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張1966年的伍市斤糧票,居然能賣到150萬天價~你敢信嗎?張先生剛開始看到這條消息時,也不太相信。因為這條消息,是來源于網友熱議的一條帖子。
帖子的主人說,自己是個收藏癖,沒事便喜好集郵或者是收集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沒想到他從地攤上低價淘來的一張1966年的伍市斤糧票,經過專家鑒定,認為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價值150萬,他的消息一放出,已經有很多上海的拍賣機構在聯系他了。
帖子下的網友也紛紛跟帖,表示自己家里也收藏了很多糧票,也要去找專家鑒定能值多錢。帖子中,大家你來我往,探討得熱鬧非凡,仿佛各個都可以憑借手中收藏的糧票一夜暴富。150萬?就憑一張糧票?還會有這種好事?
張先生想到此處,心也癢起來了。自己父母早年好像就存有幾張放在老家。要是那些糧票真的值錢,說不定自己也能憑著這些收藏變成百萬富翁。
在互聯網縱橫十幾年的張先生,是一名程序員,他深知網上信息的駁雜,有機會的同時,當然也存在騙局。
但找找看也沒什么壞事,這樣想著,張先生回到了福建老家父母住處,向老人詢問糧票。
老人家找到一個銹跡斑駁的盒子,打開銅鎖,里面一疊疊嶄新的糧票,規規矩矩地躺在里面。老人家收藏的糧票,都是60年代左右的,有些還是整套的聯號。
而其中,最吸引張先生眼球的,正是帖子中熱議的主角——1966的伍市斤糧票,自己父母一共收藏了三張。張先生心花怒放,想著,自己有三張,成色比帖子中說的都要好,少說也值五百萬吧?
張先生連忙找到之前那個帖子跟貼,在網友面前炫耀了起來,期待著拍賣機構看到自己的發帖聯系他,將手中的幾張糧票拍賣變現,實現自己百萬富翁的夢想
發帖的當天晚上,張先生就接到了上海拍賣機構的電話,說以他發的照片來看,三張這種成色的糧票確實價值五百萬左右,讓張先生趕赴上海進行拍賣事宜。
張先生最初的遲疑,在拍賣人員說的五百萬面前,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他連忙乘坐高鐵從老家福建前往上海。
來到上海的第一天,張先生就聯系到了拍賣機構的人員,剛一進門,拍賣人員都對張先生畢恭畢敬,連忙道喜。接著就帶張先生去鑒定糧票,進行拍賣手續。
當說到需要收取百分之四手續費的時候,平時謹慎的張先生缺在喜悅面前失去了理性,還沒進行拍賣,便將手中20萬打款到了對方賬戶。
幾天后,正當張先生欣喜地等待自己的五百萬到賬的時候,拍賣機構卻告訴他,很不幸,他的三張糧票都流拍了。但手續費是不可能退的。500萬打了水漂,自己還平白無故損失了20萬元,張先生越想越氣,他找到了律師咨詢,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律師告訴他,所謂150萬元一張的糧票,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但這些“拍賣機構”的流程是符合法律規范的,他20萬元可能很難追得回來。
至于張先生在網上看到的那些帖子,熱議,炫耀自己的糧票多么多么值錢。也是這些所謂的“拍賣機構”一手策劃的。
他們就是用這種冷門收藏的東西,到網上來發帖,再雇傭一些網絡水軍來跟貼,制造一種高價的錯覺。而這些機構自己,則從中抽取“手續費”,接著告訴這些收藏者,自己的藏品“流拍”了。
當然,手續費是不可能退的。而這些受害者,越是覺得自己的藏品價值高,他們就賺得越多。律師還告訴張先生,這種騙局已經流傳了一段時間了,也有好幾個上當受騙的收藏者找過他咨詢。
那么這些糧票,到底值錢嗎?是真的價值百萬,還是一文不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糧票的歷史開始說起...“糧票”兩個字,其實對于一些年輕的朋友來說,都顯得有些陌生。因為這種票據,只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
1955年,三大改造完期間,我國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當時為了發展重工業,剛建立起的輕工業和歷史悠久的農業,都必須要隊重工業生產進行“輸血”。
當時的新中國,缺乏重工業的支持,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化肥技術也沒有得到推廣,單位畝產較低。國家為了保證糧食穩定供應,就按照計劃發行了糧票。
1955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發布命令,《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實施生效,從此在中華大地上,歷時40多年的“糧票”歷史,拉開了序幕。
在“暫行辦法”規定下,任何單位與個人。都只能憑借糧票,去進行生活物資的購買,如果沒有糧票,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糧票自從1955年發行以來,各種各樣的都有,最小的面額僅為幾錢,最大的是1970年高郵縣糧食指標化票,面額為2萬斤。
剛開始,票種還是只是限于糧食,到后來,隨著工業的發展,還有了一些別的票種,比如工業票、自行車票,手表票...人們想要買任何東西,都需要“票”
當然,里面最出名的還是糧票,當時的糧票,又分為全國糧票與地方糧票。
如果單位里面的人要出差,或者個人要到其他地方旅游,必須到單位中換取“全國票”。因為兩個地方的票種,是不相通的。沒有糧票,錢也成了廢紙。人民公社時期,還一度取消了工資制度,人們按照工分來分配,這個時候的糧票,比錢好用多了。
在這種大環境下,糧票可以說是“硬通貨”,還是很有作用的。以至于后來有些生活比富足的人家,也會在黑市里去購買多余的糧票,用來給家中存糧。而這些黑市的“差價”,基本上就是當時糧票的金錢價值。
但是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家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1993年逐漸取消了糧票,這一盤踞四十多年的票種,逐漸沒有了金錢價值,只有收藏屬性。
上文中說道,1966年的五市斤糧票價值150萬人民幣,這只是個騙局。那么這個糧票到底是否值錢呢?又值多少錢呢?
以1966年的物價來看,五斤成品糧小麥面粉,是9角錢,從貨幣的價值來看,確實不值什么錢,更何況,這只是一個憑證,有了糧票之后,還是需要交錢去購買糧食的。
所以,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一張1966年五市斤的糧票,是基本沒有貨幣價值的。目前這些糧票僅存的,也僅僅是收藏價值。那么如何判斷一個藏品是否值錢呢?第一是是要看這個東西本身的收藏價值,二是要看現存的數量。
比如一些作品比較多的畫家,書法家,就算他們的作品存量較多,而且本人也在世,一直在創作,但他們的藝術造詣確實了得,作品都有相當的藝術收藏價值,像這種,價格也不會低。
二個就是類似于古玩,古董,在當時的年代或許是疏松平常小玩意,但是后世保留不多,藝術價值雖然不大,但是歷史意義比較足,有收藏價值。
而我們看糧票,是顯然不滿足第一個條件的,因為糧票本身來說一直一種票據,并沒有價值。那么第二種呢,現存的糧票數量是否多呢?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但還是相當多的。
因為糧票畢竟是一種單方面流通的憑據,全國人民都要吃飯,肯定是每戶都會有很多。就算是在九十年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了。但畢竟基數過于龐大,發行數量可以說用億來計算是毫不過分的。
如今保留的有沒有幾千萬幾百萬張呢?應該還是有的。至于1966年版的五市斤糧票,作為糧票中最“暢銷”的五市斤家族中的一員。保守估計也有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張。
具體說到糧票,數量過大也僅僅是其中一個特點。想要看一種糧票值錢不值錢,不僅是看發行量。還要看糧票的制作工藝,發行程序,個體的成色...等等
其中還有很多地域因素,比如說南方人不喜歡吃面食。所以面票,粉票,相對而言沒有那么受歡迎,收藏的基礎范圍收到了限制。
所以,綜合考慮來看,張先生收藏的1966年版本的伍市斤糧票,收藏價值其實不高,別說150萬了,能值15塊,基本上就到頭了。
那么存在了四十多年的糧票,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呢?其實還是有的,但肯定沒有150萬那么的夸張。糧票雖然至今已經淘汰了近三十年,但畢竟還是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產物。
歷史意義還是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而且隨著時間的變遷,大多數年輕人都不知道有糧票這種東西了,市面上的存量肯定也會越來越少,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糧票作為歷史時期的稀缺票據,價格肯定也會水漲船高。
那么怎么分辨糧票有沒有收藏的價值呢?先從類型上來判斷,糧票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地方票,只存在于省、市、縣流通。越是小地方印發的糧票,從理論上來說價值就越低。因為工藝,品質,成色都不太行。
甚至剛開始由于缺乏印刷機器,很多糧票都是由工作人員手寫+蓋章,比較粗糙,沒有什么收藏價值。第二種是全國票,是由國家發行,由機器統一印刷,因此在票的質量上面比較有保障。可以說,在糧票中,有收藏價值的只有全國票。
而全國票,在糧票的四十多年歷史當中,總共就發行了七套。其中,1955、1956、1957這三套糧票,通常稱作開門票的大全套,目前全新品價格已經接近6000元,全新品全國存世量不足100套,還有升值的空間。
最貴的是1962年版全國糧票,也叫作火車輪船飛機專用糧票,是流通時間最短的全國糧票,全套2枚,面額分別為1兩、2兩。收藏參考價格1.8萬。這種糧票由于發行時間短,拿到手的人也不多,現存的,可能就更少了,所以價格是獨一檔的。
而其他大多數的全國票,收藏價格大概是在10到50元之間。張先生收藏的1966年伍市斤的糧票,就處于其間??偟膩碚f,糧票還是值得收藏的,畢竟有著很濃厚的歷史意義,但如果是想憑借這幾張小小的票據發財,那還是省省心吧。
張先生的故事,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但全國那么多收藏迷,上當受騙的可不止張先生一個。總之1966年伍市斤糧票價值150萬,這個消息肯定是假的,我們千萬不可相信。
如果你像張先生一樣,將自己的藏品放在網上,也會有所謂的“拍賣行”來聯系你,他們會以你的拍品金額過大為理由,收取相應費用。過不多久就會“流拍”。
如果你向他們討要說法,他們會說可以再次“上架”,不過要再次收取手續費。這時候,就是上第二次當了!
李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