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撿廢品能發(fā)家?說起來大家肯定不相信,但在此前曾真的先后發(fā)生過兩起相關案例。后者是一位重慶老人拿著一根重達兩百斤的鐵棍前去販賣,攤主給到六十五元的高價令他十分開心,結果沒成想下一秒一眾警察和文物局的考古專家便來到了現(xiàn)場。專家一把捧過“鐵棍”隨
撿廢品能發(fā)家?說起來大家肯定不相信,但在此前曾真的先后發(fā)生過兩起相關案例。
后者是一位重慶老人拿著一根重達兩百斤的鐵棍前去販賣,攤主給到六十五元的高價令他十分開心,結果沒成想下一秒一眾警察和文物局的考古專家便來到了現(xiàn)場。
專家一把捧過“鐵棍”隨即憤慨地對著攤主表示:
“你說這就值60塊錢?這件文物說是值六千萬還差不多!”
專家的一席話驚呆了老人和攤主,不過畢竟不知者不怪,他們也就沒再為難二人,只是既慶幸又惋惜地說道:
“若是西北的那根鐵棍我們也能早些發(fā)現(xiàn)就好了,那可比這個要珍貴的多...”
專家所說的正是前者,是一位西北拾荒老人靠著撿到“鐵棍”隨即發(fā)家致富的事情,可他們?yōu)楹螘绱送锵兀?/p>
原來,雖然那根“鐵棍”比這根價值更高,但遺憾的是由于老人的“不識貨”,這件珍貴的文物已經“香消玉殞”了。
一、拾荒老人尋到寶物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國際形勢的緣故,國家被迫只得將大部分的經濟用在了發(fā)展工業(yè)以及國防科技上。這固然是功在未來千秋的偉大決策,可那時的中國還未徹底開放,經濟本就落后,所以各地方百姓的生活條件自然受到了一些影響。
東北、華北、東南地區(qū)還好些,但一些原本就十分落后且自然災害頻發(fā)地偏遠地區(qū)就有些遭不住了,尤其是西北地區(qū),在地理、地區(qū)等諸多原因下,這里更是成為了落后的代名詞。
雖然面對這一情況國家積極應對,派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前去建設西北,可發(fā)展總需要些時間不是?故而那時西北地區(qū)的百姓過得依舊是十分艱苦。
以內蒙古地區(qū)為例,彼時由于年輕人都跑去南方發(fā)展,各家各戶全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孩童。老人們本就沒有收入來源,也無法干一些重活累活,無奈為了維持生活、為了養(yǎng)活孩子他們就只好去“撿破爛”,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拾荒老人。
而今天視頻的主角王老漢也是如此。作為一名六旬老人,王老漢在內蒙古住了一輩子,從事了幾十年的艱苦勞動,退休后一下子清閑了他還有些不習慣,于是為了幫助兒女減輕壓力,也出于實在閑不住,他就在村里做起了收廢品的工作。
按照一般情況,王老漢四五點鐘開干直到晚上六點結束,一天大概能賺個幾毛錢左右,錢不多但勉強夠吃飯,他也一直都很滿足。本本分分的王老漢從未想過發(fā)財,更沒想過一夜暴富,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就在一次拾荒的過程中,一根“鐵棒”的出現(xiàn)卻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那是一個烈日當空的晌午,王老漢這天的運氣很差,撿了一上午的廢品都沒什么收獲,無奈之下他只得選擇回家休息,可正當他一邊暗道倒霉一邊踢著石子之際,右腳卻忽然踢到了一根硬物。
王老漢疼得夠嗆趕忙皺起眉頭向地面看去,映入眼簾的竟是一根埋在土里的“鐵棍”。鐵棍未生銹處映著日光顯得格外耀眼,仔細看去還能從中發(fā)現(xiàn)幾個神秘的字符。但對于一個六十歲的拾荒老人而言,他看不清也根本沒朝文物的方向去想,王老漢只是覺得:
“太好了,把它賣了今天就能吃頓肉了。”
王老漢興高采烈地將這根“鐵棍”挖了出來,將其拿在手里,感受著六七斤的重量,他是怎么看怎么喜歡。的確按照當時的鐵價計算,一根六七斤的鐵棍就是大概八毛錢的價格,八毛錢在七十年代是足夠一個老人大吃一頓肉食的。
拿著“鐵棍”回到家,王老漢稱過重量后一看正好七斤,此時的他已經想到一塊吃肉的畫面了,可就在這時一陣刺眼的金光卻意外晃進了他的瞳孔之中。
“嗯?難不成是個金子做的?”
王老漢趕忙用水清洗了一下棍體,仔細一看竟然真的遍布金色的光澤,這可讓他欣喜若狂,當天晚上抱著“金棍”一夜未眠不說,第二天天一亮他便將其帶去了金店。
二、售賣寶物成為萬元戶
當時才早上六點,金店老板剛剛打開卷簾門就看到王老漢拿著一根鐵棍站在門口,這詭異的景象頓時嚇了他一跳。
的確拿著根棍子出現(xiàn)在金店,不知道的還真以為王老漢要搶劫呢,所以金店老板趕忙做出了防御的架勢隨即大聲呵斥道:
“你是誰,你要干嘛?我告訴你這可是法治社會,搶劫是要判刑的!”
而此時的王老漢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架勢”有些不妥,他不好意思地解釋道:
“老板是我啊,村東頭的老王,我不是搶劫是找你來鑒寶的,你看就是這根棍子,我懷疑它是金子做的。”
聽聞王老漢的解釋,老板這才認出了他的身份,于是他趕忙道歉并且將其帶入了屋內。老板從事金店生意已有二十多年了,眼光向來很毒,僅僅是點了點重量,看了看成色他便肯定地表示:
“王老哥,你這棍子確實是金子做的不假,含量也算可以,只不過具體值多少錢就需要把它熔化提煉后再說了。”
這個老板當真是厚道,若是一般人看到無知老人身懷寶物,早就想著撿漏大賺一筆了,但他不僅沒有拐騙老人,反倒是告知老人處理方式,到最后更是免費將熔煉噴槍借給對方,這等善心確實可嘉。然而此時的老板哪里知道,正是自己的一時心善卻毀掉了一個價值上億的傾城之寶!
在金店老板的幫助下,很快“金棍”就被提純成了一塊四斤多重的金磚,按照當時的金價計算,已經足能達到上萬元。一萬塊錢不單是王老漢一輩子都賺不到的巨款,就連全中國那時都沒有幾個萬元戶,所以他沒有絲毫猶豫就將金磚以一萬兩千元的價格賣給了老板。
拿著到手的巨款王老漢開心極了,不過他卻并沒有選擇將錢存下,反而是盡情地揮霍了一番。王老漢先是蓋了一棟新房,隨后又買了幾套時髦的新衣服,開始了頓頓吃肉快活瀟灑的新生活。
一個拾荒老人瞬間成了“土大款”,這本就是一件令人既疑惑又羨慕的事情,所以沒過幾天幾個好事的村民便向王老漢詢問起了他發(fā)家致富的秘訣。起初聽到有人詢問,王老漢本不想理會,直到一次喝醉酒了他才將自己撿到“金棍”、售賣金磚,最終成為的萬元戶的事情說了出去。
聽聞王老漢竟然撿垃圾撿到塊金磚,當?shù)卮迕駛冾D時沸騰了,紛紛詢問“藏寶”地點不說,還拿著鐵鍬、鋤頭真的去附近挖了起來。當?shù)卮迕衽倬蛲恋兀环N地不工作的事情很快傳遍了十里八鄉(xiāng),最終也傳到了一位考古學家的耳中。
三、“金棍”的來歷
這位考古學家正是此前在內蒙古地區(qū),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匈奴人阿魯柴登墓葬的人員之一,他們當時在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包括青銅器、陶器、金器等等,而這其中最令專家們感到振奮的就要數(shù)那件價值連城的“鷹頂金冠飾”了。
這件金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匈奴的歷史文化,更能協(xié)助歷史學家們揭開匈奴人神秘的面紗。通過這件“鷹頂金冠飾”,一眾專家果真了解到了不少匈奴人的習俗,可畢竟寶物只有一件上面的線索十分有限,故而研究也只得被迫中斷。
這可愁壞了一眾考古、歷史、文物學家們,所以當這位專家得知墓葬周遭村莊挖出一根“金棍”時,自然就將其與幾千年前的古文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得知這一消息又獲得了“金棍”出土時的基本特征后,當?shù)氐囊恢Э脊判£牼o急出動,僅于第二天便趕到了王老漢的家中,詢問起了文物的相關情況。
王老漢哪里知道什么匈奴人、考古、歷史,他只知道東西是自己撿到的,獲得的錢就是自己的!因此面對考古隊員們的詢問起初王老漢還是比較抵觸的,還是直到大家承諾不會將金錢要回時,他這才將自己撿到金棍的地點、熔煉成金塊前的細節(jié)、以及金占比七分之四的情況告知了對方。
得知金魂已經被熔煉,專家們的臉上無不露出了“暴殄天物”的神色,不過現(xiàn)在卻并不是遺憾的時候,盡快挽救損失才是重中之重。
就這樣,在王老漢的指引下考古隊員們來到了金棍被發(fā)現(xiàn)的第一現(xiàn)場,在這里他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金屬碎屑、金塊。看著這些遠比不上“金棍”的發(fā)現(xiàn),一行人只好強忍著心痛,將其帶回了研究基地。
通過長達一周的化驗檢測后,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果然就是匈奴人殘存的歷史文物,并且還是漢朝漢元帝時期所產,而那件“金棍”經猜測評估后,專家們也是給到了其三億元人民幣的估價。七十年代的三億元說是現(xiàn)在的三十億都毫不為過,再加上它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放到現(xiàn)今賣出個百億都是極有可能的。
得知該情況后,專家們更加心痛了,因為漢元帝時期正值昭君出塞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王昭君以一人之力維護了漢朝和匈奴之間長達五十年的和平歲月,正是有了這段緩沖期,漢朝才得以休養(yǎng)生息,漢武帝這才最終有了抗衡匈奴、徹底平息草原問題的本錢,而強大的匈奴也正是在此之后退出了歷史舞臺。
匈奴的強盛時間很短,這也就使得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相當有限,尤其是匈奴方面出土的文物更是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其價值自然也就彌足珍貴。
還有在戰(zhàn)國乃至漢初時期,匈奴其實是沒有文字的,如果要記載、標記一些事情,他們只會在器物上篆刻圖案。就比如說王老漢撿到的這根“金棍”上,據(jù)他描述上面便有不少奇奇怪怪的字符,這些正是匈奴人為了記錄事情或是彰顯身份尊貴,從而用來代替文字的圖案。
并且四斤多的含金量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所以該金棍的主人肯定也是個地位顯赫之人,說不定還是個匈奴王、大祭司之類的頂尖人物。
可以說若是王老漢沒有將金棍熔煉的話,那么這件文物對于古匈奴歷史的研究必然是一個質的飛躍,通過它我們不單可以了解到“金棍”主人的身份特征,沒準還能找到有關王昭君的記載。
這樣的一件稀世珍寶竟然被熔煉成了金磚,還僅僅賣了一萬塊錢,也真的難怪專家們如此扼腕嘆息了。
四、文物保護
當然了,這件事也不能全怪王老漢以及金店老板,畢竟其一他們二人都沒什么文化,別說是匈奴文物了,就算是繁體字他們都不見得認識;其二彼時的中國的確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面對出土文物大家依舊本著“誰挖到就是誰的”這種陳舊的觀念。
在這般基礎上,王老漢的行為還是值得被原諒的,而且事后他也的確認識到了錯誤,不單對自身的行為懊悔不已,還拍胸脯保證今后若是再撿到什么“可疑的”東西一定第一時間上報國家。
王老漢的話令專家們哭笑不得,因此既然文物已經損壞不能挽回,他們也只是簡單進行了批評教育便放其離開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在那個年代時有發(fā)生過。
例如1957年,陜西華縣就有一位農民在勞作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保存十分完好的“陶鷹鼎”,村民見其“可愛”就拿回家中當做了喂雞的食盆。
這件距今約六千年的珍貴文物就這樣在雞圈中被啄咬了整整一年,直到1958年時才被專家偶然發(fā)現(xiàn)并帶回了國家博物館。
還有在上個世紀60年代,河北的一位農民務農時意外挖出了一件類似“水瓢”的東西,看著很實用于是他便將其用作了盛水的器物,并且這一用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初,經過專家們的仔細觀察才發(fā)現(xiàn),這哪里是什么“水瓢”分明就是一件漢元帝時期的“上林共府銅升”。
這件文物自身價值極高不說,其歷史意義也十分重大,不過可惜的是由于常年泡在水里,由青銅制成的“上林共府銅升”已經慘遭腐蝕,縱使是最權威的修復專家也未能將其完全復原。
這樣的例子有太多太多,這些珍貴的文物有大半都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價值,因此為了減少這類事情的發(fā)生,1982年時我國便針對文物被毀的情況頒布了一項《文物保護法》,法律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
也就是說除了一些傳家之寶外,但凡是出土的文物無論是不是自家地里挖出的,都一律應該無條件上交國家,否則的話就不止是批評教育那么簡單了,違反相關法律之人國家將會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
自從該法律頒布以來,果然除了一些偏遠地區(qū)外,國內因無知被損毀的文物是越來越少,像王老漢這種特大的損壞文物事件更是再沒發(fā)生過。
為了保護五千年的歷史瑰寶,為了令其再度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為了讓廣大國人了解它們的價值、文化,國家頒布這項法律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那些整天認為上繳文物只能換回“錦旗”,覺得這是國家在占老百姓便宜的人不妨想想,國家不這么做也可以,可那些撿到寶物之人除了將其販賣,難道還會建立博物館好好保護文物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理解相關的政策,畢竟這些古物不是個人的,而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