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花石漢城橋一、清朝歷史學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認為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最近,讀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很有收獲,發現有一種說法: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以前,有些資料說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
花石漢城橋
一、清朝歷史學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認為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
最近,讀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很有收獲,發現有一種說法: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
以前,有些資料說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但很少說是衡陽郡的郡府。因為大多資料說:西漢分臨湘縣置湘南縣,治所在今湖南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南朝齊建元二年(480),湘南縣并入湘西縣。在此之前,湘南縣的縣城為衡陽郡治所。也就是說,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
這個說法的證據是,《水經注疏》卷三十八。說;“漣水又屈逕其縣東,(會貞按:今水自縣南,屈北,逕縣東。)而入湘南縣也。(會貞按:秦置縣,見《一統志》,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后漢屬長沙郡,吳為衡陽郡治,宋屬衡陽郡,齊廢。在今湘潭縣西六十里,互見《湘水》篇。)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于湘。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入于湘水也。”這個說法的又一證據是,《大清一統志》卷二六七。載:“湘南故城,在湘潭縣西六十里。秦置湘南縣。”
但是,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說,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其載:“湘南城,在【湘潭】縣西百六十里。漢縣,屬長沙郡。吳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置衡陽郡治此。晉因之。宋改屬衡陽郡。蕭齊省。《漢志》:【湘南】縣在衡山西北。《水經注》曰:湘江東北徑湘南縣東。吳立衡陽郡,本治湘南縣。宋時,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是也。今俗名故城為花石城。或以此為建寧城,而以湘潭縣治為即湘潭故縣,誤。” 意思是說,今天湘潭縣花石是當時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而不是小花石【花石戌】,也不是建寧【株洲】城。理由一是,在【湘潭】縣西百六十里,二是吳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置衡陽郡治此,三是《漢志》云【湘南】縣在衡山西北,四是《水經注》曰:湘江東北徑湘南縣東,吳立衡陽郡,本治湘南縣。五是清嘉慶縣志載:“漢置湘南縣,故城今湘潭縣南90里,俗名花石城”,非常明確地指明,“縣南90里,俗名花石城。”從以上五點來看,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當時,湘南縣管轄著整個涓水流域,包括株洲到衡山湘江兩岸,湘潭縣漣水以南,湘鄉部分地區。花石是整個涓水流域的中心。
衡陽郡包括哪些地方呢?有史云:“漢末三國設衡陽郡,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岳區)、湘鄉等縣。”此時的湘南縣,主要在整個涓水流域。
古湘南縣是什么境況?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湘潭經濟史略》說:“《漢書·地理志》描繪荊湘民豐物阜的景象是“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砦窳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
湘南縣是如何來的呢?有歷史記載,秦代在湖南設黔中、長沙二郡。兩郡人口共40多萬。湘潭屬長沙郡。《太平寰宇記》云:“始皇二十五年,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九載:“潭州春秋時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通典》卷一百八十三說:“潭州古三苗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為長沙郡。”長沙郡的郡治在臨湘。顧祖禹《讀史方輿雜記》載:“秦置臨湘縣,為長沙郡治”。長沙郡所轄范圍極廣,大抵包括今天的長沙、岳陽、衡陽、湘潭、株洲、邵陽、婁底、郴州、零陵等九地市,以及廣東連縣等地。在漢代分臨湘以南置湘南縣以前,湘潭今境域屬長沙郡湘縣管轄。
二、花石是不是湘南縣的縣城,是不是衡陽郡的郡府呢,是否還是其他地方?
這個說法是個矛盾,古時候就有矛盾,使后人有了多個說法。到底花石是不是湘南縣的縣城,是不是衡陽郡的郡府呢?值得我們研究。
首先,我們看在湘南縣管轄的區域有幾個花石。通過查資料,有三個花石。一個是湘潭縣花石,歷史上也叫花石市,花石城。二是小花石王十萬,地處湖南省株洲縣西南湘江之濱,鄉機關駐花石村。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漂流湘江,曾寫下《次挽洲》詩,置珍珠潭下;到花石后又寫下《次花石》,《宿花石戌》。這首詩寫的不是在今天的湘潭縣花石鎮。杜甫當年是走湘江水路,路過小花石,即如今的株洲王十萬。三是衡山縣賀家鄉花石村,位于賀家鄉西部,全村以山地為主,遠離湘江。讀者一看就知道,衡山縣賀家鄉花石村不可能是湘南縣的縣城。
那么,湘南縣的縣城有可能是哪個呢?我們從方位來分析。“《漢志》: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
那么湘南縣的縣城在衡山西北方向。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小花石不可能是湘南縣的縣城,因為它在衡山東北方向,或者東方。而湘潭縣花石和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是衡山北方,古時候方位掌握不是那么準確,也可以叫西北方向。《水經注疏》:“郭《注》云,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岳也。俗謂之岣嶁山。”這是說,衡山是湘南縣管轄的區域。《水經注疏》說:“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守敬按:縣詳《漣水》篇。)又歷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守敬按:吳置縣,屬衡陽郡,晉因。此言衡陽郡治,逆探《南朝》宋徙郡治湘西為說也。”這是說,衡陽郡的郡府在南朝宋時期從湘南縣的縣城花石徙到湘西縣。湘西縣城在今株洲縣堂市附近。《水經注疏》:“魏甘露二年,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朱甘露訛作正完。趙云:按魏正元二年,吳五鳳二年也。《吳書·孫亮傳》郡以太平二年置,則魏甘露二年也。戴改甘露。)治湘南。”這又肯定了衡陽郡初立的時候沒有郡治,而寄居在湘南縣的縣城。《水經注疏》:“蓋《注》云湘南者,以湘南為衡陽郡治也。”再一次肯定湘南縣的縣城是衡陽郡的郡府。
我們再從距離來分析。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說:“湘南城,在【湘潭】縣西百六十里。”【湘潭】系作者做說明加的,當時清代湘潭縣城在湘潭。而石潭鎮古城在今湘潭縣西六十里,不是百六十里,相差百里。湘潭縣花石城距離湘潭正好百六十里,是從水路計算的,涓水67公里,易俗河到湘潭水路12公里,花石再到湘南城1公里,差不多160里。花石城在湘潭西南,在當時沒有精確技術的情況下也可以說西。再者,在易俗河乘船往花石,方向是正西。
由此看來,湘潭縣花石是湘南縣的縣城,也是衡陽郡的郡府。
那么,石潭鎮古城和花石城作為湘南縣的縣城怎么來區分呢?
秦亡后,吳芮被項羽封為衡山王,以鄲(今湖北黃岡)為都。項羽敗亡,吳芮毅然歸漢,并與韓信、英布等人上表稱臣,擁戴劉邦,成為西漢開國的元勛。因此劉邦一登上帝位,就頒布詔書,嘉獎吳芮并封其為長沙王,建立了長沙國。長沙國封疆實際上也就是秦朝長沙郡的范圍,北瀕漢水,南“亙九疑”。1971年在今長沙市東郊發掘的馬王堆西漢墓第3號墓出士了一幅《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這幅地圖繪制的范圍大致差不多。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5代,歷時46年。漢初長沙國的轄縣,據《漢書·地理志》等史籍記載已設有22縣,包括今屬湖南的臨湘、羅、益陽、連道、承陽、郝、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恢、郴、營浦、南平、春陵、冷道等16縣。文帝之子景帝繼位,又建立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其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劉發建國,正值西漢王朝削藩,長沙國已經分出南部之地另立桂陽郡和零陵郡。劉氏國的封地只有臨湘、羅、下集、益陽、連道、湘南、安城、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這個時候,湘南縣在益陽以南,連道{漣源}以東,臨湘{長沙}以西,丞陽[衡陽]以北,其治在石潭鎮古城的可能很大。
東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年),改湘南縣為湘南侯國,封黃龍為湘南侯,食邑5000戶。湘南侯并不直接管理政務,只收取封地租稅,另由中央任命“相國”,行使縣令職權,主持政務。這個時候,湘鄉侯領地從湘南縣析出,置湘鄉縣,改屬零陵郡。永和二年(137)廢湘南侯國,復為湘南縣,隸長沙郡。新置湘鄉縣,設立重安、夫夷、昭陽、丞陽4侯國。重安、丞陽侯國從湘南縣劃出去,此時的湘南縣縮小了版圖。三國,東吳孫權214年,置建寧縣(今株洲),太平二年(257)分湘南、湘鄉縣立湘西縣,又分湘南立衡陽縣,今縣地屬湘西、湘南縣,隸衡陽郡。這個時候,西漢所設的湘南縣又劃出了湘西縣、衡陽縣。正如《水經注》稱:“湘南故城,前漢為縣,后(漢)又為侯國,吳析為三,晉析為五,至南齊而縣廢。數百年間其主治已不必在一處”。”所以,石潭鎮古城這個偏安的地方,已經不可能成為縣治所在了。
湘潭縣境內共查明兩漢墓群127處,涓水與漣水流域所在皆是。其中位于云湖橋鎮山塘村的云峰庵漢墓群、花石鎮龍口鄉董家坪村的韓家坳漢墓群、排頭鄉同心村的同心漢墓群墓葬較為密集。出土器物以陶器為最多,銅鐵器次之。這說明漢代花石也好,古城也好,都是比較發達的地方。《職方氏·辨土》記載:“宜于荊州曰谷,宜稻。”《湘潭經濟史略》說:花石、石潭、易俗河(下攝司發現有漢代城基和器物)、湘鄉縣城漸次開發為港埠。境內南北驛道,漢初復開,牛驢參運,轉粟饋軍,十分繁忙。《晉書·杜軫傳》);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書》中曾這樣說道:“江表惟聞長沙名,有好米,上風炊之,五里聞香。”早在戰國、秦漢之際,湘江、漣、涓各水就已普及舟航;三國吳蜀曾一度劃江而治,湘江湘潭段,樓船、民船穿梭游弋,吳曾置邸閣交易,并廣征船算以饋軍需;南北朝時,湖湘晏安,“地多所出,委輸甚眾”,湘江之上,百舸爭流,艫舳相接,一派繁忙。這說明漢晉時期,花石也好,石潭也好,都是比較發達的地方,難分仲伯。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后漢書》說:劉備既得益州,孫權索要荊州諸郡,劉備虛辭推諉,孫權徑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盡逐吳置長吏,權大怒,遣呂蒙、呂岱等督兵取三郡。蒙移書三郡,長沙太守廖立開門迎降,桂陽亦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不從,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亦守陰山城不附。劉備聞之,親至公安,遣關羽至益陽爭三郡;孫權亦進駐陸口,使魯肅先屯巴丘,后督甘寧等進益陽以拒羽。呂蒙施計誘郝普出降,呂岱亦圍陰山城逼四縣吏降附,至此,南三郡全部歸吳所有。劉備、孫權遂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蜀。
于是,孫權、劉備劃湘江而治,孫沿湘江東岸置建寧縣。這個時候,是大概地以湘水為界,不是絕對的,因此花石很有可能在孫權范圍,“徑置三郡長吏”,新設湘南縣于花石。這比石潭更靠近吳地。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孫權用呂蒙、陸遜之策,令呂蒙襲取荊州,白衣渡江,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武陵部從事樊伷誘導諸夷,欲以武陵附劉備,孫權遣潘濬將五千人斬平之。十一月,關羽由樊城退當陽,西保麥城。十二月,關羽及子平兵敗被擒,均被殺。至此,荊州盡歸孫權。建安二十五年(220),孫權又沿湘江西岸析湘南縣置湘西縣。《吳書?三嗣主傳》會稽王孫亮太平二年(257年)二月條記載:“以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吳增僅、楊守敬《三國郡縣表附考證》記吳衡陽郡統縣十,依次為:湘鄉、重安、烝陽、湘南、湘西、連道、益陽、衡陽、新陽、臨烝。這個時期的湘南縣變成了衡山以北,湘江以西,漣水以南,湘鄉以東的地方。花石就成為了中心。吳末寶鼎年間(266—269),為了在南方加強對晉的防御,孫權將建寧縣治南移至淦田鎮,將湘西縣治由岳麓山南移至株洲縣堂市鄉土城村。但湘西縣并不包括花石。所以說,三國湘南縣在花石,不在湘西縣治。所以,大概從東漢建安二十年(215)起,花石就成為了湘南縣治。新編〈湘潭縣志〉說:晉朝,湘南、湘西隸屬關系未變。南朝宋,湘南、湘西隸屬衡陽內史。南朝齊,湘南縣廢,479—502年其地分入湘西、湘鄉、新康(今寧鄉)衡山縣(晉改衡陽為衡山),今縣地分屬湘西、湘鄉、新康三縣,隸衡陽郡。那么,花石作為湘南縣治也隨湘南縣廢止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此,從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到479年,期間200多年,花石作為湘南縣治。從吳開始,又為衡陽郡治。東晉末年,何承天先后擔任過南蠻校尉參軍、長沙公輔國府參軍、瀏陽令、宛陵令、太學博士、錢塘令等職務。入宋,為尚書祠部郎,與傅亮一同制定朝儀,不久為南臺治書侍御史,曾任荊州刺史謝晦的諮議參軍、領記室,后轉為尚書左丞。因性情剛直,忤逆權貴,出為衡陽內史,世稱“何衡陽”。到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就成為《水經注》所說“吳立衡陽郡,本治湘南縣。宋時,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
來源:chuntian的博客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