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河北趙州橋,潮州廣濟橋,北京盧溝橋,泉州洛陽橋。真可謂,河北趙州橋為首,天下第一橋也!
趙州橋,其實叫安濟橋,俗稱大石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四五里處,橫跨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為趙州,所以一般都稱趙州橋。
理由,還是有根據的。據唐中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載:“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隋朝李春,今河北臨城人,自幼聰穎,善算數,工石藝,出身于工匠之家。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年)設計建造趙州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歷史最久、跨度最大的石拱橋。
我國橋梁學專家茅以升也說:趙州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古代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老的石橋”。全橋為單孔,圓弧,南北向。橋長64.4米,凈跨37.02米。拱圈寬度,拱頂為9米,拱腳處為9.6米。主拱兩端靠橋堍的兩個小拱凈跨3.81米,接近橋中央的兩個小拱凈跨2.85米。
此設計,既減少水流阻力,又減輕大拱券和地腳的載重,構思精巧,在世界橋梁史上是一項極其偉大的成就。
1、跨度大,弧形平
我國的石拱橋一般為半圓形拱,拱圈高聳,橋面坡度較大,有利于橋下行船,不利于橋上行車。隋匠李春卻大膽地選用了圓弧拱,拱矢大大地小于半徑,像一張弓,這樣的拱叫坦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橋上車輛通行。
2、敞肩拱
一般石橋的拱肩,都是實心,叫滿肩拱。而趙州橋與其不同,它在主拱肋與橋面之間設計了并列的4個小孔,挖去了部分填肩材料,一是可以輔助泄洪,洪水暴漲時,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二是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的自重。三是大拱上面加小拱,使橋身更加美觀,簡潔輕盈,富有透視感。從而開創了敞肩拱橋型,是世界橋梁史上的一項偉大的創舉。
3、縱向并列砌筑法
也就是說,趙州橋的主拱圈是由28道拱圈并列組成,每道拱肋厚度為1.03米,均用塊石壘成,都能獨立站穩,支撐著上面的重量。這種縱向并列砌筑法,一是施工方便,二是每道拱圈自成一體,一旦有一道損壞,有利于維修。據歷史記載,趙州橋也維修過多次,因為采用的是縱向并列砌筑法,有的地方壞了,它不危及全橋,修補維新,致使趙州橋延壽至今。
現在看去,趙州橋不僅建筑科學技術水平很高,而且造型也美觀。弧形平拱、敞肩拱,使整個大橋看去,巨身空靈,線條明快,雄偉而秀逸,穩重而輕盈,神來之筆,巧奪天工。橋兩側望柱、欄板,豐富多彩,變幻多端,雕刻精美,造型逼真,刀法蒼勁有力,風格豪放新穎。遠遠望去,如同一輪初出云層的新月,又像雨后天空上的長虹。“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真得好好感謝隋朝李春,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金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