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個月前,李先生開始出現乏力癥狀,以為是疲勞過度,他休息了兩天,但癥狀并未緩解。兩三天后,李先生又出現厭食癥狀,進食量明顯減少,進食后腹脹強烈,偶爾伴隨惡心、反胃癥狀。李先生以為自己是膽結石或膽囊炎,前往醫院檢查,但結果檢查排除了這兩種可能
1個月前,李先生開始出現乏力癥狀,以為是疲勞過度,他休息了兩天,但癥狀并未緩解。
兩三天后,李先生又出現厭食癥狀,進食量明顯減少,進食后腹脹強烈,偶爾伴隨惡心、反胃癥狀。
李先生以為自己是膽結石或膽囊炎,前往醫院檢查,但結果檢查排除了這兩種可能。通過CT檢查,醫生發現李先生的膽囊壁并未增厚、毛糙,也未出現水腫現象,而且并沒有回聲和聲影。
但是李先生堅持認為自己的癥狀和膽囊炎相似,如果不是膽囊炎,還可能是什么疾病呢?
醫生在了解李先生的疾病史時,發現他是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發現至今已有20余年,但是肝功能一直正常,于是李先生并沒有進行治療。醫生立刻安排李先生做肝功能檢查,最后檢查結果表明,李先生是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慢性乙型肝炎的癥狀有哪些,怎么確定?今天我們就帶著李先生這個病例,科普上述疑問。
一、李先生的癥狀,為何是乙肝?
乏力、腹脹、惡心只是一種表現,這個表現背后有很多原因,乙肝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很多人并不了解乙肝的癥狀和診斷標準。
診斷乙肝,通常需要檢查五項,分別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以及乙肝核心抗體。如果感染病毒,兩周后就可以做表面抗原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可以證明患者發生了乙肝病毒感染。
此外,病毒DNA可以檢查出患者體內乙肝病毒的活躍狀態。此外,如果患者已經發生了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或者急性肝炎的癥狀,還需要肝功能檢查來明確病情的發展程度,從而對癥治療。
我們再來看看李先生,他20年前就檢查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但那時肝功能正常,并未受到影響,因此他無需進行治療,此后也并未養成定期復查的習慣,直到1個月前,出現了慢性肝炎的癥狀。檢查發現,他的肝細胞廣泛水腫、顆粒樣變性,灶性肝細胞氣球樣變性,部分肝細胞脂肪變性,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癥狀,可認定為慢性乙肝肝炎。
二、乙肝是什么疾病?
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會對肝臟產生損害的疾病。在我國,乙肝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家庭傳播,包括母嬰垂直傳播和夫妻性生活傳播,因此經常出現一家幾口均患乙肝的情況。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即使新生兒沒有通過母嬰傳播感染病毒,也可能在嬰幼兒階段通過外界病毒感染患病,而且借由這種方式感染病毒最終導致嬰慢性肝炎的病例約為95%。6歲以前的嬰幼兒是感染的主體,而且感染病毒后,轉變為慢性乙肝的概率在80%~90%(0-1歲)和30%~50%(1-6歲)。
除了家庭傳播,乙肝還可以通過血液、體液、穿刺、紋身、重復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等方式傳播。大部分病毒離開宿主都難以存活,但乙肝病毒可以在人體外存活至少7天,因此,如果沒有接種過乙肝疫苗,被病毒入侵的幾率是很大的。而且乙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在30-180天不等,因此,即使感染后沒有出現癥狀,也不能掉以輕心,很可能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損害人的肝臟。
乙型肝炎帶來的危害,除了會通過患者把病毒傳染給下一代,對患者本身的傷害也很大,慢性乙肝肝炎在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可能發生并發癥,比如脂肪肝、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等,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三、乙肝嚴不嚴重,要看三種檢查
要檢查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清學監測乙肝病毒標記物,這其中常做的項目有兩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和病毒DNA檢測。乙肝表面抗原出現于感染早期,呈現陽性就是乙肝病毒感染的證明,而病毒DNA檢測是乙肝病毒復制和傳染的直接標志,檢測結果若為陽性則證明已感染。
雖然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檢測出乙肝病毒的活躍狀態,但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嚴不嚴重,光靠這兩種檢測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檢測。谷丙轉氨酶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和白蛋白、總紅膽素檢查,是了解乙肝患者病情是否嚴重的檢查方式。
李先生在檢查時,也是通過這三種檢測方式,確定了他的患病程度。根據谷丙轉氨酶檢查顯示,李先生的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指數均為49U/L,高于正常范圍。總膽紅素指數為17.1μmol/L,處于偏高狀態,而白蛋白指數在51g/L,也是偏高,但是這些數值并不是過高,因此可以判斷李先生的病情并不是非常嚴重。
幸好李先生沒有達到肝硬化的程度,因此醫生建議李先生服用干擾素進行治療,邊治療邊檢查,再根據他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那么,這三種檢查方式是如何確定患者病情程度輕重的呢?
1、谷丙轉氨酶檢查
谷丙轉氨酶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尤其是肝細胞中最多。正常狀況下,谷丙轉氨酶釋放到血清中的含量是少量的,當發生肝炎、肝功能受損時期,谷丙轉氨酶釋放到血清中的含量會大量增加,因此它是診斷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標。
2、肝的凝血功能檢查
肝臟中會合成一些與凝血功能有關的酶,如凝血酶原等。當肝功能受損時,就會引起多種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礙,從而導致凝血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降低都代表肝功能受損。因此想要了解肝功能的受損情況,也需要做凝血功能檢查。
3、肝臟白蛋白、總紅膽素檢查
包括白蛋白、總膽紅素、球蛋白等一系列檢查。這些功能反映了肝臟的合成功能,如果肝臟功能受損,白蛋白的濃度就會升高,在檢查單上的指數也會高于正常值。而總膽紅素、球蛋白等都可以判斷肝臟功能是否正常。
一般來說,肝細胞是不斷再生的,而且只要有正常的細胞,肝臟就還能運作,因此有些指標只是在正常范圍內偏高,或者高出正常范圍些許,但這些指數并不能完全如實反映出肝臟的狀態,還需要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態、既有病史等進行全面把握和治療。
四、具體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包括普通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和恢復患者的肝功能,增強患者免疫力,避免引起其他并發癥,因此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綜合性、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1、普通治療
這是一種輔助治療方式,主要是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心態情緒方面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式。
首先,要讓患者保持早睡早起、充分休息的習慣,盡量避免熬夜,熬夜會給肝臟的運作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早睡是比較好的方式。其次,患者需要合理飲食,既不吃得過于寡淡單一,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也要控制高營養食物的攝入,避免因為攝入過多而引起脂肪肝。最后,還要關注患者的情緒問題,幫助樹立積極的心態,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避免自暴自棄、用消極的態度抵抗治療的情況發生。
2、藥物治療
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不論程度輕重,都需要進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分為抗病毒治療和抗纖維化治療。
①抗病毒治療
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疾病史和身體狀況,醫生可以判斷是否給予患者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包括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前者為口服藥,通過抑制乙肝病毒復制而發揮治療作用,病癥不同,用藥時間也不同。可能會引起腎功能不全、乳酸性酸中毒等不良反應。后者是注射劑,適用于相對年輕、初次進行抗病毒治療,或者希望短期內完成治療的患者。根據病情不同,干擾素的注射次數也不同,患者治愈后也可以停藥。但有肝硬化或者器官病變的患者禁用,也會引起惡心、嘔吐、發熱等不良反應。
②抗纖維化治療
包括各種中成藥和抗病毒治療藥物,目的是為了避免肝炎長期存在,引發肝臟纖維化,最后導致肝硬化。
3、手術治療
一般來說,慢性乙型肝炎沒有發展到肝硬化的程度,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果肝功能衰竭,可能需要通過手術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從而挽救患者生命。
在進行治療后,需要定期復查,并根據醫囑調整用藥或者治療方式,切忌自行停藥、換藥、不復查。
總結
乙肝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疾病,但現在已有可接種的疫苗能夠預防乙肝,因此對于有新生兒、嬰幼兒的家庭來說,進行疫苗接種是必要的。對于成年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與他人共享牙刷、剃須刀等私人物品,勤洗手等,都可以在生活中預防乙肝病毒,同樣也可以接種疫苗進行預防。
丁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