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回顧2016年,極客之選向大家介紹了不少索尼的音頻產品,包括錄音筆IDC-SX2000、降噪耳機MDR-100ABN、播放器NW-ZX100和NW-A35等。不過說到我們最想體驗的產品,還是索尼前不久發布的醇音系列「三劍客」。在今年9月的I
回顧 2016 年,極客之選向大家介紹了不少索尼的音頻產品,包括錄音筆 IDC-SX2000、降噪耳機 MDR-100ABN、播放器 NW-ZX100 和 NW-A35 等。不過說到我們最想體驗的產品,還是索尼前不久發布的醇音系列「三劍客」。
在今年 9 月的 IFA 大會上,索尼發布了全新的「醇音系列(Signature Series)」產品,該系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貴!比如立體聲耳機 MDR-Z1R 售價 12999 元,數碼音樂播放器 NW-WM1Z 售價 22999 元,臺式耳機放大器 TA-ZH1ES 售價 14990 元……
很明顯,單品過萬的售價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選擇范疇,不過索尼似乎也沒打算把它們賣給普通消費者——在醇音系列的網站底部,能看到這樣一句話:「本產品針對專業音響發燒級顧客,建議購買前可以與索尼公司咨詢。」
在不菲的售價背后,是索尼重回高端市場的野心。
最近兩年,索尼的音頻產品線日漸豐富,價格也越來越親民,甚至在國內請的代言人都是當紅的「小鮮肉」。不過,索尼想要找回消費音頻領域的「王者榮耀」,確實需要開辟一個高端品類來拉高整個品牌的高度了。
趕在新年來臨之前,極客之選終于拿到了醇音系列的三款新品,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套總價超過 5 萬的設備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音樂播放器: NW-WM1Z
首先要說的是一個「金光閃閃」的產品,音樂播放器 NW-WM1Z(以下簡稱 1Z)。參數信息:
容量: 256GB
屏幕: 4.0英寸(10.2cm)/ FWVGA(854x480像素)
內存擴充: 支持microSD/microSDHC/microSDXC
音頻: MP3/WMA/FLAC/Linear PCM/AAC/HE-AAC/Apple Lossless/AIFF/DSD
10段均衡器/音調控制
DSEE HX數字增強技術
DC相位線性器
動態均衡器
前段時間我剛剛入手了索尼的「平價」播放器 NW-A35,剛拿到 1Z 時非常不適應,它是 Walkman 家族中少有的「重量級選手」。
索尼在 1Z 的外部機身、內部底盤上使用了鍍金無氧銅材料,它可以降低電阻預防氧化,同時避免電磁干擾,但弊端便是重量的增加——1Z 的重量達到了 455g,裝在「褲兜」里是比較困難了。
在接口和按鍵布局上,1Z 和索尼之前的 ZX 系列基本一致。不過這次 1Z 增加了一個「殺手锏」就是最新的 4.4mm 平衡接口,搭配同樣支持該接口的耳機(比如下面要提到的 MDR-Z1R),便可以實現「火力全開」。
1Z 搭載了索尼全新的 S-Master HX 數字放大電路,除此之外在它的官網上還能找到很多描述「奢華」用料的詞語:高聚合電容器、雙層電器電容、四線編織電纜、雙時鐘……
音質方面,毫無疑問 1Z 是有史以來音質最好的 Walkman,相比此前的兩代的旗艦產品 NW-ZX2 和 NW-ZX1 以及和 1Z 同時發布的「黑磚」NW-WM1A,「金磚」的整體聲音素質要明顯好得多。
軟件方面,1Z 使用了索尼為音樂播放器打造的最新 UI,和我們之前介紹過的 NW-A35 保持一致。較之 ZX 系列,這套 UI 更加簡潔,邏輯也更加清楚,值得稱贊。
在我看來,1Z 是一款非典型的 Walkman 播放器。如果說以前的 Walkman 是以便攜化為設計目標的話,那這塊「金磚」承載的任務就是探索音樂播放器的音質邊疆。
耳機:MDR-Z1R
最后來跟大家聊聊「醇音系列」的耳機 MDR-Z1R(以下簡稱 Z1R)。參數信息:
類型: 封閉式,動態(罩耳式)
驅動單元: 70 mm,圓頂型(CCAW音圈)
功率處理容量: 2500 mW(IEC)
阻抗: 1 kHz時64 Ω
靈敏度: 100 dB/mW
頻率響應: 4 Hz - 120000 Hz
質量: 約 385 g(不包括連接線)
Z1R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大」,這點從它的外包裝就能明顯看出來了。Z1R 中間突起的金屬網罩很搶眼,而耳機本身跟索尼自家 1ADAC 相比,也足足大了一圈。
好消息是,這樣「碩大」的耳機戴在頭上卻沒有什么負擔,甚至比很多小體積的頭戴式耳機要舒服。Z1R 使用了 70 mm 的超大驅動單元,耳罩部分也隨著變大,可以完全把耳朵包裹起來,不會有什么壓迫感;再加上羊皮耳墊、鈦合金頭箍等設計,所以整體佩戴感才沒有被大體積拖后腿。
Z1R 使用了鎂質球頂振膜,它的頻率響應達到了 4 Hz - 120000 Hz,實際上這已經超出了人耳的可聽范圍。至于具體的收聽體驗,Z1R 給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空間感」很強,尤其在收聽使用吉他、貝斯、鼓這「三大件」演奏的搖滾樂時,可以很清晰地定位不同樂器的位置。Z1R 的解析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我從很多熟悉的音樂中聽到了很多之前錯過的細節。
Z1R 使用了可拆卸式的連接線,除了普通的 3.5mm 線材,隨機還附贈了一條 4.4mm 平衡線。搭配兼容的索尼設備一起使用可以降低聲音的串擾,獲得更加出色的音質——值得一提的是,「醇音系列」的三款設備均支持 4.4mm 平衡接口。
昂貴的 Z1R 讓我想起了索尼當年被稱作「動圈耳機之王」的 R10,兩者在設計上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生于八十年代的 R10 顯然已經到了「英雄暮年」,現在索尼旗艦耳機的大旗要靠這款售價 12999 元耳機扛起來了。
臺式耳機放大器:TA-ZH1ES
最后,我們再看一下 TA-ZH1ES,這是索尼旗下的第一款臺式耳機放大器。
在這之前,索尼已經推出了多款 PHA 系列的便攜式耳機放大器。和 PHA 系列一樣,雖然 TA-ZH1ES 的官方名稱是臺式耳放,不過集成了 USB DAC、傳統解碼器功能和耳放功能。我們先來看一下 TA-ZH1ES 的參數信息。
適配阻抗: 8-600Ω
頻率響應特征: 約 4Hz-80kHz (-3dB)
電源: 220-240V 50/60Hz
功耗: 約 35W
尺寸 (寬 x 高 x 深): 約 210mm x 65mm x 314mm(包含突出部分)
約 210mm x 64mm x 297mm (不包含突出部分)
重量(kg): 約 4.4kg
拿到 TA-ZH1ES 的第一感受也是沉,4.4 kg 的重量在臺放中很難找到「對手」。另外,作為一款售價 14990 元、定位頂級的產品,TA-ZH1ES 的做工非常出色,無論是材質的選擇、金屬表面的觸感、邊緣的鏤空處理,TA-ZH1ES 都無可挑剔。
操作區域位于機身頂部。中間是一塊單色屏幕,左側是電源、輸入和輸出的切換,右側是菜單、確認、增益切換。設計合理,操作效率高,是臺放設備中少有的算得上「好用」的設計。
接口上,TA-ZH1ES 非常全面。輸出部分,TA-ZH1ES 包含了標準平衡 (直徑 4.4 mm )、3 極迷你 (平衡連接, 直徑 3.5 mm) × 2、XLR4 (平衡 4 針)以及兩個非平衡耳機輸出(一個 3.5 mm,一個 6.3mm)。輸入部分,TA-ZH1ES 提供了 USB-Type B、同軸、光纖、線路 L/R 以及 WALKMAN/Xperia 輸入(位于機身側面)。
在核心的音頻架構部分,根據索尼官方的描述,TA-ZH1ES 采用了 S-Master HX 數字放大電路,附加模擬放大器作為校正電路,可以「賦予細致自然的聽感」。
此外,在機身設計上,TA-ZH1ES 也做了非常多夸張的「優化」。比如使用鋁合金和鐵質復合頂板,利用不同材料來相互抵消機身共振;調整了頂板和邊框連接處的強度,因為「如果連接過于緊密,聲音可能會變得僵硬呆板,反之則可能變得模糊」。這里我們借用兩張官方的圖片,大家可以「膜拜」一下:
哦對了,為了減少機身的振動,索尼把 TA-ZH1ES 的腳釘特意裝在了偏離中心的位置……
音樂格式方面,原生 DSD(上限 22.4MHz)、DSD Dop(上限 11.2MHz)、PCM(上限 768kHz/32bit)都是無壓力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Windows 系統,TA-ZH1ES 還可以支持 macOS(無需裝驅動)系統。通過 TA-ZH1ES 背后的 USB Type-B 接口,MacBook 可以直接向 TA-ZH1ES 輸出數字音頻信號,然后 TA-ZH1ES 再進行解碼和放大。
音質上,由于手上缺乏同一級別的競品,我們暫時無法對 TA-ZH1ES 的音質給出準確的評價。不過既然拿到了純音系列的三款產品,我們可以簡單對比一下 MDR-Z1R 在 TA-ZH1ES 和「金磚」NW-WM1Z 上的表現。
首先,由于 TA-ZH1ES 的體積要比「金磚」大得多,供電上也更加從容——雖然 TA-ZH1ES 比「金磚」便宜了接近一萬元,但音質表現卻要更好一些。相比「金磚」,TA-ZH1ES 的低頻下潛更好,瞬態表現也要更加優秀,這種優勢在聽鼓樂等打擊樂器時表現得會更加明顯。
當然,「金磚」NW-WM1Z 的表現也非常值得肯定,相比 TA-ZH1ES,「金磚」的聲音更為松軟和柔和,這種聲音風格相比之下會更加耐聽。
此外,TA-ZH1ES 同樣內置了全新的 DSEE HX 音效,并且提供了標準/女聲/男聲/打擊樂/弦樂五種模式可選。如果大家不喜歡默認的聲音風格,可以通過簡單調節 DSEE HX 來獲得更滿意的聲音。
耳朵「驗貨」最重要
醇音系列產品擺在編輯部的這幾天,很多小伙伴都進行了試聽,但聽到它們的價格后還是紛紛表示「買不起」。在我們看來,醇音系列更像是索尼為了取悅「索粉」、音樂發燒友而特別打造的產品,是索尼向他們拋出的橄欖枝。
難能可貴的是,這套設備并不是單純追求音質的產物,它們在設計上同樣非常用心。這或許是索尼在消費音頻領域依然能夠「傲視群雄」的關鍵所在。
鑒于篇幅的限制,我們不能詳細地介紹每一款產品的使用體驗。如果你對這些產品比價好奇,我們建議你可以查查身邊有沒索尼的直營店,親自去用耳朵「驗貨」,這才是最靠譜的。
馬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