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環(huán)球物理 2021-04-02
畢導,本名畢嘯天,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生,優(yōu)質(zhì)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
如何測出男生的真實身高?
男生常常會隱瞞身高,173敢報178,175就敢報183,這對女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那么今天我就教大家如何用數(shù)理方法巧妙測出男生的身高。
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一位身高不明的男生參與實驗。
一聽說要測身高,他果斷地踮腳了
一、二分法
一般來說,男生的身高被人說低了就會生氣,高了就會得意。我們以此為判斷標準,就能利用二分法逐步縮小身高范圍,找出真實身高。
普通男生的身高通常在0到3m之間,我們從1.5m開始猜測。
首先請實驗人員保持冷靜,然后不經(jīng)意間面帶微笑地問他:“你身高一米五嗎?”
他罵我,可見一米五偏低了。接著在1.5m和3m之間二分,(1.5+3)/2=2.25,直接問他:“你身高兩米二五嗎?”
此時表情欠打,可見兩米二五偏高了。接著在1.5m和2.25m之間,我們持續(xù)逼問
持續(xù)無窮次之后,我們就會無限逼近他的真實身高,讓他笑不出來
他愣在原地了!看來被我們說中了!他就是175!
這個方法雖然簡便好用,但對男生的臉皮厚度有極高要求,遇到臉皮厚的人方法就會失效。
二、亮劍法
此方法靈感來源于《亮劍》。炮手王承柱同志豎起大拇指點了個贊,就確定出敵方位置,一炮干掉坂田的指揮部。
這都不是瞎編的。軍事領域中這叫跳眼法:根據(jù)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得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能得出目標點有多遠。
回到我們的身高上來,雖然不用開炮,但思路是一致的。
只要伸直手臂、豎起大拇指,當視線中拇指和遠處男生一樣高時,根據(jù)相似三角形原理,就能算出男生身高。
首先夸男生帥,為他點贊,使其放松警惕。
隨后保持點贊姿勢,不經(jīng)意間向后退,直到人與拇指高度重合。
此時站著不動,量出倆人之間的距離、我的臂長、大拇指高度,就能計算出男生身高。
算出男生高度145.8cm,感覺偏低了……而且亮劍法的難點在于,需要一個第三者幫忙測量倆人的距離,此時很容易被對方發(fā)現(xiàn)從而拒絕配合。不推薦這種方法。
三、自由落體法
我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物體自由落體的時間只和下落高度有關。
那么,只要有一個物體從男生頭頂往下自由落體,測出下落時間,就能求出高度。
首先邀請男生過來站著,不經(jīng)意間在他頭頂放一塊磚。
然后用盡全力踹他一腳,磚會做自由落體運動。
與此同時,順手拿出秒表,記錄球的落地時間t=0.65 s
套用自由落體計算公式,即可求得男生身高
h=1/2*9.8*0.65^2=2.07 米
可以看出,這個方法誤差奇大,把普通人直接算成姚明。這可能是因為我腳力不夠大,以及計時不夠準確。而且像我一樣用磚頭做實驗可能會有風險。
四、單擺法
我們在小學四年級就學過,單擺的擺動周期只與擺長有關。只要將男生做成個單擺,擺起來之后測量他的擺動周期,就能求得身高。
實驗的關鍵在于,如何把一個大活人做成單擺呢?
只要不經(jīng)意間綁架了他然后倒掛起來就可以了。
沿著一個方向輕輕擺動他,讓他做單擺運動,記錄60次擺動所用的時間,取平均算出擺動周期T=1.8 s。
這個模型不是簡單的單擺,我們將男生簡化一根擺動的有質(zhì)量的桿,在物理學上稱為復擺。
由角動量定理,力矩等于角動量的時間導數(shù)
代入模型可得
小角擺動時有
,故簡諧運動方程為
易得擺動周期為
AMAZING!我們已經(jīng)測出了男生的擺動周期為1.8 s,代入公式就能求出男生的身高!
經(jīng)過嚴密的實驗和計算,男生的身高就是一米二。
此方法理論復雜,趣味性強,還有較好的鍛煉效果,是本文最重點推薦的一種方法。
畢嘯天科研成果一:
自動洗襪機
作為一名繁忙的清華博士,不愛洗襪子也情有可原——小編我也不愛洗,雖然我不是清華博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解決方案是攢一堆一起用洗衣機洗;而畢嘯天博士呢,他的室友不讓他用洗衣機洗,理由是“會污染洗衣機”。
于是博士走上了自動洗襪機的研發(fā)之路。經(jīng)過“磁力攪拌器版本”▼
和“發(fā)條玩具版本”▼
的失敗之后,博士想到,應該有一個更加穩(wěn)定,更加持久,更加耐磨的這么一個機械裝置去洗襪子。
“我們再回到老祖宗的靈感里面去找。假如說我們能有這么一只腳,它穿上襪子,然后在一個搓衣板上這么前后摩擦,不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嗎?腳和搓衣板都不難找,怎么解決這個前后往復的問題?在機械里面有一個東西叫作曲柄連桿裝置,這個滑塊可以把一個圓周運動轉(zhuǎn)化為一個直線往復運動。”
于是一個“機械式半自動洗襪機”誕生了▼
人力搓腳了解一下……
畢嘯天科研成果二:
如何搶到最大的紅包
在搶紅包的問題上,小編我又和畢嘯天博士有同感了:“不管別人發(fā)多大的紅包,搶到我手里的每次都只有幾分錢。而往往是搶紅包比較晚的那些人,他們可以搶到一個比較大的紅包。”
博士和小編我的區(qū)別是,沒有只停留在抱怨上,而是抱著“找到這個規(guī)律,就能搶到我所有的同學都破產(chǎn)為止”的目標,開始研究了~~
經(jīng)過研究,博士發(fā)現(xiàn)了微信紅包內(nèi)部的算法規(guī)則是什么,每個人當前能搶到的金額服從一個0.01到當前剩余均值兩倍的左開右閉區(qū)間的均勻分布。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說,5個人搶50塊錢,那平均每個人能搶到10塊錢。這個時候,第一個人搶的時候,他就只能搶到0—10×2也就是20塊錢。你想第一個人多不巧,他只搶到了2塊錢。那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4個人搶48塊錢,這個時候平均每個人能搶到12塊錢。12的兩倍是24,第二個人最大能搶到就變成24塊錢。所以這個區(qū)間是一個不斷放大的過程。
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之后,博士就編程給自己發(fā)紅包,有一天他給自己發(fā)了五千萬個紅包,得出來這樣一個規(guī)律:在五千萬個紅包下面這個規(guī)律就非常地明顯了。你可以看到第1個人永遠不會超過20,后面的這個規(guī)律分布在慢慢平緩下來。通過編程還可以統(tǒng)計一個現(xiàn)象:最佳手氣在各個人各個位置的概率是均等的嗎?其實也不是。最后博士發(fā)現(xiàn)最佳手氣的概率在5個人搶的時候是依次遞減的。
無聊的博士又給自己發(fā)了兩億個紅包。最后做出來這樣一張圖:
這張圖概括了從3個人到27個人,不同的人在搶紅包的時候,每一個位置搶到手氣最佳的概率這個變化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從這張圖博士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通常搶紅包的人比較多的時候,越往后往往搶到手氣最佳的概率越大。于是以后博士看到紅包都先憋一會兒,想憋到后面把那個大的撈回來。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博士表示再也沒有搶到過紅包。
畢嘯天科研成果三:
掉地下的薯片還能吃嗎
因為把一片掉在地下的薯片撿起來吃了,博士被同學說臟。這一批又讓博士陷入了沉思,薯片掉地上能不能吃?于是他畫了一張Matlab的圖,模擬了一片薯片掉在地上的樣子。
(薯片的圖太高大上,小編看不懂……)
一個弧面掉在一個平面上是什么接觸呢?它是一個相切接觸。就是說,兩個面其實是相交于一條線,一條線在二維上面的面積積分等于多少呢?面積等于零。
問題的答案來了:一個薯片掉在地上,臟了多少呢?臟了一根線。一根線的面積是多少呢?等于零,所以沒臟,還能吃!
來源:畢導、教育圓桌,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nèi)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并獲許可。
王熙明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