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金錯刀頻道2021年,是徹底撕掉遮羞布的一年。這十大最倒霉公司,曾經個個是人生贏家:在全國開店上萬家,4年拿下19億融資,產量干到世界第一,創始人登上富豪榜...但前幾年靠運氣賺的錢,在2021年卻憑本事全虧光了:有人遣散6000員工,
文/ 金錯刀頻道
2021年,是徹底撕掉遮羞布的一年。
這十大最倒霉公司,曾經個個是人生贏家:在全國開店上萬家,4年拿下19億融資,產量干到世界第一,創始人登上富豪榜...
但前幾年靠運氣賺的錢,在2021年卻憑本事全虧光了:
有人遣散6000員工,彈盡糧絕,有民族企業淪為今年最大笑柄。
有董事長鋃鐺入獄,也有創始人輸光家產,兜里一毛錢不剩。
他們,都在經歷這輩子最困難的時刻。
最憋屈公司:蓮花味精
上榜理由:賤賣商標的痛,只有老字號懂
2021年1月,蓮花味精前董事長夏建統被批準逮捕。
這個資本高手,哈佛天才一手把這個世界第一的民族品牌——蓮花味精,送上了死路。
曾經的蓮花味精是全國最大的味精生產與出口基地,單廠產量居世界第一。
但蓮花味精的虧空,卻憋屈的很。
2003年,蓮花味精被人平白無故拿去了8.58億。
當時的蓮花味精還是國資性質,控股股東是蓮花集團,蓮花集團自己經營不善,就開始占用蓮花味精的資金。
這些錢被占用,根本沒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也沒有公告披露。
在夏建統擔任董事長期間,蓮花味精大搞多元化:化肥、農業、貿易、甚至還收購了一家足球俱樂部和一家每年都巨虧幾千萬的“佳能熱電”。
從此之后,蓮花味精連虧9年,工人們甚至一連幾個月拿不到工資。
蓮花味精每況愈下,慘到連“蓮花”的相關商標都拿出來拍賣了。
誰能想到,蓮花味精的悲涼境遇和謠言無關,而是被自己人一步步玩垮的。
最飄公司:華誼兄弟
上榜理由:影視巨頭,慘到賣房還債
2021年4月28日,影視行業龍頭老大華誼兄弟的創始人王中軍,被通知限制高消費。
這三年,華誼兄弟虧損已超60億元,債務高達68億元,總市值已蒸發近800億。
為了挽救公司,王中軍早在2018年就開始變賣自己的個人財產,畫作、收藏多年的藝術品,甚至要靠變賣私人豪宅、收藏品來填補虧空。
過去的華誼兄弟,是高票房制造機,是口碑的保證。
聯手馮小剛拍出了《手機》、《天下無賊》、《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作品,幾乎都是口碑炸裂的爆款。
但在2021年春節檔中,華誼兄弟的作品明顯飄了。高成本制作的《侍神令》僅獲得2.1億元票房;《陽光劫匪》,總票房撲街,只有3984.69萬元。
近幾年國內拍出《流浪地球》、《哪吒》,華誼兄弟卻少有拿出手的作品。
華誼一手捧紅的藝人紛紛離巢,黃曉明、鄧超、李冰冰等自立門戶,各掃門前雪。
時代變了,沒有作品,屬于華誼的老炮兒時代翻篇了。
最無奈公司:許留山
上榜理由:關店300家,連名字都保不住了
2021年4月,因為交不起房租,活了61年的老字號許留山撐不住了。
破產來的太快,讓很多人都始料未及。
論地位,許留山可以說是所有網紅甜品店的鼻祖。
2011 年,許留山在香港餐飲界 “奧斯卡金像獎” 的飲食天王獎中,拿下“甜品天王”的稱號。
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全球各地,開出近300家門店。在許留山門口的排隊長龍,并不亞于今天的喜茶、奈雪。
但為了讓許留山成功打入馬來西亞市場,創始家族股東做了個錯誤的決定——將全部股權,都賣給馬來西亞一家投資公司。
新股東上任,廣州的許留山一夜之間被迫改名為鄧留山。
雖然不是山寨,但卻流失掉了大量消費者。
同時,在許留山身上發生了很可怕的事情,差異化漸漸變為同質化。
芒果品類逐漸被抄襲,研發新品又不足,許留山跟很多老字號一樣,把自己擺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
攻打高端,用戶體驗跟不上;攻打年輕人,創新跟不上。
在無情的商業事實面前,許留山終于破產,直面一家老字號最悲情的結局。
最敗家公司:譚魚頭
上榜理由:玩垮公司,輸到兜里一塊錢不剩
2021年5月1日,曾經完虐海底撈的譚魚頭火鍋,出現在了拍賣網站上。
不僅敗光了百億資產,而且資不抵債,已經淪落到要被拍賣的地步。
2007年,譚長安帶著僅10歲的譚魚頭登上了胡潤餐飲富豪榜,以20億的身家位列第三,公司資產近百億。
最春風得意時,譚魚頭以8天開一家店的速度瘋狂擴張,一手締造出中國60多個百萬富翁。
只不過,譚魚頭火鍋成也賭性,敗也賭性。
三次賭上全部資產上市,僅僅一個北京亞運村旗艦店就投資上億,其它三個店投資規模均在五千萬以上,可結局卻是家底幾乎被敗個精光。
譚長安喜歡在賭場撒錢,出手極為闊綽,譚長安還曾出現在現已關閉的澳門追債網站“美好世界”上,被追討2000萬元賭資。
譚長安把在賭場上的賭癮帶到公司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譚魚頭未來的失敗。
最血虧公司:同程生活
上榜理由:19億,6000名員工,竟然彈盡糧絕
2021年7月7日,上門討債的供應商,包圍了同城生活蘇州總部。
有人下跪求貨款,有人拉橫幅、有人持刀以死相逼,甚至爆發了肢體沖突。
這一天,同程生活宣布破產,成為了截至目前社區團購死亡名單中最大的創業公司。
在這之前,同程生活CEO何鵬宇拿19億融資、有著6000名員工,還立下了豪言壯志,今年翻三倍,做到300億元到500億元。
但為了搶地盤、占山頭,進入更多城市,同程生活主動或被動的卷入了這場燒錢大戰。
開始不顧一切的加速擴張、擴張、再擴張,4年燒光了19億。
在同程生活宣布破產之后,他們發布一封“情真意切”的總裁信,但對于還款一事,只字未提。
有供應商根據“同程討債群”的接龍粗算,欠款高達6億元左右。在這些群里,賣生鮮的、賣蔬菜的、賣日用品的,都變成了統一的名字“同程欠款14萬”、“欠款26萬”。
同程集團董事長吳志祥曾經說,創業,就是要堅持“玩命干”,但同程的破產,卻是要了供應商的命。
最忽悠公司:華爾街英語
上榜理由:商場里最洗腦的生意,涼透了
8月12號,#華爾街英語將宣布破產#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人們發現,這個常年占據高端商場的黃金位置,英語培訓中的貴族,已經人去樓空。粗略估算,涉及未退學費至少上億。
很多高管早已提前撤退,留下的只有底層教師和員工,公司欠薪總數,也近1個億。
在被曝破產前,華爾街英語已經遍布中國的11個城市,開設了70多家。
為了迅速擴張,華爾街一邊鼓吹英語焦慮,一邊暗中給學員辦理貸款上課。
有網友說,他本人在華爾街英語接受問詢時,課程顧問跟他從下午六點聊到將近凌晨,直到網友同意交學費為止。
也有維權的網友曝光,在走出店面后,接下來幾天,接二連三地接到華爾街英語的推銷電話,并稱“可以分期付款,購買課程越多平均價格越低”,最終在持續的洗腦下,分期幾萬。
從此之后,暴雷、裁員、詐騙、破產,這些原本不該跟教育掛鉤的詞,一次次荒誕的出現在這個行業。
當韭菜割到學生頭上,終有戳破的一天。
最苦撐公司:共享衣櫥“衣二三”
上榜理由:燒光6億,難逃一死
2021年8月15日,一款共享衣櫥app“衣二三”,永久關閉了服務。
跟所有打著“共享”標簽的創業項目一樣,衣二三也在最初有極其宏大的愿景:
對外宣傳“擁有50萬件服飾總量”,只要支付499元成為會員,就能無限次試穿平臺所有品類的服裝,每次可租借三件衣服。
如果三年只租不賣,大約可以省下114萬,都能在三線城市買房了。
和許多共享失敗案例一樣,衣二三的問題,也是從欺負用戶開始的。
比如,強制要求24小時內歸還衣箱,衣服悄悄從大牌變成了淘寶貨,會員費不退,黑貓投訴上隨處都是關于衣二三的客戶不滿。
而對于它自身來說,其實已經無暇顧及這些投訴,因為融資來的錢,也快花完了。
久而久之,運營和服務跟不上后,又拿不到新的融資,導致資金鏈斷裂。
國內對于二手衣物的需求,始終是小眾人群。國內本身就沒有二手文化這一說,這才是共享衣櫥的致命一擊。
“衣二三”的破產,標志著共享衣櫥徹底“團滅”。
最不爭氣公司:北大方正
上榜理由:沒有核心技術,就敢叫科技公司
2021年10月21日,新方正集團悄無聲息的成立了。
去年方正集團一年凈虧30億,總負債3000億,無奈破產重組,這才有了今天無人問津的新方正集團。
但說方正不爭氣,并不僅僅是因為民族企業的坍塌。
而是因為方正曾經有著最充足的技術團隊,又有北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
僅僅成立四年,方正電腦就躋身亞太十強,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當時很多國人用的第一臺電腦,就是方正電腦。
而方正集團走到這一步,抄近路走捷徑,是最大的問題。
方正董事長魏新公開說,“我從來不認為電腦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因為核心技術都不掌握在我們手里。”
丟掉主業,方正更是加快了膨脹速度,手伸向各行各業,逐漸變成了一個涉足信息技術、金融、房地產、醫藥的龐然大物。
內部人員的權力之爭,更是家常便飯,CEO李友最終親手把自己送進入獄。
可最初的一個貪字,讓它放棄了自己根本性的技術優勢,沉迷于快速兼并帶來的虛假的膨脹感。
外強中干,又沒有核心競爭力,讓方正淪為2021年民族企業的反面教材。
最落魄公司:拉夏貝爾
上榜理由:ZARA的中國學徒,一夜破產
2021年11月24日,ZARA的中國學徒拉夏貝爾,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破產的消息一出,數萬人涌入拉夏貝爾直播間撿漏,薅起了最后的羊毛。
在倒塌之前,拉夏貝爾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先學ZARA,后學南極人。
很難想象,2017年,拉夏貝爾在中國的門店已經膨脹到9488家,并且成為國內首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服裝企業。
但事實上,拉夏貝爾根本支撐不了這么多門店。
為了給自己“減負”,拉夏貝爾自降身價,開始大肆貼牌,沒想到貼牌產生的假貨問題、質量屢次被點名批評。
這不僅讓營收渠道掌握在別人手里,拉夏貝爾進一步失去了主動權。
可悲的是,當拉夏貝爾還在自我標榜為“中國版ZARA”時,同樣誕生于中國的希音已經殺向海外,對ZARA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惡性循環,讓拉夏貝爾再也無法翻身。
最絕望公司:愛奇藝
上榜理由:一紙禁令,帶來地獄級裁員
2021年12月1日,愛奇藝曝出大面積裁員,比例為20%-40%,幾乎涉及所有部門。
這或許將成為愛奇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輪裁員,而且將持續至春節前后。
這個曾經被譽為“中國的奈飛”的視頻平臺,相比于自己的高光時刻,股價已下跌超過80%,1100億元人民幣。
在這之前,愛奇藝本來憑借偶像選秀節目,遠遠甩開對手。
《偶像練習生》和《青春有你》系列,光冠名費就賺了接近30億元!另外,通過誘導粉絲打榜、投票,愛奇藝光會員費就拿到手軟。
但當粉絲為偶像投票倒奶的丑聞曝出后,央視出手,直接禁播了偶像養成類節目。
一紙禁令,又被打得煙消云散。
終于在去年5月,愛奇藝玩起了“VVIP”那套,推出月費60元的星鉆VIP,同年11月,愛奇藝又開始對會員體系進行全面提價,月卡、季卡、年卡都變貴了。
在愛奇藝上市時,龔宇表示:“愛奇藝的商業模式比奈飛更成熟、更有優勢。”
尷尬的是,現在的市值不足奈飛的1/60。
被短視頻、禁令打得落花流水,愛奇藝更該反思的應該是自己的競爭力為何比紙還薄。
不拿出征服觀眾的好內容,裁員永遠都不能拯救一個公司,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結 語:
在倒下之前,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雄心壯志,放過不少狠話。
愛奇藝說,要成為中國奈飛;
方正說,要三年內趕超聯想;
同程生活立下今年翻三倍,賺到500億元的指標。
華誼兄弟甚至大談“去電影化”,直接對標迪士尼,并放話 “未來我們可能比迪士尼更豐富!”
但迪士尼還是那個迪士尼,這些美好愿景,終究成了一場空。
他們身上,有著無數公司不斷重蹈的覆轍的故事,也是無數品牌從成功走向潰敗的翻版。
可是,很少有人吸取教訓,幾乎都在擴張中栽了跟頭,迷失了自我。
能不能改變世界是小,活下去才是大事。
2022年,無論是老字號還是網紅店,都沒有免死金牌。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篇作者 | 張一弛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