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哀家累了,你們都退下吧。”
這樣熟悉的一句話,似乎經常能在熱播的各類電視劇中聽到。而且熟悉到,我們甚至都不需要看電視劇,就能猜到播放的是什么情節。
因為只要一有人提起“哀家”,我們就知道肯定是太后在講話無疑了。
包括這些年來熱播的各類影視劇,基本都已經習慣把太后和“哀家”這個稱呼劃等號,觀眾通常也不會有疑問。但實際上,“哀家”這個自稱真的那么簡單嗎?
哀家,之所以“哀”,一是哀先帝去世,在某種程度上有種悼念的意味在,二是哀太后喪夫之哀、孤寡之身,于是才有這樣的自稱。
但實際上,“哀家”這個稱呼,只是今人杜撰出來的一個詞。比較權威的一個解釋是——“哀家,是舊小說、戲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后的自稱。”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哀家”這個詞,不管在歷史哪個朝代其實都不存在,只存在于戲曲文學作品中。而現在很多影視劇大多都是受到民間文學和各類戲曲的影響,也都以此為標準,認為太后就是自稱“哀家”。
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影視劇本身也屬于文藝作品的范疇,把它當成一種藝術來觀賞,而不應該當成歷史來看待就好,所以千萬別被影視劇給帶偏了。
在戲曲中,自稱“哀家”的除了太后之外,其實太妃也是可以的。她們都屬于先帝的妻妾,而先帝的逝世則對應了“哀”。
至于皇后,那是絕對不可能自稱“哀家”的,不然不就成了詛咒皇帝嘛,除非皇帝已經去世,皇后也沒法繼續做皇后了,升級為太后才可以。
話又說回來,在真實歷史上,如果太后太妃們不自稱“哀家”,在向外人溝通時,她們又是怎么自稱自己呢?
首先先說特殊情況。在歷史上,有一部分杰出的女性統治者,她們大多都來自于太后,有個詞叫“垂簾聽政”,就是專為她們發明的。
比如西漢的孝元皇后、北魏馮太后以及唐朝武則天,她們掌握朝政大權,雖然不是皇帝,卻是實際的朝廷統治者,因此她們一般都自稱為“朕”或“寡人”。
比如秦始皇的祖母秦宣皇太后,也就是《羋月傳》中的羋八子,她到了后期獨攬政權,所用到的自稱就是“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還沒有國君用“朕”作為自稱,“朕”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字兒,并不是皇帝的專屬,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用。但是秦始皇選中了這個字之后,之后的皇帝一般都以“朕”作為自稱了。
到了唐朝,武則天就是以“朕”作為自稱。相對來說,武則天比較特殊,她原本是李治的皇后,但后來廢掉太子自己做皇帝,所以稱“朕”也情有可原。
然而,《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也曾記載:“太后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說明這時候,太后也有自稱為“朕”的習慣。
那么,除了“朕”之外,沒有垂簾聽政的太后怎么稱呼自己呢?根據史料記載,一般稱“予”、“我”或“老身”等居多。例如——
太后誥曰:“侍中功烈崇高,德聲昭著……億兆同歡。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難,唯以衰朽,托于始終。”
——《新五代史》卷十八·漢家人傳第六·高祖皇后李氏
在這里,太后就是習慣以“老身”自稱。一般“老身”用于普通老婦人對自己的稱謂,而太后這樣稱呼自己,類似于將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沒有擺太后的架子。
還有《宋書》中也記錄這樣的一個情節——
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后,乞食矣。”——《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后妃
宋朝這時,太后也會有“我”來自稱。雖然“我”聽起來比較現代化,但在古代也是有使用的。
這樣來看,古代太后對自己的稱呼并不統一,根據朝代或情境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自稱。但這個自稱不管是啥,都不會是“哀家”二字。
陳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