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一提及寒食節,許多人可能先會發出疑問,這是什么節日?為什么從來沒有聽過?而知道寒食節的也僅僅是知道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和寒食節。
也就是說盡管寒食節和清明節僅有一天之隔,兩個節日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復雜密切,但人們對其了解程度卻完全不同,更不會在清明節之前過寒食節,但要知道寒食節在古代的地位可是與清明節不相上下的。
寒食節的起源問題在古代即已經爭論不休,一般來說有兩種觀點最為主流,其一即是著名的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曾在各國之間流亡。
介子推為其身邊忠心耿耿的大臣,重耳即位后介子推帶著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為請他出山相助所以下令放火燒山以逼他出來,沒想到介子推卻與其母親一起被火燒死了。自此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故設寒食節。
介子推劇照
第二種說法則來源于上古時期的“改火”習俗,傳說在遙遠的部落文明時代,人們在每一年的春天都會將過去的舊火種熄滅,通過鉆木取火的方式獲取新火種,而在新舊火種交替之時就會出現短暫的無火階段,人們只能吃未經火烤的生食,寒食節由此而來。
原始社會的鉆木取火
在現有的文字記載中,兩漢之際的桓譚是最早提及寒食節的人,他在書中曾提及在今山西太原地區盛行一種習俗,人們在規定的日子只能吃生食,即使是身懷疾病的人也不敢違背,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是因為要紀念介子推。
東漢時期的蔡邕等文史大家也同意桓譚的說法,認為盛行于太原郡的習俗是因介子推而設置。但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則對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置的說法產生疑問。
尤其是唐玄宗時期寒食節被設立為國家法定節日,在朝廷的詔令中則直接推翻兩漢時期的說法,將寒食節的來源定性于上古時期的“改火”習俗,介子推則不再被人提及。
上文已經提到自唐代起,在官府的界定之下,寒食節與紀念介子推事件劃清了界限,其起源也變為上古的改火風俗。那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呢?
這就要和寒食節在隋唐時期的發展狀況聯系在一起了。在紀念介子推一說盛行的兩漢,寒食節僅僅是盛行于太原地區的地方習俗文化。
但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經開始向外擴展,北朝著名農學家賈思勰便在書中記載過寒食節:“寒食,蓋清明節前一日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
“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由此可見北朝時寒食節已經由太原一地擴展到中原地區。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個民族大融合與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時期,隨著少數民族南下與漢人南遷,南北方文化之間發生了一次巨大交融,寒食節也由此傳播至全國各地。
隨著寒食節傳播范圍的逐漸擴大,其節日內涵被大大的擴充了。原先的寒食節其實是一種較為壓抑的節日,因為節日是帶有紀念亡人的性質且人們只能吃又干又硬的冷食。
但在隋唐時期,人們將寒食節的內容大為擴充,就食物來說,冷硬的寒食被人們改造成各種各樣的既考究又美味的食物,例如干粥、醴、酪、挑菜、青團等,吃寒食不但不再是一種折磨,發而成為飲食的新風尚。
寒食節的美食之一:青團
不僅僅在吃的方面有了改進,人們還將各種娛樂休閑項目添加到寒食節里,在北方人們會自己制作美味的寒食,還會去廟觀中進行祭祀活動,在南方則更加多樣,人們會進行斗雞、踢毽子、打秋千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官府在寒食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既然選擇將改火作為節日起源,所以官府會在寒食節進行隆重的改火儀式,包括禁舊火,取新火和點燃新火三部分,整個過程十分隆重,寒食節也成為唐代的八大節日之一,與上元節等并列。
總而言之,隨著寒食節傳播范圍的愈發廣泛,加之朝廷都對此十分重視,至隋唐時期,寒食節已經逐漸祛除了原先的地域性與紀念亡人的悲觀色彩,逐漸演化成一種全民娛樂休閑的節日。
這時的寒食節與上古時期的改火習俗相掛鉤,而改火也是上古的人們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的一種儀式。唐朝廷選擇改火作為寒食節的起源,也表達了其順應天意和民意的美好愿望。
唐代以后,寒食節歷經千余年發展并傳承至今,其中清朝時期由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進行了歷法上的變革。
寒食節的時間也從清明節的前兩天改為清明節的前一天。而且由于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期特別接近,習俗上就逐漸有了混同的趨勢。
像寒食節的祭祖等習俗,實際上從晚唐開始就已經開始向清明節轉移,這個轉移的過程最終在宋代完成。此后,寒食節逐漸就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今的清明節依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節日,但寒食節卻不再被著重提及,固然是因吃寒食的習慣在今日已不再被人們接受,更為重要的一點卻是兩個節日之間日期太近且相似點太多。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將寒食節遺忘,無論寒食節起源于紀念介子推還是上古時期的改火儀式,其所代表的或是人們對忠義之人的紀念,或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這些都是中國人所擁有的獨特的優秀文化,與清明節所表達的對先人追思的感情一樣珍貴。即使今日我們不再選擇以吃冷食作為對寒食節的紀念,但可以仿照唐人,以積極愉悅的活動來度過寒食節與美好的四月。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