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寓意深遠,許多白酒名的來歷,你都知道嗎?
1、茅臺酒
茅臺酒因產自貴州省遵義市茅臺鎮而得名,但這個鎮子最初并不叫茅臺鎮,而是叫茅草村。
中國歷史上的唐代,國境的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其后宋、元、明三朝間,位于今大方縣以東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義)一帶,制作白酒運用的就是這種普通釀酒技術。
大約發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前后的茅臺酒生產工藝,到清乾隆初年,歷經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備,并產生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白酒酒體,聲名遠揚。
從清朝末年起,因茅臺酒聲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為茅臺鎮。
2、五糧液
五糧液為大曲濃香型白酒,產于四川宜賓市,用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種糧食發酵釀制而成,在中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
宋代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后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五糧液酒的前身是“荔枝綠”,御用“雜糧酒”,它是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所命名,而此前,它被老百姓中叫做“雜糧酒”,在文人雅士中被稱為“姚子雪曲”。
3、汾酒
汾酒源自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故取其“汾”字命名。《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詩中說: “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記載, “唐時汾州產干釀酒”,《酒名記》有“宋 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 “汾清”即是當時汾酒的名稱,后來才逐漸發展成汾酒之名。
汾酒是我國老牌名酒之一,有的汾酒酒標上也標有“老白汾酒”的字樣,相傳“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能說的就是汾酒。汾酒旗下有三個牌子:汾酒、杏花村和竹葉青,前兩者都和地名相關,竹葉青之名則來自一個典故。
4、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起源于隋唐,隆盛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時,詩人鄒輯在《詠白洋河》中寫道: “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這真實地反映了明代洋河酒在白洋河流域一帶的影響。
清雍正年間,洋河大曲行銷江淮一帶,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南第一家”的美譽,并成為清王朝的皇室貢品。民間長期流傳著“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的楹聯,說的就是洋河酒。在清朝的同治十二年編纂的《徐州府志》上面略有記載“洋河大曲酒味美”。并且在《中國實業志·江蘇省》上也有寫到,此酒是江北之白酒,向以產于泗陽之洋河鎮,國人所謂‘洋河大曲’者,即此種白酒也。考洋河大曲行銷于大江南北者,已垂二百余年之歷史,厥后漸次推展,凡在泗陽城內所產之白酒,亦以洋河大曲名之,今則‘洋河’二字,已成為白酒之代名詞矣。”
5、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具有1800多年的酒文化歷史,據考證,古井貢酒始于建安元年(196年),當時的曹操將家鄉亳州特產“九醞春酒”及釀造方法獻給漢獻帝,自此,該酒便成為歷代皇室貢品。
古井貢酒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時,在亳州的減店集,人們發現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洌甜美,人們用此井水釀酒、泡茶,回味無窮。相傳,有個將軍因作戰失利,臨死前將所用的兵器投入井里。誰知此后井水比先前更清淳透明,爽口潤喉,所釀之酒,十里飄香,古井名聲大噪,人們稱之為“天下名井”。
據史書記載,古井貢酒的前身是“九醞春酒”,為曹操令手下人釀造。后曹操將“九醞春酒”及釀酒方法“九醞酒法”獻給漢獻帝劉協,獻帝大加贊賞,作為宮廷用酒。從此,亳州一帶釀酒作坊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到了宋代,減店集已成了有名的產酒地,當地百姓至今還有“渦水鱖魚蘇水鯉,胡芹減酒宴貴賓”的說法。
6、瀘州老窖
瀘州老窖源遠流長,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以眾多獨特優勢在中國酒業獨樹一幟。擁有我國建造最早(始建于公元1573年)、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1573國寶窖池群,199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為行業首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作為川酒和我國濃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于2006年5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行業首家擁有“雙國寶”的企業。
傳說公元225年諸葛亮屯軍瀘州古城,在城幽勢奇的忠山上匿軍演陣,以備南征。當時瀘州一帶瘟疫流行,諸葛亮派人采集草藥百味,制成曲藥,用營溝頭龍泉之水釀制成酒,令三軍將士日飲一勺,兼施百姓,即避瘟疫。曲藥制酒的方法也流傳下來,成為瀘州酒史上的榮光。
7、郎酒
古藺郎酒的正宗產地是四川省古藺縣二郎灘鎮,此鎮地處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峻嶺。就在這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們稱它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釀酒,故名“郎酒”。
古藺郎酒有一百多年的釀造史。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朝末年,當地百姓發現郎泉水適宜釀酒,開始以小曲釀制出小曲酒和香花酒,供應當地居民飲用。1932年,由小曲改用大曲釀酒,取名“四沙郎酒”,酒質尤佳。郎酒的特點為: “山泉釀酒,深洞貯藏;泉甘酒洌,洞出奇香。”
8、西鳳酒
西鳳酒,產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燦爛。西鳳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就已列為珍品。鳳翔是民間傳說中產鳳凰的地方,有鳳鳴岐山、吹簫引鳳等故事。唐朝以后,又是西府臺的所在地,人稱西府鳳翔。酒遂因此而得名。
西鳳酒以當地特產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曲。工藝采用續渣發酵法,發酵窖分為明窖與暗窖兩種。工藝流程分為立窖、破窖、頂窖、圓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餾得酒后,再經3年以上的貯存,然后進行精心勾兌方出廠。
鳳香型白酒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淀,蜜香秀雅,具有以乙酸乙酯為主體,一定量己酸乙酯為輔的復合香氣,醇厚豐滿、甘潤挺爽,尾凈悠長。是以糧谷為原料,經固態發酵、蒸餾、貯存、勾兌而成的,鳳香型白酒是以乙酸乙酯為主,己酸乙酯為輔的復合香氣的蒸餾酒。
9、貴州董酒
董酒原產于貴州遵義,十六世紀后期,明朝萬歷帝與黔北土司打了一場跨世紀戰爭——平播戰爭,通過這場戰役,明朝結束了貴州的土司統治。
為什么學富五車的教授們會把它命名為董酒?其實是因為“艸”和“重”組成了“董”字。我們只要看到董酒,就知道這是一種百草之酒,因為“艸”和“草”同義,而“重”具有數量多的含義。故“董”字寓意“百草”。
同時此酒產于低緯高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被茂密、泉水甘醇的極其適合釀造美酒之地,加上獨特的釀造工藝、制曲配方和香味組成成分,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使其成為最正的酒。
而“董”字在《楚辭·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中,其義正也、威也,有正宗、正統、正派、正根、威嚴、威重之意。 “董”字本身的文化內涵與董酒的文化內涵具有傳奇般的巧合。浙大教授們在品嘗董酒,了解董酒之后,教授們提議將此酒命名為“董酒”,希望董酒繼續秉承“藥食同源”“酒藥同源”的人類釀酒真諦、傳承發揚“百草之酒”。從此,董酒命名開來,蜚聲大江南北。
1935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兩次經過遵義時,紅軍將士曾品嘗過董酒,領略過董酒的神韻,為紅軍解乏療傷,把董酒帶上了漫漫的長征路,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董酒故事。
10、劍南春
劍南春產于四川綿竹。綿竹位于劍山之南,劍南春酒的前身綿竹大曲,創始于清朝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綿竹大曲改為“劍南春”,這要得力于詩人龐石帚。
20世紀50年代,龐石帚在四川大學任教。龐先生邀請幾位忘年交朋友到家里一聚。其中有位朋友在喝錦州大曲時建議將其改為劍南春,美酒配美名,龐先生聽后特別贊賞。
三天后,龐先生將寫好的“劍南春”三個大字交給了綿竹酒廠。
龐石帚說: “‘劍南’二字,點出美酒產自劍門雄關之南的綿竹,令人聯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個‘春’字,乃是古為今用,蘇東坡曾經說過‘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入領略美酒的魅力,給人以春天的啟示。”
詩人娓娓動聽的解釋,令眾人贊不絕口。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便產生了。它是寄生在中國酒文化歷史和地名的基礎上的,是文人運用的才智而創造出來的結果。
歷朝歷代,多少文人墨客謳歌酒文化,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更留下了人際交往的酒仙美談。因為酒,出了英雄,也出了狗熊;因為酒,成了事,也壞了事!無論是昨天、今天、明天,酒都已經不知不覺并且是無論人們愿意不愿意,它都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