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世人尊稱為圣人。他創辦私學,旗幟鮮明地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對后世影響巨大。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意思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個性、性格、志趣、思維、能力、特長等方面,進行有的放矢的差別性教學,使每個學生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的個性化發展。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最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認識,并靈活運用“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的,是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本人雖然沒有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教育理念,但是理學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程顥、程頤對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備至,他們把這一經驗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他們說:“西北東南,人材不同,氣之厚薄異也”,“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虧者而成之而已”,“強勇者抑之,畏縮者充而養之。”(《遺書》二先生語五,卷三、卷十八)
可見二程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領會之深。南宋教育家朱熹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認為“稟氣有異”,故資質不同,進而提出教育“必盡人之材”的主張。
所不同的是,他從理論上做了新的論證,并在實踐中提出了新的措施。朱熹關于實施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的主張,同以往教育家提出的見解相比,更加深入和具體了。
見朱熹集注引宋程頤:
“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在孔子一生的教育實踐中,他很好地貫徹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在教育中,他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為人處事、興趣特長,并根據特征對學生實施不同的個性化教育。
如: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
有的“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有的“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
在孔子的教育下,3000弟子大都各有所長,并身通六藝。如在德行方面,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言語方面,有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在文學方面,有子游、子夏。
由于孔子在教育實踐中,靈活應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才有“弟子3000、賢人72”的累累碩果,使貴族教育逐漸向平民教育下移,實現了“官學下移”的教育新風尚,為他創立儒家思想、建立儒家學派,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因材施教實質上包含兩種涵義:
一種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措施、投入程度,以實現相同的教育目標(成才目的)使教育對象達到同一效果,即不管原材料如何,都要做成同一合格產品。
一種是指教育目標不同,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同,以使教育對象達到相異的效果,即什么材料做成什么產品。
孔子的因材施教,應該是第二種類型。我國現行的“因材施教”教育,大致是第一種類型教育,但是我國現行的教育似乎向第一類型的“因材施教”對接。
但由于工業革命與知識經濟的影響,教育追求批量生產、價值趨存同一,不注重個人教育的差異與個人價值實現的最大化,似乎有遠離“因材施教”價值追求取向的初衷與趨向。
因材施教,經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第一次創世并親自實踐應用,又歷經我國各代教育家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在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極具有現代應用價值。現在已經成為了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而且還是一條重要的教育思想瑰寶。
教育家孔子雕像
1.“因材施教”產生的時代背景
孔子是儒家學派、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社會因素非常復雜,與春秋時代的社會變革、魯國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春秋末期,由于鐵器和牛耕文化的出現,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為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經濟上,“公田”制度逐漸向“私田”制度轉變。
在政治上,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新興封建勢力與奴隸主貴族以及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出現了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王室衰落,新興封建勢力興起的局面。
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上,“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廣收弟子,宣講儒家思想,出現了當時影響最大的私學。
孔子把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為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學,從而創立了儒家學派與儒家思想。
同時,儒家學派、儒家思想誕生于魯國,這與魯國特定的文化政治環境密切是分不開的。因為魯國是周代開國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在西周j時期,周公長期執政,這種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魯國成為了當時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余兩大文化中心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國)。
春秋時代,魯國在文化上仍舊保留著許多周文化傳統,一直到春秋末期還享有“周禮盡在魯”的名聲。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對孔子影響很大,為他早期創立儒學思想體系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與天然條件。
2.“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演變
孟子提倡性善論,繼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教育上主張“教亦多術矣”。(見《孟子·告子下》,擴大了受教群體,使教育數量、教育效益普遍高漲,推動了“因材施教”向前發展。
墨子,是“因材施教”的集大成者,他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長、愛好、性格以及天賦資質,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標準。
在教育中,他主張“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墨子·耕柱》)“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
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育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師要“知其善惡”,以善補惡,長善救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可見,先秦時期的儒家教育思想在《學記》中提出“長善救失”,是對“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的進一步深化。
提及的是宋朝的程顥、程頤,對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備至,他們把這一經驗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他們說:“西北東南,人材不同,氣之厚薄異也”,“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虧者而成之而已”,“強勇者抑之,畏縮者充而養之。”(《遺書)可見二程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領會之深。
南宋教育家朱熹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論證,并在實踐中提出了新的措施。朱熹關于實施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的主張,同以往教育家提出的見解相比,更加深入和具體了。
明代中葉的教育家王守仁,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成就每一個性的獨立人格教育主張。他說:“因人而施,質異也;同歸于善,性同也。”(《全書》卷七《別王純甫》)
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顏元,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了“教無定法”、“因人而施”,簡潔而準確,又進一步深化發展了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學思想。
對“因材施教”漫長而又輝煌的教育歷程,我們進行了簡單的梳理,發現“因材施教”:
它是從孔子的原始感性化教育模式向著現代理性化教育模式不斷演進,它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動態變化的教育命題。在教育內容上,它的內涵相當豐富。
在教育時間上,具有延續性。在教育空間上,具有廣袤性。在教育形式上,姿態萬千、形式多樣。在教育歷史上,具有永恒性。這些,都為“因材施教”提供了走向現代化的充分依據。
這一樸素而又深刻的教學原則之所以千年不衰,追根溯源,我們可以發現,“因材施教”滲透著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
它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教育的針對性和可行性,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重視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內心欲望,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關懷人的生命成長與人類的終極發展。
由此可見,因材施教經歷幾千年的不斷演進與發展,已經滲透在我們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之中。
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中特別強調的: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因材施教乃總法則。”
在大力推行并踐行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改革,實施新課標的大背景下,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稱為“總法則”,是因為它是尊重每一個公民受教育權利,并健全每一個公民個性、人格、素質,必須要遵循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即使在現行教育下,”因材施教“,依然魅力四射,推動著教育改革向前不斷發展。
依據核心素養相關要求,遵循《國家新課程標準》精神 ,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幾種傾向:重灌輸、輕交流;重知識、輕能力;重教法、輕學法;重結果、輕思維。
因此,教育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氣質、品性、心理、思想、情感、思維。
從孔子興辦私學2000多年以來,幾乎教育歷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都在教學過程中,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因材施教”這一古老而又偉大的教育思想,并加以繼續、發揚、發展、完善。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曾經明確指出:“總須活用為妙。就是遇有特別的天才的,總宜施以特別的教練。
在學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幾科覺得很困難的,須格外用功些,那幾科覺得特別喜歡的,也不妨多學些。
總之,教授求學,兩不可呆板便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張對“特別的”和“天才的”學生,都分別“施以特別的教練”,這就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
在《國家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依據核心素養相關要求,遵循《國家新課程標準》精神 ,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幾種傾向:重灌輸、輕交流;重知識、輕能力;重教法、輕學法;重結果、輕思維。因此,教學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氣質、品性、心理、思想、情感、思維。
從孔子興辦私學2000多年以來,幾乎教育歷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都在教學過程中,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因材施教”這一偉大的教育思想,并加以發揚、發展、完善。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曾經明確指出:“總須活用為妙。就是遇有特別的天才的,總宜施以特別的教練。
在學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幾科覺得很困難的,須格外用功些,那幾科覺得特別喜歡的,也不妨多學些。
總之,教授求學,兩不可呆板便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張對“特別的”和“天才的”學生,都分別“施以特別的教練”,這就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
《論語詮釋》
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親身實踐“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如在培養兒童創造力問題上,他以形象的比喻,闡明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需要因材施教。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
李遠哲對此倍加推崇:
“中國文化留下的另一個珍貴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孔子通過觀察、問答,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然后才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論語》里保存了不少有關評論學生性格特點的記錄。
現行教育的“因材施教”,與傳統教育相比,有以下價值取向與教育共識:
首先,它強調群體教學前提下的“因材施教“,既有群體學習共同目標,又有個體發展方向目標。
其次,它下架師道尊嚴,提倡以人為中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個性發展,自主選擇教學課程、教學內容、學習方法等;
再次,它不只是培養學生認知方面的能力,更注重培育學生的個性能否得到充分發展。
在不同學習場合,不同類型、不同能力水平學生中,施行因材施教策略,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的學習個性與學習特點。
2.對待后進的學生,要具體分析,建立健全特別學習檔案,循序漸進,區別對待。
3.教師要適時改變教學形式、教學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4.在學習過程中,要提倡小組合作的發現探究新型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動力,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當前國際競爭其實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這種較量不是體現在戰場上,而是體現在課堂上,在于當前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和國家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型開拓新型人才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很顯然,同一標準同一課程同一模式來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那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化教育。
我們繼續推行并完善“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瑰寶,就是要培養適合未來發展的創造型開拓新型人才,使每一個學生學會 生存學會學習,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成功之路。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及知識、能力現狀,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途徑、措施和方法進行教育和教學。不同的人,因遺傳、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
其個性也互不相同,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
他們對某一學科知識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按照統一的要求和進度進行,就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就給教師提出,在統一要求的基礎上,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和發展傾向而實施“因材施教”。
自從教育家孔子踐行實施“因材施教”以來,在2500多年的教育史與教育發展史上,依然閃耀著智慧似的光芒,千年不衰,我們后人的做法是要不斷繼承、發揚、光大,并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