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書香門第",舊時指出自讀書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其中"香"來自哪里呢?這里的"香"理解成指的是書的香,好像也沒錯。
但書為何會"香"呢?難道白紙寫上黑字就香了?事實上多數的墨跡是臭的,因此"書香"的"香"想必不是來自墨香,那么這"香"到底是什么香氣呢?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辨證一》給出了答案:
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蕓香草留香能力強、香味長年不散,可維持三十多年。蕓香草具有防蟲、驅蟲的功能且無任何副作用,因此被國內許多專家稱為當代驅蟲之王。
古人為了防止書籍被蠹蟲損壞,一般會在書籍里面夾上幾片香草。這種香草叫蕓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特異的清香氣,即使枯萎香氣也不會變淡,它可以驅除蠹蟲,古詩中就有"蕓葉熏香走蠹魚"的描寫。
所以"書香"的"香"指的是"蕓草香"。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著名的寧波天一閣,館藏圖書號稱"無蛀書",據說就是因每本書都夾有蕓草的緣故。
那么什么樣的家庭才稱得上是書香門第呢?這就要求必須是受三代以上的文字熏陶,才能夠配得上這個名稱,就如同字面意思而言,蕓香草要放置很久,經過長時間的儲藏,才會另打開書的人聞到一股撲鼻的香味。
而書香門第也就是要求那些知識分子要從骨子里面散發出來的矜持和驕傲,所以說一般的人并不能稱作是書香門第。
古人常在書中放這種草驅蟲,所以除了"蕓人"指農民,"蕓蕓"指眾多以外,與"蕓"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
例如用"蕓編"指書籍,"蕓帙"指書卷,用"蕓閣""蕓館"指代書齋,甚至國家藏書閣也命名為"蕓署",負責校勘書籍、訂正訛誤的校書郎雅稱為"蕓香吏",大詩人白居易就曾做過這個官。
唐代徐堅的《初學記》中說:"蕓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亦稱蕓臺。"這些都是從蕓香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的普通人早已不太容易見到蕓香草了,即使為書籍防蛀,人們也多是使用樟腦丸、檀香片之類的物品。
書香情懷對于善于想象與懷舊的文人來說,也只能是書卷里所蘊藏、積淀的一種說不盡的歷史記憶與個人緬懷罷了。
古時書籍上油墨經過多年的放置,自然會跟空氣中的一些物質發生氧化,所以會產生一種特有的味道。但是現在我們一般買的書都已經聞不到這種味道了。
因為現在的書多半都是印刷出來的,而不是像古代書籍,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大多數聞到的都是那種略帶刺鼻的油漆味。
其實即使是現在,也再也找不出古代書香的那種感覺了,因為現在的油墨和以前的油墨制作成分已然不同。
何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