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戰爭史,小則傷筋動骨,大則改朝換代。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
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茍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于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余民夫。秦時法制十分嚴厲,若是不能按時到達漁陽,將會面臨被處死的危險,這群人恰好碰到天降大雨,數日不停。
按時到達漁陽已經是不可能了,陳勝和吳廣便聚在一起謀劃退路:“現在逃走是死路一條,起義反秦也是死,反正橫豎一死,不然為大業而死如何?”
陳勝說:“如今天下受秦壓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現在的皇帝并不是始皇的長子,原本應該做皇帝的長子扶蘇被他殺害了。現在秦國的百姓都知道扶蘇很賢德,卻并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我們打著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
于是陳勝吳廣殺死了兩個押送的縣尉,對其他人說:“如今誤了期限,我們都難逃一死,不如為自己拼搏一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下面的人聽了紛紛同意跟隨倆人。接著起義軍一邊攻打地盤,一邊補充士兵,很快就擴大到幾萬人的規模。
才過了兩個多月,其他地方紛紛響應陳勝吳廣,舉起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只是陳勝吳廣在攻打關中時,其余的起義軍目光短淺,全都盤踞在自己的地盤不肯出兵支援。
在秦國大將章邯的反擊之下,陳勝吳廣這一支起義軍最終失敗,兩人也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殺死。
陳勝吳廣在號召人們起義反秦的時候,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作為口號,這句話其中的“種”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天生的貴種,另一種說法是祖傳的意思。
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皇帝們大多自譽為受命于天,至于為什么天選擇了他們而不是別人,就是因為他們的“種”比別人高貴。那為什么他們的“種”就要比別人高貴,他們將其歸為上天的選擇。
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哪個勢力,在奪權的過程中,一開始都否定天命,崇尚事在人為。但是當他們成為新的統治者后,就又開始宣揚那一套天命論,麻痹底層的勞動人民。
比如秦國就說他們的祖先是吞了玄鳥卵所生下來的,再看秦始皇到處求取長生不老藥,也是極其信奉鬼神那一套天命理論的人。
還說他能夠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全都是靠著祖宗在天之靈的保佑,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要變成是靠他歷代先輩們的努力,才成就這統一天下的壯舉。
這天命論的思想其實就是起源于以前人們愚昧,知識量不足以對當時一些自然現象進行解釋,索性將這些解釋不了的現象全都歸于虛幻的“天”,從而認為整個世界全都是由這個“天”所支配的。
加上最早時的統治者對天命大肆吹捧宣傳,借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下層的民眾長期在這種思想的洗腦之下,自然認為他們就應該聽從天命,聽從天命的使者,也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們。
雖然天命論思想在下層人民中盛行,但是總會有一些崇尚唯物主義、反天命的人誕生,要不然怎么解釋中國數千年歷史中的奴隸暴亂,又怎么解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農民起義,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前,曾在魚腹中藏了寫著“陳勝王”的布條,還在半夜時生篝火,模仿狐貍的聲音大喊:“大楚興,陳勝王。”這些都是利用人們信奉天命的方式,為能成功起義作鋪墊。
并不是說陳勝、吳廣也是受到天命論支配的,只是對于其余那些受到天命論影響的民眾來說,只有先披上天命的“外衣”,才能在其中激起更大的風暴。
陳勝、吳廣的起義在本質上,依然是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核心的。為的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將那些王侯將相從統治者的地位上拖下來,讓當時貧賤的農民也能翻身成為統治者。
所以陳勝、吳廣才會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當作農民起義軍推翻暴秦的口號,其中反天命,反皇權的思想,對于一直受到統治者壓迫的農民來說,這句話最合適不過。
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