喻。
次年,江都郡主正式下嫁,成了耿炳文的長媳。從此,耿炳文家族和朱允炆綁在了一起。
或許,當時的耿炳文已經感覺到這種綁定的意義,但他絕對沒有意識到,朱元璋的這樁賜婚,實際上是一個超前的布局。
因為耿炳文不僅是朱元璋為下一任帝王選定的保駕之臣,還是唯一的保駕之臣。這個“唯一”,非常重要。
《明史·耿炳文傳》云:
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此后的五年,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戮功臣,馮勝、藍玉、傅友德、王弼等悍將一個一個從洪武年間消失。到了洪武三十一年,當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舊臣,只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長興侯)兩人了。
郭英常年生病,耿炳文卻還在領兵。可見,這個時候,是個明白人都能看出來耿家對朱家的意義。
朱元璋為何要選擇耿炳文來做建文帝的保駕之臣呢?
筆者認為,朱元璋選擇耿炳文的原因,并非因為耿炳文比馮勝、藍玉、傅友德等人更能打仗,而是因為耿炳文擅長防守。因為朱元璋認為大明王朝已經十分穩固,新帝登基的最初幾年,只要做好防守就行了。等新帝逐漸成熟,再開疆擴土也不遲。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駕崩,臨終前下旨:
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
朱元璋讓各大藩王固守自己的崗位,不要到京城。他認為,外有諸王為矛,內有悍將為盾,朱允炆的皇位必然穩當了。
誰曾想,耿炳文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年,就被朱允炆派上了戰場。只是,耿炳文不是去對付外敵,而是去對付藩王。
四、可守不可攻,名將敗真定
建文帝登基后,在齊泰、黃子澄的慫恿下,開始削藩。朱元璋剛去世兩個月,建文帝便迅速削掉周王朱橚,此后又連續削湘、岷、代、齊四王,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其他四王皆被貶。
建文帝的一系列動作,讓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說下,朱棣最終決定密謀造反。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
以區區藩王之力,敢于面對朝廷之師,朱棣最初并不被看好,建文帝也同樣小覷了朱棣。朱棣的反狀傳到南京后,建文帝祭告太廟,削除朱棣的宗籍,將其貶為庶人。隨后下旨:
乃以長興侯耿炳文佩大將軍印,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帥師三十萬北伐。
耿炳文被建文帝委以重任,擔任主帥,李堅、寧忠為副將,率軍30萬征討朱棣。
事實上,這30萬兵馬,是有水分的,《明史·耿炳文傳》云:
時(耿炳文)年六十有五矣。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
意思是,當時耿炳文已經65歲,朝廷給耿炳文的兵馬號稱30萬,實際上只有13萬人。
就這樣,耿炳文浩浩蕩蕩出發了,待到八月,兩軍在河北真定相遇。
耿炳文剛在真定扎營,就遭到了朱棣的偷襲,導致先鋒營9000人全軍覆沒。耿炳文麾下偏將潘忠、楊松趕來增援,也遭到朱棣的伏擊,導致二將被俘。
接下來,耿炳文的部將張保秘密投降了朱棣,并且將耿炳文主力大營的虛實情況都匯報給了朱棣,這樣耿炳文非常被動。
就在耿炳文決定全軍渡河攻擊朱棣的時候,朱棣已經提前得到情報。于是,朱棣趁南軍渡河之際突襲。
朱棣這一招在《吳起兵法》上叫“擊敵于半渡之際”,南軍登時大亂,自相踐踏,潰敗入城。這一仗,耿炳文損失近兩萬人。
耿炳文雖然戰敗,但還沒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耿炳文的長子、江都公主駙馬耿璿在朱棣的偷襲時英勇作戰,殺死北軍兩員偏將,耿璿自己的手臂也遭到重創。耿璿勸父親放棄真定,直搗北平。可耿炳文知道進攻不是自己的長處,于是他開始固守。《明史》云:
炳文眾尚十萬,堅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
意思是,耿炳文手里大概還有10萬兵馬,他堅守真定不出。朱棣知道耿炳文是防守悍將,不敢輕易攻城,三日后,朱棣主動從真定撤兵。
可是,接下來,建文帝使出昏招。就在耿炳文堅守真定的時候,他此前被朱棣擊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建文帝隨即下旨,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結果,李景隆竟然是趙括之流,南軍被朱棣擊得稀碎。
《明史》記錄了耿炳文的結局:
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
耿炳文被李景隆取代后,回到南京,閉門不出。永樂二年,有人告耿炳文所用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標記,這在古代屬于欺君逾制罪,明朝開國大將廖永忠便因“僭用龍鳳”而被賜死。因此,耿炳文見事情敗露,驚懼之下自盡而亡。
耿炳文的夫人、三個兒子也被朱棣所殺,江都公主憂慮而死,耿家家破人亡。
筆者認為,耿炳文之所以在真定敗給朱棣,有三點原因:
其一,耿炳文最擅長的是在熟悉的地盤上打阻擊戰。建文帝卻讓他帶兵平叛,這相當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后來耿炳文的防守讓朱棣無懈可擊,便證明了建文帝的錯誤。
其二,耿炳文年逾六旬,不似當年之勇,再加上戶部、兵部給的支持遠沒有圣旨上那么光鮮,導致南軍的真實戰力和承擔的責任不匹配。
其三,朱棣以逸待勞,并且提前滲透細作,獲得了情報上的主動權。
在耿炳文戰敗之后,他雖然損失了近3萬兵馬,但最終靠頑強的防守,未能讓朱棣前進一步。作為三軍主帥,耿炳文雖然沒有完成平叛任務,但還是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為將者,當進可攻退可守。耿炳文不擅長進攻,本就有一個短處。可建文帝用人不當,把盾當矛來用,活活將朱元璋留下的防守悍將用廢,實為可嘆!
五、云南耿公碑,謎團惑百年
耿炳文雖然死了,但他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本文開篇提到,清朝道光年間,云南曾挖出一塊《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這篇碑文的主角乃是耿炳文的幼子耿琦。
這里,需要說一下耿炳文的家庭。根據《明史》記載,耿炳文的妻子陳氏,育有三子,分別叫耿璿、耿瓛、耿瑄。另外,耿炳文還有一個妹妹耿氏,嫁給了西平侯沐英,也就是沐英之子沐晟之母。換句話說,耿炳文是沐晟的親舅舅。
沐晟在《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寫道: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歿于陣。上更痛甚,親制文遣命中官諭祭……耿郎為我遠來,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
這段話的意思是,耿炳文65歲那年在真定就戰死了,建文帝當時非常心痛,親自寫悼詞讓官員祭奠……如今,耿琦不遠千里投奔于我,我盡我所能地厚待他,也算無愧于心了。
按照墓碑的意思,耿炳文并不是死于永樂二年,而是在建文元年真定之戰中就戰死了。他死后,他的兒子耿琦遠赴云南投奔表兄沐晟。沐晟不僅收留了他,還很厚待他,畢竟耿琦是耿家唯一的骨血。
這里筆者需要補充說明一下,沐家家主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自洪武年間駐守云南,一直是朝廷在西南的柱石。就算是朱棣登基,也不敢輕易得罪沐家,因此沐家能成為耿家遺孤的保護傘。
問題來了,《明史》和《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對耿炳文死亡的描述差別巨大,到底哪個是真的呢?
筆者認為,墓碑的描述更加合理。理由有四點:
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后曾對建文舊臣展開一次大清洗,包括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景清等40余人全部被殺,被株連這多達上萬人,南京城一時間血流成河,史稱“壬午殉難”。若按照《明史》的說法,耿炳文死于永樂二年(1404你啊你),那么,耿炳文作為建文帝的姻親,曾經是建文帝依仗的柱石,他是怎么躲過“壬午殉難”的呢?
第二,從耿君用到耿炳文,再到耿璇,耿家三代人對朱明王朝忠心耿耿,《明史》中說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這么明顯的悖逆之事,會出現在耿炳文身上?
第三,也是最值得質疑的地方,根據1994年南京出土的《長興侯夫人陳氏墓志銘》,說耿炳文的妻子陳氏去世時間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而攻入南京的時間是六月十三日。也就是說,朱棣入主南京后的第十天,耿夫人就死了。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攻入南京的幾天后,曾列出一份清算名單。耿夫人之死,很可能是因為耿家也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了,她要么是驚懼而死,要么就是直接被執行了。
第四,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壬午殉難》中記載:
時駙馬都尉耿璿,炳文子也,尚孝康帝長公主,與弟都督瓛俱論死。
也就是說,在朱棣入主南京的時候,耿炳文的長子耿璿、次子耿瓛被朱棣處死。
那么,朱棣把耿炳文的兒子都被殺了,會單獨饒了耿炳文,等到永樂二年再找他的麻煩嗎?
綜四點,《明史》中,不管是耿炳文的死因,還是死亡時間,都極不合理。反觀《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記載,耿炳文在真定戰死,更加合乎情理。
當時的情形可能是這樣:朱棣入主南京后,對耿家進行清算,耿夫人和耿璿、耿瓛被殺,耿炳文最小的兒子耿琦(未被史書記載)跑到云南投奔舅家,得到表哥沐晟的保護,隱姓埋名度過余生。當然,也存在一種可能,耿琦就是耿炳文的第三子耿瑄,他跑到云南后改名耿琦,因為《明史紀事本末》中只提到耿炳文的長子、次子被殺,三子不見蹤跡。
而這個墓碑,就是耿琦去世后,沐晟為其銘刻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審官第四》中說: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
意思是,對于一個好的工匠來說,沒有被廢棄的材料。對于一位圣命的君主來說,最重要的是知人善用。
耿家三代人效忠明朝,耿炳文從跟隨父親耿君用投奔朱元璋,到建文元年戰敗,為朱家效力長達48年,耿炳文的悲慘結局,多半歸咎于建文帝的用人不當。
其實,不管耿炳文是戰死,還是自殺,他都是明朝叔侄內耗的犧牲品。這是耿炳文的悲劇,更是封建時代上層內斗的悲劇。
馬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