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87《紅樓夢》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之所以三十多年來經久不衰,不止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勞,還有化妝師楊樹云,服裝師史延芹,作曲家王立平也功不可沒。也許,單看87版《紅樓夢》,我們只覺得很美,美在哪里,并不知道,也感覺不出太驚艷。可對比一下新版《紅樓
87《紅樓夢》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之所以三十多年來經久不衰,不止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勞,還有化妝師楊樹云,服裝師史延芹,作曲家王立平也功不可沒。
也許,單看87版《紅樓夢》,我們只覺得很美,美在哪里,并不知道,也感覺不出太驚艷。
可對比一下新版《紅樓夢》中演員的服裝和造型,就知道,87版《紅樓夢》的服裝和造型,美得有多驚艷,多驚心動魄,簡直是天壤之別。
單單新版《紅樓夢》的銅線頭,就勸退一干觀眾,再加上灰蒙蒙的服裝,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最初87版《紅樓夢》的演員造型,也是一言難盡。同樣還是那些演員,可是,化好妝,做好造型,感覺個個都是村姑,又土又丑。
幸虧換了化妝師,讓楊樹云擔任總設計師,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劇中美不勝收的造型。
楊樹云進入劇組后,先是研讀原著,看了七八遍原著,對書中每個角色的發型,樣貌,性格都了如指掌。
史延芹為劇中每個角色設計服裝,總共設計了2700套衣服,楊樹云說,她有多少套衣服,我就有多少個發型跟上。
楊樹云每天研究原著,浸潤在紅樓中,感受著紅樓的氛圍,自然而然地有了很多靈感,很多發型的形成,都是靈光一閃的。
當然,也有很多難度大的發型。
寶玉有一個發型,很多紅學專家說,這個發型,是曹雪芹的浪漫,根本樹不出來,不用浪費時間了。
楊樹云說,不行,我一定要想辦法,梳出來。
翻文獻,查資料,苦思冥想,楊樹云終于把這個發型梳出來了,真的和書中描寫得一模一樣,大家看了拍手叫好,阮若琳主任笑著說,我們的寶玉又多了一個辮發的形象。
那究竟是一個什么發型呢?
《紅樓夢》21回中,有這樣一段:
湘云只得扶過他的頭來,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總角,只將四面短發編成小辮,往頂心發上歸了總,編一根大辮,紅繩結住。自發頂至辮梢,一路四顆珍珠,下面有金墜腳。湘云一面編著,一面說道:“這珠子只三顆了,這一顆不是的。”
這個發型,不是第一次出現,寶黛初次相見的時候,賈寶玉就是這個發型。
書中是這樣寫的:
寶玉即轉身去了,一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發,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
還有一次,是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對怡紅院的丫頭芳官描寫,是這樣寫的,“頭上眉額編著一圈小辮,總歸至頂心,結一根鵝卵粗細的總辮,拖在腦后”,和寶玉是一個發型。
簡單來說,這個發型,就是把頭發梳成小辮,再編成一根大辮,有所裝飾。
那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誰也沒見過,誰也不知道,這可難倒了楊樹云。
很多紅學專家對楊樹云說,別費那個勁了,這個發型,就是曹雪芹的浪漫,根本梳不出來,就是梳出來,也不會好看。
楊樹云認為,這個發型,在書中出現了三次,可見曹雪芹對這個發型的重視,既然他能夠寫出來,肯定是有生活依據的。
楊樹云說,不行,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辮子梳出來。
高度還原。
那么,如何把這種發型梳出來呢?有了之前的“罥煙眉”和“柳葉吊梢眉”的經驗,楊樹云再次從古典文獻中尋找。
可惜,楊樹云找了很多資料和文獻,都沒有找到相似的發型。
但楊樹云不死心,既然曹雪芹能寫出來,那么,他就應該能梳出來。于是,他去請教這方面的專家,可是,轉了一圈,無功而返,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就這樣放棄?楊樹云不甘心。既然外界不能幫助,那只能靠自己。
楊樹云開始不停搜集關于辮子的資料,看了新疆人的小辮子,藏族人的小辮子,非洲人的小辮子,大辮子呢,是清朝人的。
那怎樣才能把這些辮子,結合在一起呢?
如果先把周圍的短發,單獨辮成一條條的小辮,肯定沒法攢至頂中,再編成大辮。
這些小辮子如何才能琯到頭頂,編成一根大辮子呢?楊樹云苦思冥想,卻不得其法。
有一天,他忽然一下子想到了敦煌壁畫中一位供養菩薩,就是拖著許多反琯到頭頂的發環。
楊樹云興奮的一拍大腿,對,就是這樣的,寶玉的辮子,就這樣梳。
于是,楊樹云用了一個頭套,按照供養菩薩的樣子,先梳出周圍一圈小辮子,像發環一樣反琯在頭頂,然后再梳一條清朝人的大辮子。
辮子是由腦后束上去,結成大辮的,并不是緊束上去,有一定的彎曲度,是松松地挽上去。然后,楊樹云再根據書中的描述,戴上大珠和墜角,墜角是在每條小辮的下墜彎曲處。
就這樣,楊樹云把這個發型,梳出來了。紅學專家看了后,都贊不絕口。
楊樹云把曹雪芹的浪漫,高度還原,真實再現,把紅學專家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極致完美。
楊樹云對角色的設計。
不單單是寶玉,楊樹云對書中每一個角色,都做到了最大的還原,設計出和原著中一樣的發型和妝容。
黛玉的“罥煙眉”,讓楊樹云翻遍所有資料,從“含煙眉”到“遠山眉”,再到“蹙眉”,再到“愁眉”,最后,終于在敦敏的詩中,找到了“罥煙”二字。
在他的妙手下,化好妝的陳曉旭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說,楊老師,我怎么看著這么可憐呢?我終于找到了黛玉的感覺。
王熙鳳的“柳葉吊梢眉”,同樣讓他絞盡腦汁,半夜想到《烏鴉與麻雀》電影中的黃宗英,就是一對弧度很大,很夸張的彎彎眉毛。
于是,楊樹云坐等天亮。第二天,照著電影中的樣子,他給鄧婕畫出了王熙鳳的“柳葉吊梢 眉”。
對寶釵的“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楊樹云給張莉設計了一個“裸妝”。
所謂“裸妝”,不是不化妝,而是化了妝,化了一種極其自然的妝,讓人覺得很美,但又看不出特意人為的的痕跡,是一種和濃妝完全不同的化妝手法。
不管劇中的主角,楊樹云對小配角,也毫不含糊,絕不敷衍。
當時李蓓演了馬道婆,就很勉強了, 可,王扶林導演還想讓她再演聾婆子。
27歲的李倍一口拒絕了,這個角色不光臺詞少,戲份少,連個名字都沒有,而且還這么老,本來馬道婆就已經超過李蓓的心理預期了。
楊樹云百般勸說,她才勉強同意。楊樹云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把一個妙齡少女,化成了一個耄耋老人。
劇組的人看到化好妝的李蓓,一個個都很納悶,心想,這是哪里找來的老太婆?
對楊樹云來說,角色無大小,每個角色,都傾盡全力,最大限度地還原原著。紅樓夢播出后,他被譽為天下第一梳,獲得飛天獎最佳服裝獎。
楊樹云的這種精神,值得現在所有化妝師學習。
如果現在的化妝師都能像楊樹云那樣,古裝電視劇也不會如此辣眼睛。
所以,經典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其中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付出。單單一個楊樹云,就是現在的化妝師無法超越和比擬的。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