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幾”字大彎曲,故名。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隨著近年來靖邊縣的“黃帝原冢”“皇華城”“白翟城”遺址和“青陽氏”“高陽氏”的封地、杭錦旗的“朔方”故地。
神木的“石峁城邑”遺址、清澗的“鬼方”遺址、府谷的“寨山、連城峁”遺址、吳堡的“石城”遺址、佳縣的“石摞摞城”遺址、定邊的“姬塬”遺址的逐漸發現,再加上先秦兩漢時的“上郡·陽周”和“朔方郡”、五胡十六國的“統萬城”、隋唐宋三代的“夏州”等史料牽引,指向這里似乎曾經存在著華夏族群早期文明的偉大輝煌。
河套尋古與猜想
歷代的中國政權和民眾是怎么稱呼河套地區黃河“幾”字形這個區域的?
黃河環繞,形成了河套平原,又因和叔在此制歷之故,也稱“朔方”之地。帝嚳、唐堯、虞舜時代稱這里為“河南故地”。夏、商兩朝,這里是大禹敬稱的“雍州”核心之地。周朝復稱之為“朔方”,并由南宮遷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臨黃河之畔建立據點。
戰國時代,秦、魏等諸侯國稱之為“古河南地”,并在河套地區南端設立“上郡·陽周”,秦昭襄王建“列城”防備夏族旁支匈奴南下晉陜之地,始得“塞內塞外”之名。
秦朝初立,秦始皇便派蒙恬及扶蘇率30萬大軍駐守上郡·陽周,威懾河套諸族。秦滅后,降將董翳獲封此地,與商洛、關中合稱“三秦”之地。
西漢衛青在白翟族舊址之上(今靖邊縣白城則村)建“朔方郡·奢延縣”統領河套地區,并轄治外套地區(今包頭市大片區域),其中飛將李廣駐守的“龍城”(今靖邊縣小河鎮)便是當時河套七郡的軍事核心。
五胡十六國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赫連夏,在西漢朔方郡治所在奢延縣舊址旁擴建西城,名為“統萬都城”,統領河套及關中地區。
拓跋魏及隋、唐、宋時,在統萬都城舊址設立“夏州”,轄治河套地區達500余年之久,后被北宋廢置。
元朝統一中國后,塞外諸族分據河套地區北端,行政建置一邊向東北方向遷移,在今府谷縣設“府、豐、芭”三州,一邊向東南方向遷移。
在今延安、佳縣、綏德、米脂等地分設州府,阻攔河套地區塞外諸族南下。從此,塞外(秦列城之北)河套地區城邑盡毀,歷史記憶幾近中斷。
明朝之時,依照古制,設“靖邊道”轄治河套地區。后因戰略需要,再設“榆林道”,行政建置東移至今榆陽區境內。
由于是時蒙古諸族壯大,在河套北端不時南下侵擾,巡撫延綏的右副都御史余子俊經朝廷許可,在1472年修筑了1770多里的明長城,將河套地區南端的各個出口封死。
于是,明長城之外變為蒙古諸族的“牧場”,明長城之內分為延安、榆林兩大行政軍事區域,一直保持至今。
因此,史學愛好者們猜想,在帝嚳、唐堯、虞舜之前,河套地區應以“皇華城”為中心,是早期中國華夏族群文明發展的核心之地;
在夏、商、周之前,由于軒轅黃帝埋葬在“七星之冢”(疑為今靖邊縣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王墳灣村),河套地區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圣地”。
秦漢之際,河套地區以“上郡·陽周”“朔方郡”為中心,是這兩朝驅趕塞外異族的軍事重地;五胡十六國時,河套地區以“統萬都城”為中心,是塞外諸族的“理想樂土”;
拓跋魏及隋、唐、宋之時,河套地區以“夏州”為中心,是華夏政權控制河套及漠北和河西走廊的威壓之地;
直至明代,內閣首輔楊一清和士人領袖顧阻禹依舊認為:“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河套地區到底有多大?古人又是怎么樣去劃分這個區域的?
河套地區的南端是陜西省的靖邊縣,北端是內蒙古的杭錦旗,西端是寧夏的銀川市,東端是陜西省的府谷縣,面積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
河套地區南端背靠白于山脈,是黃土高原與河套平原接壤的地方,四千多年前,這里無疑是最適合當時人類的居住地之一。
位于河套地區東端的府谷縣、神木市區域及晉陜交界的佳縣、吳堡、清澗和延安市的部分區域大多是石頭山,并不適合當時人類的生存條件,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的古城遺址呢?
以石峁古城為例,正是早期中國華夏族群掌握冶煉技術并使用青銅器已有400年左右的時代。當時神木一帶有眾多鐵礦存在,所以才有能力建造那樣多的石城并且生存。
府谷的這個區域雖然大多是石頭山巒,但也有不少的丘陵地形。近年來民間發現了眾多犀牛、長頸鹿、熊、鬛狗等動物骨骸,說明這個區域在上古時代水草豐盛。
至于延安、府谷、佳縣、吳堡、清澗、杭錦旗、鄂托克前旗等地的上古城邑遺址,應該是已掌握了冶煉青銅技術的華夏族群令諸族居住守護,在冬季防備流民履冰進入到河套地區。
照您這樣的說法,在4800年前至4200年前左右,河套地區可能是當時華夏族群文明核心地之一?
從史料及現在發現的文物遺址來看,這個猜想應該是成立的。
但是,為什么現在河套地區的各地史志上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和記載?
由于青銅、鐵器的出現和技術的發展,河套地區不但成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隔之地,更是成為了這兩種文明的沖突所在。戰爭以及歷朝歷代的行政建置更換頻繁,所以造成現在很多史學上的困惑。
有什么發現佐證這些猜想呢?
當然有。比如在4000年之前的早期中國古代文明遺址,現在已確定的就有靖邊的“褡褳溝、奧子墕、龍州(雍州)、畔溝石城、臥牛城、白城則”等和定邊的“姬嫄、白狼岔、康岔”及烏審旗的“河套人”遺址;
神木的“石峁古城、窟野河、禿尾河”等和府谷的“寨山、連城峁、新莊子、朱家灣、橋溝北蓋峁”遺址及清澗的“鬼方城”與延安市的眾多古遺址……河套地區內所有的文明遺址似乎都圍繞著今靖邊縣境內的龍州皇華城所居,呈眾星拱月之狀。
比如在2000年之前的古城遺址,現已知道的就有靖邊的“上郡·陽周、漢武帝龍州行宮、朔方郡、京室、原都、奢延縣”等,府谷的“西河郡、富昌縣”等,神木的“圁陽、鴻門縣”等,橫山的“膚施縣”(轄今榆陽、米脂境內)等。
杭錦旗的“廣牧、活野、大城、渠搜、呼遒、修都、沃野縣”等,鄂托克旗的“臨戎縣”等,鄂托克前旗的“宥州城”等,烏審旗的“龜茲、高望、白土節、堅寧、禎林縣”等等。
隨著秦漢兩朝華夏政權的興旺,河套地區的轄治向南擴大,包括了今榆林市的南六縣及今延安市黃河之北的大片區域,連接至晉、陜中原邊緣,如佳縣的“圁陰縣”、吳堡的“增山縣”、清澗的“方陰縣”、綏德的“雕陰縣”、米脂的“獨樂縣”、延安的“高奴縣”等……
在這個時代,河套地區內所有的行政建置依舊以“上郡·陽周”和“朔方郡”為中心,無疑是當時河套地區內的政治軍事核心之地。
是什么原因導致河套地區衰落的?
應該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在東漢滅亡后(220年)至南宋末期(1279年)這1059年之間,華夏兩族已從“血脈認同”演變為“文明認同”。
河套地區內的華夏族群及其衍生出來的“五胡”以“夏州”為目標,整整廝殺了上千年之久,導致了原本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環境惡化、林木盡毀。
顯然不適合農耕文明族群大規模居住,因此元朝廢棄河套地區的大部分區域。另一個原因是在1368年后,明朝的戍邊屯田政策加速了河套地區的沙化。
再加上余子俊連接秦列城和魏、趙、隋長城形成“明長城”,將河套地區南端所有出口堵死,華夏政權幾乎放棄了對明長城外河套地區的直接管控,致使蒙古諸王占據了明長城之北的區域。
揭示河套地區的歷史真相意味著什么?
如果能在更確切的史跡中得到印證,會對早期中國歷史前進軌跡有所完善,會對華夏族群文明發展的根源探尋有更多補充。
李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