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每次家庭聚會的時候,家里長輩看到飯店里面陳列的那些“自泡酒”,總會駐足觀望、商量著要不要來一杯助助興。聽著店員熱情介紹這些泡酒的玩意兒多難得;蛇、蝎子、蜈蚣、蛤蟆泡出來的酒,有活血驅風、除痰祛濕、補中益氣的作用,這酒可是大補……等等等等等一
每次家庭聚會的時候,家里長輩看到飯店里面陳列的那些“自泡酒”,總會駐足觀望、商量著要不要來一杯助助興。
聽著店員熱情介紹這些泡酒的玩意兒多難得;蛇、蝎子、蜈蚣、蛤蟆泡出來的酒,有活血驅風、除痰祛濕、補中益氣的作用,這酒可是大補……
等等等等等一下。
我只想插一句嘴:“喝這酒,是不要命了嗎?”
用高濃度酒精長時間浸泡,也滅不掉各種生物毒素的毒性
酒精泡個三五年,還不能把毒“泡死”“泡沒”?
當然不能。
拿蛇毒來舉個例子。
蛇毒成分、作用機制都非常復雜,但還是能從中總結出蛇毒中的主要毒性物質的——蛋白質(30余種酶和毒素)、小分子肽(神經毒性多肽、膜活性多肽)。
神經毒:肽鏈
神經毒素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由15~18種氨基酸、60~74個氨基酸鏈結合而成的肽鏈。
它能阻滯神經肌肉傳導、引起橫紋肌弛緩性癱瘓和導致呼吸肌麻痹;也能作用于自主神經系統,影響血壓、呼吸。
血循毒:蛋白水解酶、溶血因子等
這些蛇毒中,往往存在一系列能影響人體凝血和抗凝血的物質,多數為蛋白水解酶、溶血因子,能引起溶血,導致腎衰竭;某些蛋白水解酶甚至能直接使心肌變性、壞死、出血,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驟停。
肌肉毒 :肌肉毒素(膜毒素)、蛋白水解酶等
這些肌肉毒素能破壞骨骼肌麻痹、引起肌肉疼痛、無力、肌紅蛋白尿、高鉀血癥和急性腎衰竭。
看到這兒,有的人可能想說:“酒精不是能讓蛋白質變性嗎,泡酒滅蛇毒沒毛病吧?”
酒精是能讓蛋白質變性,但是不能讓肽鏈斷裂;即使用高濃度白酒長時間浸泡這些毒物,最多也只能破壞一部分毒素。
這些泡了蛇、蝎子、蜈蚣、蛤蟆的酒,不管泡了多少年,還是“毒酒”。
即使擠掉毒液、拔掉毒牙再泡酒,自泡酒的安全風險還是很大
有些商家宣稱自己的泡酒材料,都是已經做過“去毒處理”的,可以放心喝。
Emmmm……
那野生蛇蟲鼠蟻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呢?
細菌
只有在70%~80%的濃度下,酒精消毒殺菌的效果才比較好。即使是高度白酒,酒精濃度也只有52%左右,根本達不到消毒殺菌的要求。
病毒
酒精能殺死部分細菌,但是對病毒并沒有很好的殺滅作用。
寄生蟲
蛇、蛤蟆等動物身上,寄生了大量的寄生蟲。
2015年,一份研究抽取了福州動物園圈養的9種蛇共計20份糞便樣本,發現這9種蛇的寄生蟲感染率為100%。
連動物園內圈養的蛇,寄生蟲感染率都達到了100%,那就更別提野生的蛇了。
酒精本身就很難穿透蛇皮、蛇的肌肉層,深入消化道,殺滅這些深植于蛇體內的寄生蟲和蟲卵……真的是“強酒精所難”。
酒是一級致癌物,根本談不上“補”
2012年,含酒精飲料中的乙醇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也就是對人確定致癌的物質。
WHO官方網站上列出了一個很可怕的數據:全世界每年因有害使用酒精導致300萬例死亡,占所有死亡數的5.3%。
酒精能造成200多種疾病和損傷,包括癌癥、心血管疾病、肝硬化、酒精依賴、引起暴力和交通事故……和“補”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們喝下去的每一滴酒精,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更何況是這種泡了毒物的“酒”呢?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我國正式進入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時代。
如果看到飯店繼續售賣這種宣稱“野生毒物泡酒”,應該承擔起公民的義務,向有關部門舉報。
(本文經過百科名醫醫學團隊及專家審核)
參考文獻:
[1]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上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張韜. 圈養蛇類寄生蟲病感染調查[J]. 中獸醫學雜志, 2015, No.196(10):11-13.
[3]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點擊了解更多中毒相關知識↓↓↓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