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年少成名和大器晚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最大的區別,莫過于,大器晚成的人生大部分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年少成名的人生,最終都是泯然眾人,淪為普通人。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承認自己的平凡并接受自己的普通。這對于按部就班長大的人而言,顯
年少成名和大器晚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最大的區別,莫過于,大器晚成的人生大部分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年少成名的人生,最終都是泯然眾人,淪為普通人。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承認自己的平凡并接受自己的普通。
這對于按部就班長大的人而言,顯得格外容易些。而對于年少成名的人而言,他們無法跨過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去承認自己的平凡。因為他們身上背負著太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害怕長大。
鷹爸教育,腦癱兒童成為神童
何宜德的父親何烈勝,是一家禮品公司的董事長,事業有成,野心勃勃。
在何宜德出生時他已經40歲了,因為老來得子,所以何烈勝對這個孩子抱有極大的期望。
然而孩子剛出生時,由于早產,何宜德被診斷出腦蛋白低下,腦水腫等多種問題,醫生告訴何烈勝,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是個腦癱兒。
何烈勝不甘心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腦癱兒。于是便根據醫生的建議,給孩子制定了一份嚴苛的訓練計劃。
一開始,這個訓練計劃僅僅是為了讓何宜德身體健康,避免成為一個腦癱兒,訓練從鍛煉肌肉開始。
小何宜德從保溫箱里出來沒多久,何烈勝就將他送去了游泳,從每天游10分鐘增加到每天游40分鐘。
何宜德學會走路后,何烈勝又送他去徒步訓練,動不動就是5公里拉練,漸漸地,何烈勝的重心不再是孩子的身體健康了。
他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模式,將其稱為“鷹式教育”。
何烈勝說:“我要像老鷹訓練小鷹那樣地訓練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獨立。”何烈勝的教育方式逐漸極端化。
2012年,一段何宜德的視頻在網上走紅。
視頻里,3歲的何宜德在冰天雪地的紐約街頭,光著身子,僅穿著一條內褲,一邊跑一邊哭。
他哭著求爸爸和媽媽,說,“爸爸,我能不能不跑了?爸爸,你能不能抱抱我?”回答他的,是何烈勝無情地拒絕:“不行,繼續。”
3歲的何宜德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走紅了,網友稱其為“裸跑弟”。
而何烈勝的教育模式也一同走紅。何烈勝的殘酷教育方式受到了網友的強烈指責,甚至被認為這是在虐待孩子。
然而何烈勝不以為然,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讓孩子在雪地里跑步,是一種抗凍訓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意志和鍛煉孩子的身體健康。這種訓練方式在國外很常見。”
何烈勝不顧外界的聲音,繼續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訓練孩子。
何宜德將自己的人生稱為“歲月神偷”。
因為在何烈勝的安排下,他每年都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帆船比賽,開飛機,穿越羅布泊等等。
何宜德有著一套自我介紹的模板。當記者問他:“你的自我介紹是你爸爸給你寫的稿子嗎?感覺每次都一樣?”何宜德滿不在乎地回答:“是啊,只要把每年做的事情加到介紹里就行。”
何烈勝早早地為何宜德規劃好了人生——他想要何宜德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于是,2015年,在爸爸的帶領下。何宜德去了南京市工商局,注冊了第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鷹爸公學。
何宜德是鷹爸公學的第一大股東,小小的何宜德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鷹爸公學是一家以何宜德為招牌,打造“鷹式兒童”的培訓機構。
何烈勝將自己的鷹式教育應用到其他孩子身上。
帶領這些孩子軍訓,徒步,鍛煉孩子的意志。鷹爸公學被稱為“熊孩子醫院”,那些調皮的,不聽話的孩子被一一送到鷹爸公學,由何烈勝親自教導。
而何宜德儼然是鷹爸公學里的“大明星”。
每當他出現,小朋友們都會非常驚訝和開心。“天哪,是何宜德!”“何宜德竟然來了!”
小朋友們都非常崇拜何宜德。有時候何宜德會拿著話筒,在臺上繪聲繪色,手舞足蹈地描繪著自己徒步穿越羅布泊的經歷,小朋友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為了讓何宜德對公司更有歸屬感,何烈勝每個月還會給他發工資,雖然工資只有一千多,但這也足以讓小何宜德的“創業”熱情十分高漲。
鷹爸公學在召開會議時,何宜德還會有模有樣地為招生和宣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不過可惜的是,2018年,由于沒有辦學資質,鷹爸公學被依法取締,何宜德的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
隨后,何烈勝決定安排何宜德去報考南京大學自考專業。
經過兩年的自學,11歲的何宜德完成了南京大學自考課程,并通過了考試,獲得了銷售管理專業的畢業證書。
由于年齡限制,何宜德無法進入大學繼續學習。但是,小小年紀便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的何宜德,吸引了各大綜藝節目的制作人的眼球。何宜德開始頻繁上綜藝節目。
何宜德出現在了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的舞臺上。第一輪魯班立方淘汰賽中,在人才濟濟的選手中,面對著比他年長比他厲害的對手,他以第二十二名的成績成功晉級。
而在第二輪斐波那契旋螺樹淘汰賽中,何宜德需要觀察碎片信息,在幾百個相似的臉譜中找到正確的臉譜,他以4分11秒的第三名的成績成功晉級,打敗了一大批名校學霸,表現極其亮眼。
第三輪燈點路序淘汰賽中以高分成功進入B圈層,在第四輪B圈層滅圈賽幻字立方中慘遭淘汰。
雖然沒有走到最后,但是何宜德還是用實力向大家證明了他的記憶力,空間力,計算力,創造力等實力。
“神童”名不虛傳,王祖藍更是大力稱贊他為“少年組”的驕傲。
結束了最強大腦的征程后,何宜德又趁熱參加了《一站到底》。《一站到底》的題目考察難度與《最強大腦》不同,會更多地考察歷史、社會常識等。
鏡頭前的何宜德,有著超過這個年紀應有的世故和成熟。他熟練地背誦著自己的簡歷。
“我叫何宜德,我今年12歲,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紫金山,3歲在雪地里裸跑,4歲....”這份自我介紹震驚了嘉賓和觀眾。
雖然最終何宜德在與汪薔薇的決賽中遺憾落敗,獲得了亞軍。
但節目播出后,他還是被推入了輿論的漩渦。由于他的履歷過于豐富,令人難以置信,網友開始抽絲剝繭驗證他履歷的可信度。他最為飽受爭議的,是他5歲能開飛機,11歲大學畢業。
讓網友失望的是,雖然這些描述略有春秋筆法之嫌,卻都是實實在在能找到證據的。
比如5歲開飛機,是在教練的帶領下,何宜德獨自完成了一架超輕型民用飛機的駕駛,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了一圈,有視頻為證。
比如11歲大學畢業,何宜德考的是南京大學的自考專業,類似于成人高考,只要報名就能去考,但是自考的科目難度也實實在在擺在那里,何宜德確實憑實力通過了這些考試。
網友發現,這位神童的簡歷水分,好像并不多,于是輿論逐漸平息。隨后何宜德又收到了《我中國少年》第三季節目組的邀請。
在《我中國少年》里,何宜德與同齡的少男少女們再次進行了智力比拼,然而這次他發揮失常,在突圍賽中就被淘汰。
這次錄制并沒有為何宜德帶來太多的關注,但對于何宜德而言,這是一次讓他收獲頗豐的經歷,他感受到了同齡人中人才輩出的壓力。
于是何宜德決定沉淀下來,繼續學習深造。目前他正在準備攻讀碩士和博士。何烈勝曾放言,若沒有在15歲前將何宜德送進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學,就是失敗。何宜德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成功與失敗該如何定義?天才少年未來何去何從?
何宜德無疑是聰明的,他的智商經歷過《最強大腦》的考驗,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他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現象,是一步一步辛苦付出得來的。
何宜德的媽媽曾描述過何宜德的學習生活:“他每天雷打不動地6點起床,從早上8點學到晚上8點半。每天都是在上網課,刷題背書中度過。”
對于何宜德的教育,其實他爸媽是持不同意見的。
何宜德的媽媽說:“我覺得他走得太快了,就像飄在空中,沒有落地的感覺。我希望多多跟普通孩子一樣地成長,去學校學習,去跟同齡人一起玩耍。”
但是何烈勝極其反對妻子的這種想法:“他媽媽的這種教育思想是雞式教育,媽媽像只母雞一樣將孩子藏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就永遠得不到成長。”
何烈勝對自己的鷹式教育非常有信心,他就像是在打造一個完美的產品一樣打造何宜德。
他說,“我們很多家長,用所謂的自由成長,放縱了對孩子的管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浪費。”
何宜德有一個比他小4歲的妹妹。妹妹的成長軌跡與哥哥截然不同。
媽媽爭取到了妹妹的教育主導權,也正是如此,妹妹才得以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長大。
妹妹天真活潑,而何宜德則顯得沉悶許多。
何宜德的媽媽曾心酸地表示,妹妹做不到某件事時,會選擇撒嬌,會直言自己做不到,而哥哥不行,他爸爸要求他必須做到。
《箭廠視頻》曾對何宜德一家進行過跟蹤拍攝。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場景,是何宜德父母送他去參加考試,媽媽給他帶了水杯,怕他考試的時候口渴,希望他能帶進考場,卻被何烈勝嚴厲地拒絕了。
何烈勝表示:“考個試還要喝什么水,就兩個小時”。
可以說,何宜德的人生,是被他爸爸推著走的。
何宜德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
“我爸覺得他自己的那套方案一定是最好的,如果不按他的方案來,他就會生氣,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新京報》曾經采訪過何宜德,在報道里有一個細節。說何宜德每回答一個問題,就要小心翼翼地抬頭看爸爸的臉色。
如果爸爸不在場,就要開著手機錄音,將他講的每一段話都錄下來。何烈勝牢牢地掌握著何宜德的一切。
完成南京大學的自考后,家里對何宜德的去向再次發生了爭執。
媽媽希望何宜德可以回到初中,進行正常的教育,而何烈勝則堅持讓何宜德在家自學,備考碩士博士。
何烈勝甚至給教育局寫信,提出何宜德作為天才兒童應該特事特辦,希望學校同意將何宜德的學籍保留,而不用去學校上學。
何宜德的媽媽表示很無奈,卻也只能選擇妥協。
何宜德就在何烈勝的計劃下,按部就班地長大。他自己似乎也不明白,這一切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爸爸說要他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那他就去學銷售管理,爸爸說要他去讀碩士讀博士,他就去讀。何宜德成為了何烈勝的成就。
王麗萍校長曾表示何烈勝太過注重結果,“你應該想想到底應該給孩子什么?孩子真正需要的,他的幸福感是什么?他未來的目標是什么?我希望這個孩子,在他的人生中,他覺得是有價值的”。
可惜的是,何烈勝似乎沒有接受王校長這個意見。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位天才少年未來到底何去何從。
金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