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轉換視角,從幕后角度看今年的北京冬奧會,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門技術活。奧運史上第一個“云上奧運”1896年,雅典的第一把圣火點燃了現代奧運會的開端,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是當時在場的13國運動員和現場的8萬名觀眾。當身著淺藍背心的希臘運動
如果轉換視角,從幕后角度看今年的北京冬奧會,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門技術活。
奧運史上第一個“云上奧運”
1896年,雅典的第一把圣火點燃了現代奧運會的開端,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是當時在場的13國運動員和現場的8萬名觀眾。
當身著淺藍背心的希臘運動員斯皮里東.魯易斯,在馬拉松項目上,拿到屬于希臘的第一塊金牌時,全場歡呼雀躍,掌聲雷動。但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囿于當時有限的技術,直到半個月后,才從巴爾干半島跋山涉水傳到大洋彼岸其他國家。
對于一個多世紀前的人們來說,在報紙上看延期體育賽事報道,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1896年雅典奧運)
1980年,中國奧委會派出第一支冬奧參賽隊伍,奔赴在美國紐約州舉辦的普萊西德湖冬奧會。
與28名中國運動員同行的,是4名記者和他們攜帶的3臺攝像機。囿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當時的體育影像完全靠人力拍攝完成,4名記者東奔西跑,累到精疲力竭,也沒能將比賽項目拍攝完整,這種條件下,更遑論拍攝的質量和技巧了。
與此同時,從工業革命中脫穎而出的美國,為了這次賽事臨時架設了4個衛星地面站,鋪設了幾百公里的電纜。
這樣的體育賽事轉播,讓國人垂涎三尺。但那時或許還沒有人會想到,在這之后的第42個年頭,我們不僅可以實時觀看比賽,而且還擁有如電影般的4K/8K的超高清格式。
更重要的,在接連而來的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上,中國第一的阿里云,競爭過了全球領先的亞馬遜云,成為連續兩屆奧運會的全球指定云服務商。
根據國際奧委會官方消息,北京冬奧會將通過阿里云技術,向全球提供超過6000小時的賽事轉播,這也是奧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轉播,甚至部分重要賽事還將以8K格式轉播。
(圖片來源:新京報 阿里云工程師在冬奧賽場做技術調試)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2月6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贊,北京冬奧會的數字化水平前所未有,是奧運史上第一個“云上奧運”,創造了歷史。
他指出,阿里巴巴在奧運會的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里云的技術,為奧運留下了全新的技術標準。
在無縫銜接的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上,阿里云都是奧運會全球官方唯一云服務合作伙伴,中國的云能力正在向全世界進行大規模的輸出。
阿里云的進擊之路
2017年1月19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全球合作伙伴,包括“云服務”和“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期限直至2028年。
有美國資深體育記者爆料,亞馬遜也參與了此次頂級贊助商競標,幾輪報價和評審之后被阿里巴巴擊敗。
但報價并不是奧委會選取贊助商的唯一標準,能否在云計算和電商兩個品類上展現出對奧運會組織方面的助益,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據外媒報道,阿里巴巴應對一年一度雙11的成功經驗,吸引了奧委會的注意。拿當時的數據來說,交易峰值每秒17.5萬筆、支付峰值每秒12萬筆,這樣的棘手的問題,是亞馬遜未曾面對過的。
AWS(亞馬遜云)是全球最大的云計算服務商,但它的市場地位正在受到阿里巴巴、微軟、Google等巨頭的挑戰。在亞馬遜的內部會議上,創始人貝索斯曾表示,阿里云將是AWS最大的競爭對手。
阿里巴巴為國內火車票訂票系統12306,能源巨頭中石化、中石油,中國聯通等,提供云計算技術支撐。
2021年12月15日,阿里云在全球拿下了計算、儲備、互聯網和信息安全四個領域的世界第一。今年1月24日,國際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阿里云在中國數據市場占到30%的份額,位列全國第一位。
此次阿里云在一個如此高級別的國際賽事中戰勝亞馬遜,更是一次正面較量的證明,阿里云的技術實力成為明擺著的事實。
而對于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說,從衛星傳輸轉播,走向云端傳輸轉播,北京冬奧會是1964年奧運會開始衛星電視轉播以來,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奧運百年歷史,走到了這一步,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進步。
在這一跨越式的進步背后,是阿里云13年的技術沉淀,以及在2018與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合作研發的奧林匹克轉播云“OBS Cloud”。
到這次北京冬奧會,阿里云已在云端轉播平臺,積累了4年的轉播經驗。
馬云連續十年百億投入,砸出一個阿里云
2008年,馬云找到王堅,說要建立阿里自己的云計算系統。
當時,移動互聯網還處于起步階段,第一代iPhone才剛發布一年,運行的網絡只有2G。
對于一般大眾來說,沒人知道“云”是干什么的,“云”就像是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未來詞匯。
對于圈子里的人來說,盡管知道“云”是什么,因為亞馬遜在2006年開始為企業提供云服務,但大家也都知道,亞馬遜一直在貼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云找王堅商量,王堅自然是直撓頭。但馬云沒有等。
2009年,在國內云計算領域一片荒蕪的時候,阿里云計算系統“飛天”立項了。
但從創立伊始,外界就存在許多質疑的聲音。
百度的李彥宏認為“云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
馬化騰覺得“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為時過早。”
云計算從投入產出比來說,投資周期長、投入資金大卻難以收到成效,左看右看都不像是一家商業公司應該做的事情。
至于阿里當時的工程師們,還蝸居在北京那棟沒有暖氣和空調的辦公樓里,自帶咖啡茶水,條件艱苦不說,早期的阿里云穩定性成謎,搞得這幫工程師叫苦不迭。
當時被“登月計劃”感召而來,擔任阿里云總裁的王堅,忍不住在年會上落淚,引得臺下的工程師們也一片嗚咽,喊著“博士別哭”。
后來的阿里云總裁孫權,也一度向馬云求饒“我不用了行不行?”
但即使是在內部人心惶惶,外部準備隨時挖人的境況中,馬云對阿里云也沒有表現出猶疑。他說“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說。”
馬云十年如一日對阿里云的關注與投入,在技術理想主義的悲壯氛圍中,穩固了軍心。
自研云計算操作系統的過程,自然是痛苦的。
但是數年后,人們才驚覺,一向以運營能力行走互聯網江湖的阿里,原來是一家被商業的成功所掩蓋的“技術型”公司。
在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報道中,阿里云被官方蓋了戳,被稱為“奠定了中國云計算的基礎”。
付出最終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技術最終應當指向人性
技術的邏輯,最終應當指向人性化的需求。
競技體育的技術賦能,在于以更準確的精度、更豐富的視角、更快的速度,將賽場上毫秒之差的博弈和體育賽場的實況,向世界轉播。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剛過去不久的東京奧運會,現場沒有多少觀眾,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云奧運”,也是OBS Cloud首次投入使用。全球的奧運粉絲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觀看奧運會,對轉播技術和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而這次北京冬奧會,更是OBS Cloud技術全面上云的標志。
除了4K超高清格式轉播,和部分重要賽事的8K格式轉播。阿里云的轉播技術還為觀眾提供了類似“子彈時間”的高自由視角觀賽特效,能夠捕捉人眼無法識別的細節,通過幾十路高清畫面實時傳輸,以及智能算法的毫秒級合成和建模,將超慢動作、全景觀看帶進冬奧賽事轉播。
技術的進步,不僅為體育迷們帶來了極致的享受,對裁定比賽的公平也意義深遠。
這同時也意味著,以后的奧運會現場報道,不再需要建設面積龐大的國際轉播中心,以及部署臨時性的轉播基礎設施。
世界各地的媒體工作者可以隨時在OBS Cloud云端遠程下載賽事素材,制作出豐富的報道內容。
一個人成為一支隊伍,不再是人海戰術時期,人們的理想式夸張,而真真切切成為現實。
而除了轉播方式和我們觀看奧運方式的改變,一些更具人性化的改變也正在發生。
(雪花主火炬臺 圖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以往因為技術限制,很少得到關注或者根本得不到關注的代表隊伍和運動員們,借此得到了關注的機會。
對于參加奧林匹克的運動員們來說,被看見,就是給予他們最大的尊重。
從中國奧運史上派出第一名運動員劉長春,到派出第一支代表隊伍,中國也有不曾被看見的歷史。
如今,前有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揚眉吐氣,后有中國云計算支撐全球轉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酣暢淋漓地觀看過一場體育賽事轉播。
奧運圣火正在熊熊燃燒,對所有參加奧林匹克的運動員們來說,他們競技的身影不再孤獨,背后祖國人民注視的目光從未像今天這般清晰、聚焦、及時。
技術進步的更大意義,理應在對人性的照拂之上進行探尋。
作者:李迎
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