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園人類造園,其實是在造天堂園林是人類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寧靜家園,是自已心目中的天堂。身處園林,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亭臺樓閣、山水花草,還有中國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為:他們崇尚老子的自然無為,就模仿自然,讓自己住在山林中;他們師
園
人類造園,其實是在造天堂
園林是人類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寧靜家園,是自已心目中的天堂。
身處園林,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亭臺樓閣、山水花草,還有中國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為:
他們崇尚老子的自然無為,就模仿自然,讓自己住在山林中;他們師尊孔子,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仁山智水間;
他們在園中種棵菩提樹,便在樹下打坐,參悟佛禪;他們在廊壁上嵌幾方碑刻,便指劃揣摩,與古人意會。
春光明朗之時,賓客雅集于『遠香堂』, 吟詩品畫,說今論古;秋風颯爽之夜,家人歡聚在『射鴨廊』, 賞月聽曲,同享天倫。
在園林里,我們會看到情人月下相會,也會看到知己亭中對弈,更能體會到古人們詩情畫意地生活在片片『城市山林』中。
中國江南,自然山水秀美,物產豐饒,自魏晉以來一直是一方富庶的樂土。明清以降,更是文人巨賈匯聚之地,領社會風氣之先。作為士大夫階層抒發情懷、巨商權貴斗富攀比的產物,一時間私家園林遍布江南。
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平民,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進行造園活動。因此,留存至今的古典園林中,私家園林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亦最具有代表性。
在這些園林中,藝術成就較高,較具歷史文物價值的,是文人風格的私家園林。保留至今日,藝術價值及游覽價值較高的私家園林多數為文人花園,它們的主人有不少是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影響頗大。
私家園林之中,最負盛名的是江南園林。中國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贊語,即『江南園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地位和人們對它的稱頌和向往。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
江南私家園林的歷史源頭,可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社會最混亂的時代。主張返歸自然的道家思想受到重視,特別是莊子無為浪漫、整日逍遙優游的隱士生活方式,成為許多士人仿效的對象。
文人園林應運而生。目的主要是創造一個清談讀書、觴詠娛情的美好環境,讓生活更接近自然,因此園中景色多自然而少人工,風格清新樸實。
最樸素的文人園林當推東晉陶淵明的田園居了。『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閑時看看菊花,望望南山,保持了古代村居園林樸實無華的清雋格調。
隋文帝統一中國后,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鑿,方便了南方與中原的交通。城市經濟繁榮,私家園林也因此而興盛,見于記載的有裴堪的『櫻桃園』、郝氏園等,有詩人描繪道『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可知當時在園林中賞景常有絲竹管弦吹彈,可惜已全無遺跡留存。
錢塘江畔的杭州,在唐代也有較大發展。為了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地方官員一直致力于治理西湖,將它變成著名的名勝風景地,湖畔亦始建園林。大詩人白居易任職杭州期間,修筑白堤,將郡城和湖中孤山連了起來。詩人在孤山腳下用竹和茅草修了一座小筑,名之為『竹閣』,每游西湖,都要在閣中休息,并留下了『晚坐竹檐下,放眼竹閣間』的詩句。
唐末五代,中原地經受戰亂,江南經濟卻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吳越國王錢镠父子在杭州大治宮室苑囿,錢镠的另一個兒子元璙封為廣陵王,鎮守蘇州,非常愛好園林,創建了『南園』。那里山池亭閣、奇花美石,經營了三十年。他的部下仿其所好,也相與營建園林。今天的滄浪亭就是在其外戚孫承佑家花園的原址上,經歷代重建的。可以推斷,五代時蘇州的造園活動相當繁榮。
北宋時,江南地區經濟增長很快,已是躍居為全國之首的繁華之地,造園活動自然就繁榮起來。見諸于記載的名園就有宋文長的『樂園』、朱西力的『樂園』、梅宣義的『五畝園』。
另外,當時有些官場失意遭貶或革職的文人因喜愛江南的美麗和繁華,都喜歡定居在江南一些名城建造私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詩人蘇舜欽。
他在1045年遭貶后南遷蘇州,見孫承佑家的園林近于荒廢,就買下并修建成一代名園『滄浪亭』,并留下了『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的名句。
到了南宋,趙構小朝廷偏安杭州,在西湖邊上修建多處皇家花園。官僚文人也相繼效仿,杭州、蘇州、湖州一帶,文人私家花園薈萃。著名文人周密所寫《吳興園林記》中,就記述了吳興(今湖州)的私家園林三十六所。
這些園林以水、竹、柳、荷等景色見長,富有江南特色,造景手法和布局章法也越來越多樣,對以后江南的造園藝術影響較大。被譽為蘇州園林藝術精品的網師園也始建于此時。
元朝雖然短暫,江南地區私家園林的建造不止,成為中國古典園林從兩宋到明清不可缺少的過渡。這一時期最有名的江南文人園林是大畫家倪瓚的『清閟閣』。
倪瓚是元代四大畫家之一,對我國山水寫意畫的發展貢獻很大。同時,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造園家,二十三歲時創作的《西園圖》,被時人譽為異品。
后來他又幫助高僧維則在蘇州構筑獅子林,成功地將其繪畫風格應用于園林,創造了富有靜逸之氣的城市山林。而他在自己故里(今無錫市東八公里處的大廈村)建的清閟閣,更是凝集了畫家畢生的精力。
發展到明清,江南私家園林進入了全盛期,在整個江南,掀起了一個造園活動的高潮。無論是城市官宦家的大宅,還是鄉鎮小巷的普通民居,都可以見到造園活動。
留存到現在的蘇州的拙政園、留園、藝圃、五峰園以及無錫的寄暢園等,都始創于明中葉后期。
明清時期江南園林的精品可謂碩果累累,許多名園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均已化作過眼的云煙,但卻較完整地保留在當時繁榮的園記文學之中。較著名的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王世貞的《游金陵諸園記》《婁東園林志》,張岱的《西湖尋夢》《陶庵夢憶》,李斗的《揚州畫舫錄》,還有錢泳的《履園叢話》這樣的巨篇,有的甚至還輔以圖畫。
這些園林游記大都以清新白描的手法記述了園林景色,是今天研究明清江南園林結構布局和藝術處理的重要資料。
造園如作詩文
品評和鑒賞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園,可以發現,它們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點。
第一是小中見大,以少勝多。
不管在城里還是城郊,私家園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來畝,小的僅幾畝。如蘇州有壺園,因其小,整個園林空間好似一把茶壺而名。還有殘粒園、芥子園、半畝園等名園,皆以小而著稱。
小對建造園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園林家卻能自如地掌握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化不利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設計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圍之內創造出無限的景色來,做到小中見大,以小勝多。
園中各景,無論是假山水池,還是亭臺、廊橋,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為上,能入畫者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復錘煉,以收到筆愈少氣愈壯,景愈簡意愈濃的藝術效果。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二個特點是富有文心和書卷氣。
『主人無俗態,作圃見文心。』由于私家園林一般均較小,容納不了許多景,但它卻別有韻味,能令人流連忘返,其關鍵就是園景中融合了園主的文心和修養。
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園林所表現的文心與詩意也越濃。清代園林評論家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
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
游賞好的文人園林,便會感到畫境中的一股文心,園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經過仔細推敲,就像作詩時對字的錘煉一樣,使它們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應而成為一首動人的風景詩篇。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三個特點,是其景色大多比較雅樸。
『雅』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獨有的范疇,主要指寧靜自然,風韻清新,簡潔淡泊,落落大方。
『樸』,是指質樸、古樸、樸素,不求華麗繁瑣。私家園林能做到雅和樸,是和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密切相關聯的。
從使用上看,私家園林是人們休憩賞景、養性讀書之處,所以園景一般都典雅清靜,自然清新,沒有苑圃風景中那種艷麗奪目的色彩。
園中建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墻,木裝修也多深褐色。臺基及鋪地、室內陳設、匾額和楹聯、植物景致,也都自然古雅,與園林相協調融合。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四個特點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園林的韻味特色。
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對自然美較為敏感,又有豐富的游歷經驗,因此在構園造景時,能因地制宜地處理好園中山石、水體、花木等景物的關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園林的風景主題和個性。
這和我國傳統文論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靈性神韻有較大關系。
今天甲于天下的蘇州園林,各園有著自己的個性:
拙政園以水為主景,建筑簡雅,具有樸素開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風格;留園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瓏幽靜,亭臺華美而不俗;網師園則以精巧幽深見勝,結構緊湊,有覽而不盡之情致;滄浪亭蒼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
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園林也和他們的詩文繪畫一樣,注重各自獨特風格的熔鑄和個性的塑造。這一點在今天鑒賞時應該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園林最后一個特點,是在較小的范圍之內,能使園林的游賞功能與居住功能密切結合在一起,實現『游』與『居』的統一。
古代常將優游山水、耽樂林泉稱之為『游』,而稱在風景環境中讀書、習藝、清談和宴飲為“居”,唯有達此兩個境界,藝術才算完善。
北宋畫家郭熙說過:山水風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達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稱為『妙品』。
古代士人既想耽樂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棄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著自然美欣賞和物質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過園林藝術家的匠意構思和特殊處理,能使這本來矛盾的雙方辯證地統一起來。
另外,我國古園常常以多變靈活的氣候天象作為觀賞的主題,如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自撰的《弇山園記》中,就認為自己這座花園最宜于花時、月時、雪時、雨時、風時和暑日賞景,人稱『六宜』。要是沒有遮風避雨的半室內游覽線,賞景的情趣便會大打折扣。
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園林,既重視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廳堂書齋,講究起居生活的舒適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顧。這也是古代私家園林極為繁榮的根本原因。
心之所向
北宋著名學者沈括曾著有《夢溪筆談》,并以夢溪命名自己在鎮江的小園。書中他曾這樣記述了園中的豐富生活:
漁于泉,舫于淵,俯仰于茂木美蔭之間……與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禪、墨、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
耽樂于茂木美蔭之間,或垂釣,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鐘情的『九客』,這種與自然親近而又不偏廢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對于我國古典園林游居結合的理想生活環境的鐘愛。
浸淫在中國傳統園林的魅力中,我們靜心回想,人們在不斷地發現和創造美的樣式,營造著心目中的天堂,永不停歇!
本文整理自阮儀三主編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
圖片來源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阮儀三
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兩度獲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獲“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因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而享有“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歷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等美譽。
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 年版)復制這行話?4e8A1rgqtqe?轉移至淘寶
點擊此處前往當當購買
點擊此處前往京東購買
加微信好友:譯只小號可進入譯林書友微信群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