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清)曹雪芹-----《枉凝眉》如今當我們說起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清)曹雪芹----- 《枉凝眉》
如今當我們說起四大名著的影視劇改編,恐怕1987年播出的《紅樓夢》是不得不提的經典。
1982年央視籌拍《紅樓夢》,為了讓作品更加貼近原著,劇組請來了眾多專家學者來出謀劃策。
紅學家周嶺、劉耕路和周雷來擔任編劇。
此外,還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陣容極其強大的專家顧問團,這個陣容堪稱空前絕后,包括著名作家沈從文、曹禺,書畫家啟功,和紅學家王昆侖、周汝昌等20多為大師級人物。
劇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當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
最終直到1986年1月才最終定稿,歷時兩年零二個月。這個寫稿速度放到現在,恐怕編劇早就被辭退了。
1983年劇組成立時僅有三個人,導演王扶林另辟蹊徑決定從全國海選演員,足足用了1年多時間,從幾萬名報名人選中,最終挑出了153名演員,而且幾乎全是草根演員。
1984年4月6日,《紅樓夢》劇組演員學習班在圓明園舉行,通過顧問團歷時三個月的專業培訓,確定了劇中各角色的最終人選。其中林黛玉的角色是重中之重,陳曉旭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憑借林妹妹的形象一角名天下。
弱不禁風、風擺楊柳:陳曉旭命定《紅樓夢》
陳曉旭是鞍山話劇團的學員,當時只有17歲?!兑鼓幌碌墓枮I》作者陳嶼,來陳曉旭家跟她爸爸聊天,告知《紅樓夢》選演員的事情。
在家人和當時的男友畢彥君以及朋友們的鼓勵下,陳曉旭寄去了一張照片和她寫的詩,這首《我是一朵柳絮》,是她十四歲時的作品,也是她發表的第一首詩。
正是這首詩打動了導演,他覺得會寫詩的女孩身上應該帶有詩人的氣質,會比較符合原著中林黛玉的感覺。于是導演回信說,現在沒到選演員的階段,請陳曉旭來一趟北京,到最后定演員的時候,如果確定入選差旅費報銷,否則只能自費。
籌備組當時租了一個樓梯下的小隔間,非常的狹窄,見面當天還下起了雨,陳曉旭帶著一把傘就來了。王扶林導演回憶說,當時的陳曉旭特別瘦,還不到八十斤,簡單交談后就讓她回去了。
差不多過了有一年的時間,本來已經放下此事的陳曉旭突然接到了劇組通知,告訴她可以去北京參加《紅樓夢》的培訓班。其實當時王導對她還不是太滿意,因為他覺得陳曉旭不夠漂亮,離林黛玉還有距離。
但是她的氣質和瘦弱的身形又很符合林黛玉的感覺,之后通過在學習班的了解,感覺她生活里就是林黛玉,說話有點損,又非常聰明。
當時初選演林黛玉的有三個人,包括晴雯的扮演者張靜林,張靜林的表演比陳曉旭要好,但是身架寬,臉有點大,有點瘋丫頭的感覺。而林黛玉的弱不禁風,那種憂郁的氣質,卻是非常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
三個月的培訓結束后,導演還是選擇了18歲的陳曉旭來飾演林黛玉,在《紅樓夢》劇組,陳曉旭一呆就是三年。
陳曉旭回憶這段經歷說,整個拍攝過程就好像上了一個紅樓大學,青春初綻的年華里,她有幸與林黛玉結緣,在這個劇組里她度過了難忘的三年,不管是培訓還是拍攝,都將她與林妹妹的命運緊緊的拴到了一起。
或許是林黛玉這個角色太深入人心,也或是陳曉旭太過于人戲合一,盡管《紅樓夢》之后她又演了《家春秋》中的梅表姐和《黑葡萄》中的細妹,可是無論她怎么用功,大家總會說是林黛玉演了別人,名聲大噪的陳曉旭演藝事業卻陷入了瓶頸。
彷徨過后、終見彩虹:陳曉旭走出演藝圈,演繹商界傳奇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彷徨,陳曉旭在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了廣告業,據說她是在一次陪朋友談廣告承包合同時,最后簽約客戶要求讓陳曉旭簽字,理由是她是名人更值得信賴。這正是這次經歷讓彷徨中的陳曉旭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1991年,陳曉旭加入長城國際廣告公司擔任副總經理,1996年又與第二任丈夫郝彤成立了世邦廣告公司,當時正值廣告業的分水嶺,急需大量的廣告公司和人才,再加上陳曉旭的名人效應,創業第一年生意就好的不得了,年度營業額高達450萬。
陳曉旭的靈性在廣告行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她的提案也常被客戶在盲選中選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五糧春”廣告就是出自陳曉旭之手。
2004年在“中國廣告風云榜”評比中,陳曉旭被評為“中國30位杰出女性廣告人”。
2005年她被《世界經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國經濟年度風云人物”榮譽稱號。
2018年3月,入選《中國電視劇60年大系?人物卷》。
經過陳曉旭的努力經營,2006年的世邦廣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年營業額兩億元的4A廣告公司。
一朝迷失、看破紅塵:陳曉旭皈依之路
就是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時候,2007年2月25日,全國各大門戶網站娛樂頭條不約而同的刊發了一則消息《傳林黛玉陳曉旭及愛人棄億萬身家剃度出家》。
一時間這條消息震驚了世人,各種留言紛起,長春百國興隆寺這個從前無人可知的寺廟,幾乎一夜成名。
其實陳曉旭的皈依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經商之后的陳曉旭可以說得上順風順水,第一年就賺了大錢,第二年就把家人都接到北京生活,她的財富積累足夠讓親人很好的生活。
可是財富的增長并沒有給她帶來更多的快樂,如同《紅樓夢》結束后一樣,她又一次感覺到迷茫,她發現自己越來越累,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生活,她不知道自己賺這么多錢是為了什么。
1999年,一次偶然的時機,陳曉旭在朋友車上聽到了法師講經的錄音,事情才有了改變,兩個月后,陳曉旭找到老法師為她傳授了皈依,自此她就成為了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
2000年,丈夫郝彤也在陳曉旭的影響下開始學佛,據他回憶陳曉旭每天至少花費一兩個小時,甚至五六個小時來讀經、聽經。
《紅樓夢》編劇周嶺回憶說,當時陳曉旭給他打電話說要出家,他還勸說她在家修行也是一樣,只要心到就好。
陳曉旭哭了,她說“人生苦啊”,她說自己患了乳腺癌,2006年5月就確診了,現在已經骨轉移,或許正是這個病讓她堅定了剃度出家的念頭。
2007年2月23日,陳曉旭拋下億萬身家,在興隆寺剃度出家,法號妙真。沒多久,為了見到在深圳出家的丈夫郝彤,陳曉旭在姑姑和妹妹的陪伴下來到深圳念佛堂。
此后她的身體逐漸惡化,高燒不退,幾乎不能進食。5月13號6點57分,陳曉旭因病離世,終年僅僅41歲。
彌留之際,曉旭還在斷斷續續喊著,“媽媽、媽媽”,而此時的爸爸媽媽還遠在北京,沒人敢告訴他們,女兒病危的消息,直到曉旭去世后的三天,父親才趕到深圳,知道女兒已經走了。
2007年5月16日其親屬遵照陳曉旭遺愿,成立曉旭慈善基金會,始創基金為5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教育、醫療及其它慈善事業。
佳人已逝、紅樓夢回:陳曉旭與紅樓的不解情緣
據父親陳強回憶,當時患病后家人勸她去醫院接受治療,可是陳曉旭卻說如果說化療能生存而不化療就死亡的話,那她寧愿選擇死亡。
她是愛美的人,不愿意破壞自己完美的形象,哪怕最后面對的是死亡。
也許這就是宿命吧,《紅樓夢》給陳曉旭打開一扇門,又給她重重的關上,廣告公司為她開啟一扇窗,卻又讓她重新陷入迷茫。
陳曉旭這個名字好像有一個魔咒,從出生到故去,短短41年的生命旅程中,陳曉旭經歷了世間的繁華,品嘗了生命的起伏。她在彷徨中找到了信仰,并為這個信仰虔誠的付出了生命全部。
陳曉旭媽媽懷孕時曾做過一個夢,一個老人告訴她自己的孩子名字叫陳也芬,這個也是帶草字頭的,字典里查不到。父親就找到一位懂《易經》的老先生,讓他幫著算一下這個名字好不好,結果老先生說名字不好,是一個林黛玉的命,注定悲苦一生。
因為孩子是早晨出生,所以家人就給起了陳曉旭這個名字,寓意旭日東升,誰也沒有預料到,名字雖然改了,卻依然沒有改變陳曉旭的命運。
2003年藝術人生《紅樓夢再聚首》時,陳曉旭說:“我還是喜歡他們說我是林黛玉,因為我覺得給我最美好的印象和最美好的回憶的,就是《紅樓夢》的林黛玉,《紅樓夢》的那段經歷。”
《紅樓夢》成就了陳曉旭,讓她被世人熟知?!都t樓夢》也鎖住了陳曉旭,讓她與林黛玉成了半生的糾纏。
人們常說好的演員就是要人戲合一,可是藝術與生活之間總是有一道看不到的界線,走過了難免會影響到現實世界的自己。
《紅樓夢》讓陳曉旭成了人盡皆知的林黛玉,卻也把她困在了命運難定的“紅樓”中,有人說,這部劇“毀掉”了陳曉旭,其實如今看來,生生死死本就是尋常的事,在生命的輪回里,有收獲必然會有所失去。
得與失的多少本就很難分清,唯有自己內心的衡量才能辨得輕重,陳曉旭離開了人世,可是林黛玉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永生呢。
世人皆愛花嬌艷,誰人能懂落花殘,四季輪回本天定,一曲紅樓夢半生。
全篇最后用一曲“葬花吟”來結束這段難忘的回憶,如果說《紅樓夢》注定成為中國影視劇的經典,那么陳曉旭就是這座百花園里無可忽略的那枝梅,高冷孤傲絕不與世間污濁同流。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程高通行本
李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