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未經陶瓷信息網書面允許,禁止轉載本文!過去的2021年,各大陶瓷品類格局再次發生較大變化,地鋪石、中板、微水泥瓷磚、巖板等新興品類發展速度迅猛,產能持續增加。不過,由于“一窩蜂”地盲目上線,亦引發了巖板庫存的嚴重爆倉,業內廣泛認為目前全國巖
未經陶瓷信息網書面允許,禁止轉載本文!
過去的2021年,各大陶瓷品類格局再次發生較大變化,地鋪石、中板、微水泥瓷磚、巖板等新興品類發展速度迅猛,產能持續增加。
不過,由于“一窩蜂”地盲目上線,亦引發了巖板庫存的嚴重爆倉,業內廣泛認為目前全國巖板庫存超過100億元,不少廠家嚴重滯銷、虧損,不得不被迫退出。
西瓦品類亦因過去幾年產能持續激增,在2021年遭遇“至暗”時刻,庫存早早地爆倉,不得不早早地停窯,或轉產其他陶瓷品類。
與此同時,拋光磚、瓷片、外墻磚等傳統品類,產能及生產線繼續以驚人的速度萎縮。
曾經的“地磚之王”拋光磚,正遭遇“烈士暮年”的悲愴,2021年全國生產線僅剩100條左右,與巔峰期相比銳減90%,被10多個省份全面棄產;外墻磚再遭政策利空,再加之利潤微薄,生產線大量閑置及被轉產;中板對瓷片的沖擊仍在繼續,并在2021年繼續蠶食瓷片市場……
“瘋狂”的福建地鋪石!生產線已超80條
2021年,福建的地鋪石“瘋了”。
2019年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彼時在全國并不太起眼的一個小眾瓷磚品類,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會在福建產區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以每年新增30~40條生產線的速度,增長至如今超過80條生產線,儼然成為當前福建最主要的產品品類之一。
地鋪石為什么一夜爆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外墻磚受政策影響,萎縮嚴重,外墻磚廠家尋求轉型。
“為什么那么多外墻磚廠家轉做地鋪石?一是地鋪石有利潤空間,二是外墻磚窯爐改產地鋪石很容易,不需要大改。”南安一家地鋪石生產廠家負責人介紹。
11月中旬,有當地原料供應商告訴《陶瓷信息》,2021年,福建外墻磚改產地鋪石的熱潮更甚,“現在在產的外墻磚生產線差不多只有30條,僅燃料上漲的這部分成本就足以蠶食外墻磚僅有的利潤,而且外墻磚今年行情還特別差,更別想漲價了,都在改地鋪石。”
地鋪石走紅,且是在福建泉州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礦山開采限制,天然石材稀缺,為以生態環保為概念的地鋪石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且南安水頭本就是國際知名的石材交易中心,同處泉州的陶瓷企業可以憑借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快速切入石材渠道。
地鋪石的瘋狂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價格的競爭。有當地業內人士介紹,早在四五年前,僅有少數幾家企業生產地鋪石時,其利潤可觀,最高售價可達70~80元/㎡,但如今價格最低已經到了30~40元/㎡。
據悉,由于缺乏規范,地鋪石產品品質千差萬別,很容易造成混淆,從而對整個地鋪石品類形成不良影響。
政策利空、利潤微薄!外墻磚再度萎縮
近幾年,外墻磚產能處于持續大幅萎縮狀態。早在2021年2月份,《陶瓷信息》曾深度分析過外墻磚生存危機《六年間產能銳減近50%,外墻磚還有機會嗎?》(點擊即可查看文章詳情),彼時全國外墻磚生產線已由2014年的589條銳減至313條,產能銳減過半,且存在大量閑置產能。
2021年,福建等全國各大陶瓷產區外墻磚生產廠家再度掀起一股改線潮,紛紛改產中板、地鋪石、仿古磚等產品。“(1平方米)外墻磚本來只有1塊多利潤,原材料成本一上漲,利潤都沒了,稍微沒做好就虧本。”有福建外墻磚生產廠家無奈說到。
外墻磚市場主要以工程為主,農村自建房為輔,隨著更多地區高層限制使用外墻磚政策的出臺,以及替代材料的推廣使用,外墻磚市場不斷萎縮,外墻磚廠家舉步維艱。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7月份住建部發布關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淘汰危及生產安全施工工藝、設備和材料目錄(第一批)(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目錄》”),其中明確高層禁用外墻磚。
《目錄》對“飾面磚水泥砂漿粘貼工藝”存在的問題描述為:使用水泥砂漿粘貼外墻飾面磚存在脫落安全隱患,因此提出:不得用于外墻飾面磚黏貼高度高于15m的工程,同時提出了采用外墻涂料作為替代施工材料的建議。按照一般層高為2.8m計算,這一規定相當于禁止5層以上高層禁用外墻磚。
據了解,出于安全考慮,關于高層禁用外墻磚的規定由來已久,但此前國家部委并未有任何規定限制高層使用外墻磚,只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地方規范中有相應的要求。比如,很多地區僅僅只是鼓勵推廣涂料等替代產品,而沒有明確限制使用外墻磚的條件。
住建部此次首次以國家部委的名義發布15m以上禁止使用外墻磚的規定,比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限制條件來得更加猛烈,這意味著外墻磚使用范圍將再度收縮。
全國拋光磚線僅剩百條,10多個省份全面棄產
拋光磚,曾經是陶瓷品類“江湖”里的寵兒,被譽為“一代經典”。高峰時期的2011年,拋光磚是當之無愧的“地磚之王”,以全國1025條生產線、39.1億㎡的規模優勢牢牢穩居第一,雄踞室內裝飾的“半壁江山。
但現在,這個曾經的“王者”,正以一種無聲、悲愴的方式走向“暮年”。據《陶瓷信息》最新統計,截止2021年末,全國拋光磚生產線僅剩100條左右,其中相當部分還長期處于停產狀態。
拋光磚,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步退出大眾視野。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擁有拋光磚生產線1025條,2014年減至837條,2017年再次銳減至487條,到了2020年末僅剩157條,2021年末僅有寥寥100條左右。
過去10年間,全國拋光磚生產線減少了900條,萎縮幅度達到驚人的90%,平均每年有近100條拋光磚線以技改、拆除等方式退出……
從品類的區域分布來看,10年前拋光磚是陶瓷企業的“標配”,全國生產拋光磚的省份達到22個、縣級產區更是多達近百個,而現在全國僅有不到10個省份仍在生產拋光磚。
福建、山東、山西、云南、安徽、甘肅、浙江、江蘇、上海、廣西等10多個曾經生產拋光磚的省份,在過去10年間,已全面退出拋光磚生產。
中板開始下地:搶完瓷片市場,再奪地磚份額
從工藝上看,它跟拋釉磚、仿古磚相比,算不上多大的創新;從用途上看,它不僅大有取代瓷片之勢,同時還對拋釉磚形成了沖擊。中板,這一2017年之前尚未有概念的產品,短短數年間,席卷江西、福建、廣東、河南、四川等各大產區,儼然已經成為內墻主流產品之一。
而隨著近幾年大量陶企技改、新建中板生產線,保守統計,國內中板生產線現已超過170條,日產能超過350萬㎡,已經超越拋光磚,成為拋釉磚、瓷片、仿古磚之后的第四大瓷磚品類。
據了解,中板在福建、江西、廣東、河北、山東等產區表現強勁,中東部市場對中板接受度更高。“現在是各個產區都在做,大品牌、小企業都在做,中板以后可能就取代低端和精裝房以外的所有瓷片份額了。”有業內人士對中板市場趨勢預判到。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至今,不滿足于吊打瓷片的中板,出現了搶占拋釉磚、仿古磚等地磚市場的趨勢。
2021年,廣東有多家陶企,甚至是頭部企業,中板做到600×1200mm規格,厚度增加到9mm。中板出現了接近常規地磚規格和厚度的新趨勢,在應用上也不再局限于內墻,同時也可以用于地磚鋪貼。
目前不少中板廠家,并非將瓷片生產線改造或新建中板線,而且在拋釉磚、仿古磚生產線上生產中板,僅需要在生產時,調整坯體厚度和燒成時間,規格上不變,這既節省了成本,也有助于占領低端地磚市場。其本質相當于“低配版”的拋釉磚和仿古磚。
“600×1200mm拋釉磚已經賣火了,現在中板可以做到600×1200mm,價格又比拋釉磚便宜1/3左右,消費者肯定更愿意接受。”從價格上,中板在中低端市場上作為地磚,比拋釉磚更具優勢。
盡管中板相對于時下熱門的大板/巖板/薄板,關注度并不高,在各大展會上,出現的頻率甚至不如地鋪石/厚磚一類特色產品,但卻以星火燎原之勢在悄然間快速崛起,上可取代瓷片,下可與地磚融合,儼然成為一個全能品類。
西瓦產能暴增,遭遇“至暗”時刻
2021年,西瓦遭遇了近十年來的“至暗”時刻:產品銷售斷崖式下滑、陶瓷廠家庫存積壓,以及原材料、能源成本持續爆漲,讓生產廠家不堪重負。(注: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本文的西瓦,泛指西式陶瓷瓦,主要為歐式連鎖瓦)
有陶企向《陶瓷信息》表示,一直以來西瓦產品均處于微利狀態,每片的利潤甚至以分為計,但2021年來西瓦生產成本暴增,產品單價卻因“同質化競爭、銷售遇冷”,不但難以上漲,反而還有廠家降價,導致很多企業“生產一片、虧一片”。
在2021上半年,西瓦生產線就呈現大面積停窯之勢,甚至有西瓦廠已經全線停產。更為罕見的是,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專業的西瓦廠家首次技改轉產,進軍仿古磚、地鋪石、中板等全新品類。
廣東一家主營西瓦的陶企負責人分析指出,過去幾年,全國西瓦生產線及產能暴增,特別是2016、2017年前后,全國大量的仿古磚、外墻磚生產線轉產改做西瓦,進一步加劇了該品類的產能過剩。
據《陶瓷信息》“陶業長征”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有西瓦生產線279條、日產能3110.56萬片,到2020年全國西瓦生產線增加至300條線、日產能增至4059.56萬片(折合年產能約13億平方米),生產線和產能增幅分別達到7.53%和30.53%。
分地區來看,全國西瓦前5大產區分別為: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湖南,中部地區占了4個,在有限且高度重合的市場空間下,中部地區成為全國西瓦產能最集中及同質化競爭最激烈的地方。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間,江西省西瓦產能增幅達17.7%、安徽省增幅高達 174%、湖北省增幅達40.8%、湖南省增幅達74.5%。2020年,上述四大相鄰省份西瓦日產能合計達到2354.56萬片,占全國的58%,同比2017年暴增53.3%,致使中部地區西瓦產能嚴重“供大于求”。
產能暴增的同時,市場需求卻在持續萎縮。瓦是靠國家政策“吃飯”,一方面2019—2020年全國房地產開發速度在減慢;另一方面,各個地方陸續出臺政策限制或禁止農村自建房,對重度依賴農村市場的西瓦銷售造成重大影響。
多位行業人士分析認為,接下來,市場對西瓦的需求不僅不會增加,反而只會收縮。“整體來看,隨著政策‘紅利’的消失,農村地區的新建房呈萎縮狀態,因此市場需求量還會萎縮。”
巖板爆倉,庫存超百億?
自2017年以來,國內巖板生產線的投建屢創新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0條大/巖/薄板生產線,其中能夠生產1200×2400mm的巖板生產線已超過95條。
目前,陶瓷行業一二線品牌,無論生產型企業還是產品型企業,幾乎都在完備或擴充巖板類市場和巖板產品,或自己生產,或貼牌代工,或組建獨立運營團隊,或一專多能化團隊銷售。可以說,當前巖板的入門條件并不高,甚至越來越低。
巖板生產端的大干快上,卻并沒有迎來銷售端的需求匹配支撐,使得巖板進入價格混戰階段,從高端產品一步步淪落為“大路貨”。庫存積壓和價格混戰讓眾多巖板廠家壓力劇增。
廣東一巖板生產廠家負責人向《陶瓷信息》透露,2021年不少巖板廠家都爆倉了,肇慶某巖板庫存價值超過1億元的巖板廠家于11月29日停窯,而佛山某巖板廠家的庫存價值更是高達近10億元。他認為,當前國內巖板廠家的庫存價值至少達到了300億元。
巖板正面臨生產線野蠻生長和需求端增長乏力的供需矛盾,使得巖板價格一降再降,每平方米的價格已從最初的數百元到一百多元再到如今的幾十元。
有行業人士指出,巖板的市場容量無疑被夸大了,一些廠家因此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他指出,佛山某陶瓷企業就是由于業務員調查說成都有20億元的臺面巖板體量而大上巖板生產線,導致從2020年10月份開始就一直在降價處理巖板。
總體來看,市場浮浮沉沉,一批找到定位的巖板家居平臺及加工廠快速成長,迅速找到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成為行業的明星和標桿;但同樣的,一批“蹭上熱度”,但沒來得及找準方向的,最終選擇退出,成為“炮灰”。
微水泥瓷磚異軍突起,掀熱潮
2021年,陶瓷行業出現一波“微水泥熱”,微水泥瓷磚得到了眾多陶瓷企業的力推。在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內,一大批陶企在還原微水泥原有質感及色彩紋理的同時,延伸創新,推出色彩更為豐富的微水泥瓷磚,并在潭洲展等諸多展會上精彩亮相。
據介紹,微水泥是2021年以來裝修建材界的“新勢力”,其最大的賣點是無縫一體化,由于十分契合當下流行的侘寂風、極簡風、工業風等室內設計風格,微水泥頻現于抖音、知乎、小紅書等平臺,宛若當紅炸子雞。
相比微水泥涂料,微水泥瓷磚質感更豐富,產品更耐磨、安全無輻射。微水泥的裝飾效果結合瓷磚的優越性能,尤其是巖板大尺寸的加持,特別適合表現極簡、現代、一體化的裝飾風格,逐漸成為家居裝飾行業和設計師的新寵,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歡迎轉發本文給朋友閱讀!多多點贊收藏!
馬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