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是全國第一大梅花鹿養殖基地,又被稱為“梅花鹿之鄉”。東北女孩李敏就是在那里長大。小時候,李敏經常聽到街頭巷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要想富,就養鹿;一萬元,不算富;十萬元,一小步;真正富,七位數……”雙陽區當地,第一批富起來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是全國第一大梅花鹿養殖基地,又被稱為“梅花鹿之鄉”。
東北女孩李敏就是在那里長大。
小時候,李敏經常聽到街頭巷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要想富,就養鹿;一萬元,不算富;十萬元,一小步;真正富,七位數……”雙陽區當地,第一批富起來的,都是賣鹿茸的養鹿人。
然而,偌大的養鹿基地,卻沒有議價權。采購商把鹿茸價格壓得很低。有一年,因為收購價實在過低,許多養鹿人甚至直接賣鹿。
李敏(鹿小胖)和她的寵物鹿
她用當地人丟棄的鹿頭骨在網上做起了生意。七年時間,她賣出了三萬多塊梅花鹿頭骨件。如今,她的網店每年銷售一百多萬元,產品甚至賣到了美國、俄羅斯,成了雙陽數一數二的鹿頭骨工藝品大戶。
沒有議價權的養鹿基地
雙陽已經有300多年養殖梅花鹿的歷史。
雙陽縣志記載,在清朝雍正年間,盤古屯(現雙陽區鹿鄉鎮)便有人用木桿制成柵欄,將鹿圍在當中進行馴養。
李敏說不清,自己家到底養了多少年的梅花鹿,“爺爺的爺爺就是養梅花鹿的,我爺爺從小也干這個。”
到李敏這輩,家里養了200多頭鹿,是全部的經濟來源。李敏說,小時候,梅花鹿總喜歡“欺負”她,放學回家濺她一身水,用頭上的小角苞頂她。
距離李敏家10分鐘車程遠的地方,是當地的“鹿產品一條街”。長達兩三公里的街上,左右兩邊分布著近300多家賣鹿相關產品的店鋪。
在當地,除了梅花鹿養殖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工作。一輩輩雙陽人接過家里的“養鹿事業”,成為新一任的養鹿人。“如果不養鹿,大家就會覺得你不務正業。”
20歲那年,叛逆的李敏拒絕了父母親讓她養鹿的要求。她離開了家鄉,跟著朋友,去了河南。兩人摸索著開始賣組裝漁具。
2011年,李敏甚至還開了一個淘寶店,請了幾個組裝工人。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河南待了兩年多,在父母的催促下,李敏又回到了鹿鄉。
重回鹿鄉,李敏開始幫著家里喂養梅花鹿,割鹿茸、賣鹿茸。
“公鹿養兩年及以上,可以開始割鹿茸,一年割兩茬,頭茬的鹿茸質量是最好的。” 李敏說,公鹿從兩歲開始產鹿茸,可以一直產到十三、四歲。每年8月份,全國各地的采購商會來到雙陽區,采購鹿茸。“那時候我們這邊的院子里,都擺著一地鹿茸讓他們挑,就像趕集一樣。”
但養鹿人是沒有議價權的。
一到鹿茸上市的季節,“鹿產品一條街”上都是外國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倒貨的,從這里便宜進貨,賣到俄羅斯、美國等全世界各地去。
“采購商通常把價格壓得很低,那我們也只能賣,不然就賣不出去。新鮮鹿茸要用冰柜儲存,賣不出去過不了幾天就壞掉了。” 有一年,采購商收購價過低,許多養鹿人開始直接賣鹿。“養鹿還要給它喂苞米,一天伙食費將近3塊錢。鹿茸價格過低,大家都養不起了。”
于是,李敏試著,把鹿茸掛到了原本賣組裝漁具的淘寶店上。
第一個鹿頭蓋骨掛件
沒想到幾天之后,一個西藏藏民找來了。他不買鹿茸,卻問李敏,有沒有鹿頭骨可以賣。
這位藏族大哥告訴李敏,藏傳佛教文化中,梅花鹿是瑞獸。自然死亡的梅花鹿頭骨做成的三界牌掛件,具有辟邪招財的象征意義。
在雙陽,要么是賣整頭梅花鹿,要么是鹿茸、鹿筋等被當做藥材收購走。沒有人在意過梅花鹿頭骨。李敏懵了,“鹿的腦袋都是扔掉不要的,再說我也不會做啊,沒人會。” 她當下回絕了這位藏族大哥。
但直到第二天,李敏還想著藏族大哥要的鹿頭骨三界牌。
她跑到了專門分解鹿尸身的師傅家里。一些已經死亡的梅花鹿,都在這里,等著被分解。
分解鹿尸身,在當地是個搶手職業。好的分解師,能完美分解出鹿的心、肝、肚、尾、鞭、腎、皮等部位,還能沿著紋路拆開鹿的骨頭,而鹿的腦袋,是被丟棄的、不值錢的部分。
“哥你給我個鹿頭吧。”李敏說。分解師傅也很爽快地將頭部砍下,給了李敏。
李敏接了幾個免費的鹿頭回了家,在自家院子里就開始練手。她先用角磨機將鹿的天靈蓋切下,“沿著后腦勺到嘴這邊切開。”再用細的手術刀,清理掉黏在上面的毛,一點點剔除掉縫隙當中的鹿肉,“這個過程就要兩天時間。”
把毛皮清理干凈后,李敏將鹿頭蓋骨放在炕邊的火墻上烘干,之后用鉛筆在頭蓋骨上描出一個規整的三角型,再用角磨機沿著畫好的鉛筆線切開,同時精修出形狀。最后拿粗砂紙,將多余的鹿肉清理掉,“剖光讓它更好看。”
李敏將這第一個鹿頭蓋骨掛件做完,已經半個月過去了。
等再去分解師傅那兒討要鹿頭時,分解師傅不愿意免費給了。“鹿頭、鹿腿骨都要花錢。”
李敏陸陸續續做了百來個鹿頭蓋骨掛件,堆了一整箱,“家里都堆不下了,還有老大的味兒,比較難聞,家里人都反對。”
她就把鹿頭蓋骨掛件放到了網上店鋪,“那時候沒人賣這個,沒有什么行業標準。做得好看的,我賣一百多塊錢。不好看的,我就賣三五十塊。”一個年輕的女孩,收到李敏制作的“三界牌”之后,“給我一頓猛夸,各種表揚,我就做得更來勁兒了。”
七年做了三萬個
店鋪的客人漸漸多了起來,李敏招了個客服,專門對接買家的需求。
“店里面現在上架的寶貝,比如鹿頭骨做的圓珠子、鹿腿骨做的打磨棒,最初都是買家讓我做的,就一點點學。”圓珠子通常有108顆,“信仰佛教的人拿來盤的,就像菩提子一樣。”
李敏說,自己收的鹿頭骨都來自自然死亡的鹿。“養鹿需要野生動物馴養證。雙陽區登記在冊的鹿有40多萬頭,每年自然死亡淘汰的,有8000多頭。”
收回來的鹿頭骨,不是每一個都能做成像樣的工藝品。公鹿的頭骨厚度是八毫米至15毫米,母鹿的要薄一點,3毫米至5毫米。頭骨可做戒面、手鐲面和其他配飾。
質量好的頭骨,密度大,油脂少,可以作為雕刻原料,也可做成圓珠子。“像樣的頭骨原料特別少。有時收回來的1000塊料子,只有一兩塊可做成圓珠子。因為收的原料帶皮帶毛,你得拿回來之后切開,才能確定它能做成什么。”
至于鹿的腿骨,因為骨壁薄,李敏通常將它做成打磨片、薄片、手把件。李敏專門在大院子里開辟了一個溫室,用以儲存鹿腿骨。“鹿腿骨跟頭骨不一樣,它收回來之后需要在溫室養兩三年才能拿來制成工藝品。剛拿回來它的顏色是白的,等到骨髓滲透到骨頭里面,腿骨會漸漸變得晶瑩剔透。”
現在李敏制作的工藝品,用的都是提前三年“養著”的鹿腿骨。
這幾年,李敏發現,淘寶賣鹿頭骨掛件的人越來越多。當地分解鹿的師傅,也不再將鹿腦袋隨意丟棄,“只給你頭骨,剩下鹿舌頭、鹿臉肉、鹿唇、鹿腦他要留著賣錢。”
從業7年多,李敏制作的鹿頭骨工藝品,總共有三萬多個。因為長期抬四五斤重的角磨機,她得了腱鞘炎。
雙陽當地,像李敏一樣,做鹿頭骨工藝品的人,依然不多。“大家覺得都又累又臟還有味兒。”
俄羅斯買家
今年7月份,三個俄羅斯買家就去了李敏家。“中文賊溜,說是看到我的淘寶店找來的。”其中一個俄羅斯男生用中文告訴李敏,他們是在俄羅斯當地開工藝品店的,賣俄羅斯特色的套娃、煙灰缸等產品,“把你家的鹿頭骨工藝品放到我店里面賣,我家的工藝品放你這兒賣,我們都不收對方錢,怎么樣?”
李敏拒絕了。這群俄羅斯買家最后只能自掏腰包,買了鹿茸、鹿筋、鹿肉和工藝品等一共六七萬元錢。
如今,李敏公司一共10多人,其中有專門負責技術的,他們全住在李敏家的大院里。“每個月光伙食費都要1萬多。”
生產線上,鉗子代替了原來的手術刀,用以剔除多余的皮毛鹿肉;院子里擺了個專門的晾曬臺,代替火墻;帶鋸代替了角磨機,能很快將頭骨切割成固定形狀;百葉輪、小磨頭、除塵設備、車床等工具紛紛配齊,“現在我一天能做二三十塊鹿頭骨,有了專業設備,味道也沒那么大了。”
最近幾年,李敏的鹿骨店做得風生水起,當地多數養鹿人也紛紛在淘寶上開了店。
“現在,都是養鹿人出一個價格,收購商能接受就拿,不行我們就在網上賣,不愁的。”
受訪店鋪:鹿小胖家
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