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為一體,就是因為中國文明內核為紐帶,才形成一個共同體,彼此成為一個互不分離的緊密體。少數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五胡亂華最終成為其中一份子,遼金盛極一時,最后也成為中華文明的一份子。
即使是元朝,最后蒙古族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歸入中華大家庭。可見民族融合是當時中國文明的功效,也是一種必然。那么眾多民族中,契丹又是怎么歸入中華文明,而其所掌控的地區又位于現今的哪里?
契丹本是東胡鮮卑族的分支,一直在關外地域生存,以游牧而存活。直到唐末至五代十國之后,契丹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
其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族群,成為契丹的皇帝,建立契丹人的政權。契丹開始自己的崛起之路,而五代十國的紛爭,使得契丹獲得不少的利益。
契丹后來相繼征服蒙古草原以及關外之地,逐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以遼作為自己的帝國名稱。
遼國成為契丹最鼎盛的階段,200年的歷史,使得契丹曾與北宋并立,并始終壓制北宋。可見契丹人的強大,而遼國之所以能夠占據主動,與其占據的地方有關。
那就是幽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河北之地,使得北方沒有長城天險。騎兵可以隨意過河至開封,這也是宋朝屢次吃虧的原因。遼國的強大與幽云十六州有很大關系,從中獲得先進的農耕文明技術,使得自己能夠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
促進契丹族群的壯大與輝煌,其控制領域也因為自身的強大而得以延續。統治著東北之地至庫頁島,外蒙古等地,一直延伸到西域。可以說其能夠與西夏和北宋并立,不僅是自身實力問題 ,也與控制區域龐大有關。
有足夠的縱深周旋,面積并不次于北宋領土。即使面積龐大,但是畢竟只是族群部落分權統治,也就沒有北宋統治的牢靠。僅僅依靠部落聯盟進行對廣大地區的間接控制,而不能實行實質性的政權統治。
遼國實行的是兩級制,也就是南北分治。北部廣大區域,由于族群較少,而異族較多,只能維持武力與朝貢臣服制,屬于散養狀態。而自己的核心區也就是遼東與幽云十六州則是自己的根本盤,依靠自己的族群優勢與農耕文明的便利,形成農牧混合體制。
這也是契丹人為何屢次與宋朝爆發沖突,而不放棄此地的緣由。不僅僅是軍事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其強大的根本。為此不惜數次與北宋進行戰爭,直到澶淵之盟確立,此后宋遼再無爭端,也是因為此地的重要性。
但任何王朝都有盛極而衰的過程,遼國也是一樣。契丹因為高壓的民族政策,導致自己的強盛也只是盛極一時。
后因為統治者的安逸以及腐敗,最終不可避免進入衰退期。此時作為治下部落的女真人開始崛起,因不滿暴政與壓迫,終于在阿骨打的帶領下,扛起反遼大旗。
短時間內就把諾大的遼國打得分崩離析,最終國祚不保。金國控制遼國的地盤,成為新的主宰。此時遼國還有一部分族人,不甘心成為金國的奴隸,在耶律大石的帶領下,開始西進之路。最終在中亞地區建立西遼,也就是后遼時代。
只不過也只是茍安一時,躲過金國的追擊,卻被后來的蒙古帝國西征所覆滅。這個由契丹人所建立的王朝,最終還是難以擺脫覆滅的邊緣。
契丹人用自己的努力,建立一個不次于北宋的帝國。但其崛起于幽云十六州,吸收漢族的農耕文明而成立自己的政權模式。卻也因為宋朝的歲幣與幽云十六州的產出,做到自給自足。失去原有游牧民族的習性,最終在腐化墮落中,被后起之秀金國覆滅。
其族群大部分淪為金人之下的子民,成為新王朝的一份子,二等民待遇。而其流落中亞的分支,也成為當地的融合民族。主體還是在中國北方留存,與其他各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結語:契丹建立的文明,輝煌期就是建立遼國,并占據幽云十六州地區。才開始達到自己的頂峰期,形成一套農牧混合體的制度。只不過因為二者融合的弊端,又使得問題在后期統治者放縱不作為的情況下,最終被金人所推翻。
而契丹人強盛時期,所控制的區域就是當今的河北、東北、外蒙古、內蒙古、以及庫頁島地區。這可以說是涵蓋中國河北地與關外地區,以及俄羅斯與外蒙古地區。因為地域大,才能夠與北宋不相上下。
馬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