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千呼萬喚屎不出,簡直是人生的一大噩夢!便秘有多痛苦,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偶爾便秘還好,對于長期便秘患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十個便秘九個瘋,還有一個想騰空。為了能拉出來,便秘的人也是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緩解方法,無所不用其極:瘋狂吃香蕉、喝
千呼萬喚屎不出,簡直是人生的一大噩夢!便秘有多痛苦,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偶爾便秘還好,對于長期便秘患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十個便秘九個瘋,還有一個想騰空。
為了能拉出來,便秘的人也是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緩解方法,無所不用其極:
瘋狂吃香蕉、喝酸奶;吃瀉藥,用開塞露;甚至嘗試灌腸......
這些方法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卻沒用。但長期來看,其實這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一、香蕉不治便秘,可能還會加重!
事實上,香蕉對于改善便秘的效果微乎其微,有的人甚至越吃反而越堵!這是為什么?
因為生香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能沉淀蛋白質,并與生物堿等形成不溶性物質,容易造成大便干硬,反而易引起便秘。
即使是熟香蕉,相比于蘋果、梨、火龍果等其他水果,它的膳食纖維含量也不高,并不能很好地緩解便秘,而香蕉其實更適合腹瀉病人食用。
吃香蕉不行,那就吃瀉藥?瀉藥雖然可以快速通便,但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結果適得其反。
患者長期服用瀉藥會使腸道中的水分流失過多,直接影響到腸道的正常消化,停止服用瀉藥后,大便則越來越難排出。此外,由于瀉藥中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刺激腸道,可能還會引發其他的腸胃疾病。
緩解便秘光靠“瀉藥”不行,最重要的還是得標本兼治,其實中醫在治療便秘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可幫助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復發。那么,中醫是如何認識以及解決便秘的?
二、中醫如何認識便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致的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難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而排出不暢的病證。
中醫認為,便秘的基本病變,雖屬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陽明胃熱過盛,則腸道失潤;脾氣不足,則氣虛而傳送無力;肝氣郁結,則火邪傷津;腎陰不足,則腸失蠕潤。
根據病因的不同,中醫將便秘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熱秘
由腸胃積熱、素體陽盛導致大腸傳導失潤,表現為大便干結,腹脹腹痛,煩躁易怒,口干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面部易起粉刺或有油膩感等。熱秘之人多嗜酒吸煙,或經常吃肉、喜好辛辣食物。
2.氣秘
由于肝郁氣滯、通降失調,使糟粕內停、不能下行所致。表現為大便干結,或大便不硬,雖有便意,但排出不暢,胸脅滿悶,噯氣頻作,舌暗紅、苔薄。多發于憂慮過度、情志不暢或久坐少動人群。
3.冷秘
由于體內寒氣過盛而陽氣不足,腸道傳送無力所致的便秘。表現為大便艱澀、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較多、舌質淡暗、苔白膩,多見于年老體衰以及久病人群。
4.虛秘
虛秘可以分為氣虛便秘、血虛便秘和氣血俱虛便秘,即身體機能老化、虛弱,津液傳導無力所致。常見原因有勞倦、飲食內傷,或產后、病后及年老體虛,氣血兩虧。
中醫治療便秘,遵從辨證論治,注重腑病治療的準則,通為主、降為順,注重下溫腎氣、中理脾氣、上宜肺氣,確保能夠補其不足,對臟腑功能起到調理作用,緩解便秘癥狀。
三、推薦4味中藥標本同治
長期便秘的人可以在家中備幾種可以治療便秘的中藥。推薦以下幾種:
大黃
《神農本草經》謂:大黃可“蕩滌胃腸,推陳致新,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即大黃能蕩滌胃腸實熱積滯,調理脾胃功能,增強吸收轉化;亦可活血祛瘀,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使氣血流暢,糟粕外排。
西洋參
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有益氣養陰之功效,具有補氣不上火的特點,可與大黃配合,補益正氣,又可以幫助大黃活血祛瘀。二者排補結合,排不致虛、補不留邪。
白術、肉蓯蓉
白術性味甘溫,補脾益氣,潤腸通便,肉蓯蓉性味咸溫,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延年益壽之功。此二味結合,一補后天之本——脾;一補先天之本——腎。
荷葉
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并與降胃氣之大黃相伍,以達升清降濁、調理氣機之功,使氣機升降正常,毒素得以外排。
總結起來,即是一組通補結合的藥方,以大黃泄熱通便、活血化瘀;西洋參益氣養陰;白術補脾益氣,補臟通腑結合;荷葉使清氣得升;可另配以青陽參、小紅參以健脾和胃、補血活血。
這個組方在增強腸胃運化功能的基礎上,通便排毒而不傷正氣,不僅使大便通暢,并且調養補益身體,排補兼顧,升降同調,氣血同補。而基于以上幾味中藥研制而成的排毒養顏膠囊,具有益氣活血,通便排毒的功效,如有癥狀者,可在醫生和藥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調理便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治療,同時也需要注意健康飲食,保持三餐規律,進行適量的運動,才能更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如果便秘長時間得不到改善,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資料:
1.屠俊文.便秘吃香蕉蜂蜜?可能適得其反[J].醫藥食療保健,2017:41-41.
2.莫曳.中醫對便秘的認識及治療[J].自我保健,2018
3.姜良鐸.排毒與養生[M].云南: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08.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