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許多唐代詩人口中,曹操是當之無愧的“魏武帝”。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將曹操視為“吾輩中人”,把他當成真正的帝王看待。
歷史上,曹操的權力、地位的確堪比帝王;但奇怪的是,曹操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而他的“魏武帝”之名,則是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的。
這難免令人好奇:稱帝這件事,曹丕都能做成功,為何手段、實力遠勝于他的曹操,卻始終未能跨出這一步呢?
漢末三國之亂,本質上而言,是士族豪強之亂。
東漢以后,豪強地主崛起,壟斷地方上的選官權。利用政治上的高位,其家族又在地方上侵吞自耕農的土地,導致不少人成為流民,或無家可歸流落外鄉,或委曲求全歸附豪族。
按東漢戶籍制度,土地與百姓綁在一起,在土地制度遭受嚴重破壞后,國家對地方的掌控力,便會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豪族的崛起。他們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都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如此一來,便直接造成了東漢王室的衰微。
曹操所在的家族——譙縣曹氏,雖比不得弘農楊氏、汝南袁氏,但也是地方郡望之一。曹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深知士族豪強的那一套手段。如果他只是一位重臣,那他大可加入其中,成為利益既得者;然而,曹魏政權雖名義上奉立天子,但北方之土能被拿下,全靠曹操一人之功。
既然曹氏一族替代劉氏成了北方之主,那曹操自然要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對北方士族進行打壓與分化。為此,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自然是選官制度的改進。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提拔大批寒門子弟、流民入仕,借他們之力來對抗北方士族。
在兩漢時期,士族之所以能壟斷地方上的選官權,便得益于當時的選官標準最看重家世門第與名氣風評。士族與士族之間,往往通過聯姻來達成合作,然后利用職權,互相提拔對方家族中的后輩。他們依仗的,便是名聲。
但曹操的“唯才是舉”令推出后,北方士族賴以維系自身地位的選官制度,便起不到太大作用。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何況是仕途之路被斷。曹操的這種行為,固然讓魏國人才輩出,卻也得罪狠了北方士族。
曹操終其一生未能稱帝,便是因為這些北方士族的阻攔。他們對漢室沒有忠誠可言,但為了不讓曹操上位,故而便打著“漢臣”的名義在內部伺機作亂。
縱觀三國時代,魏國的內亂是最為頻繁、嚴重的。可以說,正是他們的存在,才給曹操的稱帝帶來了極大的阻礙。那么,曹丕為何就能稱帝呢?
曹丕能夠稱帝,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去世前,便為他鋪墊好了一切。
隨著曹操功業漸多,北方士族中的頑固分子,也被一一拔除。到曹丕繼位時,曹氏一族的阻力相對弱了一些。
但一味地打壓,勢必會引來更為嚴重的反彈。所以曹丕繼位后不久,便采取陳群的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
陳群,出身于潁川士族;而潁川士族,又是北方士族中的肱骨力量。可見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絕對是站在士族角度來提出的。
因此,與漢代傳統的察舉制相比,九品中正制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延續了過去的特色。這種把“中正官”個人主觀意志作為重要評判標準的選官方式,從誕生之日起,便成了北方士族用來“吸血”的有效工具。
曹丕能順利稱帝,便離不開他的妥協態度。通過九品中正制,北方士族又漸漸恢復了話語權,他們對待曹丕,也就不再那么排斥了。
曹操生前,夏侯惇等人曾勸說他稱帝,但他并沒有答應,而是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原來,歷史上的周文王姬昌,其實也沒有當上真正的大王。直到周武王姬發稱大王之后,才追封其父為文王。這與魏文帝曹丕的做法何其相似?
由此可見,曹操雖然邁出稱帝的最后一步,但他卻通過這種方式,暗示了繼承人曹丕,可以把他自己追封為新帝。從后人的態度來看,曹操雖然是被追封的,但不少敬佩曹操功業的人,都把他當成了一位真正的帝王。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