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隆里古城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軍事屯堡,古城面積48174平方米,有760余戶,3280余人。距縣城64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支線機場21公里,距黎平縣旅游景點天生橋23公里。來到隆里古
隆里古城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軍事屯堡,古城面積48174平方米,有760余戶,3280余人。距縣城64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支線機場21公里,距黎平縣旅游景點天生橋23公里。
來到隆里古城屬于一個偶然,然而走進隆里古城卻給我一個意外。這里的古式建筑獨具一格,雄偉神秘、古色古香的隆里古城,儒雅與武威相濟,現代與古韻并存,更想越往里去探索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隆里古城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貴州生態博物館群"之一 和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文化古村鎮之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貴州省首批“生態博物館”之一。走進隆里古城,連自己都不知道此時的自己身在何處、屬哪朝哪代的人了。隨便找個院落坐下來,啜茗品醪,閑聊發呆,什么時間啊、工作啊、掙錢啊、職位啊之類的東西,通通都沒有了。
相傳唐武德七年(624),隆里曾建置龍標縣,天寶七年(748),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字少伯)先生,因寫過一首《梨花賦》遭人中傷,被朝廷謫貶至當時先后為井巫城的隆里所,王昌齡貶龍標后歷時數年,為開化"蠻荒",教化人民,就在古龍標(今隆里)建立一所"龍標學宮",培植人才,在任期間,由于傳授教學、變革民風頗有德行,與隆里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地人稱其為"狀元"。據《開泰縣志》記載:"隆里之有龍標書院,創建院內景觀 自唐王昌齡公"。由于戰亂,兵焚荒殘,僅存遺址。明永樂十一年(1413)依舊址修建。
古祠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均始建于清代,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龍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陳氏宗祠五座。祠堂門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繪精美的大壁畫,每座家祠的門口以牌樓的對聯均有二至三幅,記述了該族遷徙的歷史和對子孫后代的教誨。封火墻高大嚴實的,四合院天井寬大明朗,天井以青石鋪就,兩側有若干廂房,開間大、屋宇高、進深深,屋面寬敞,正屋壁上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
龍溪人家。我夸張一點說,黔東文化在隆里,隆里文化在龍溪。這個不起眼的小院子非常有情趣。連考察隆里古城的挪威大使每次來隆里都住在這里。
隆里人保留和傳承著古樸的傳統文化,以民間為載體的玩花臉龍、唱漢戲、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譽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寶"。
小貼士:游玩攻略:東門古城--龍標書院--觀音堂--蜈蚣街--王氏宗祠--西門鼓樓--北門街--古城墻--陶家大院--東門鼓樓
該景點免門票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