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接上一篇《江小白真的”變“好喝了嗎?(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定是我們自己哪里有問題。“是不是純糧酒,好不好喝,你自己心里沒點X數嗎?”當然有數。每一滴江小白的酒都是純糧釀造,這是一個事實。如果說江小白不是純糧酒,歡迎到江記酒莊釀酒車間
接上一篇《江小白真的”變“好喝了嗎?(上)》
一定是我們自己哪里有問題。
“是不是純糧酒,好不好喝,你自己心里沒點X數嗎?”
當然有數。
每一滴江小白的酒都是純糧釀造,這是一個事實。如果說江小白不是純糧酒,歡迎到江記酒莊釀酒車間參觀,這里的1000多號釀酒工人表示不背這口鍋。
用高粱釀酒,不是純糧酒?
至于酒好不好喝,這是一個口感偏好問題。好比上海人不一定重慶川渝地區的火鍋,微辣都受不了;內陸地區大部分人也習慣不了沿海地區白水煮海鮮。一個走南闖北的人會認為這是各地的地方特色,自己不喜歡并不代表別人也不喜歡;但如果你自己獨創了一個不屬于任何菜系的新做法,又正好不符合他的胃口,他批評起來也不會有什么顧忌。
江小白其實就是獨創了一個菜系。雖然基于傳統的小曲清香釀造工藝,但又有不少創新,比如只用高粱不加糠殼,在青石窖池發酵,等等。結果酒體相較于傳統的小曲清香酒“過于純凈”,通俗來說就是“淡”,口感上算作一個新的品類也不能算錯。
從全國來說,清香類型本來市場占用率就不算多高,小曲清香更是小眾。在小曲清香的基礎上做江小白這樣的創新,此前沒人做過。有人說江小白的酒不適合大多數人,其實換個角度,應該說沒有哪一款酒適合大多數人。
江小白為什么要這么與眾不同,做這樣的創新?其實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不創新就沒有機會。其實江小白剛誕生的時候,只有發現并滿足的酒廠還沒照顧到的用戶需求,“在石頭上擠奶”,才有生存下來的機會。
但這并不意味著定位做好、文案和營銷搞好,酒體不重要。相反,產品本身的品質才是決定江小白能活多久的決定性因素。
前文列了一些江記酒莊的數據,如果只是要賺快錢,就沒有必要把生產端做得這么重,更沒必要在研發上投那么多錢。
但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近,江小白第三代酒體的代表作品——52度金蓋江小白上市。
這一次,我們沒有做更多的品牌活動,而是邀請大家親自品嘗酒體本身。
“這款酒顛覆了我對江小白的感受,”
一位老酒客品嘗了我寄給他的52度金蓋江小白后,微信上問我:“你們是不是要改弦易轍?竟然用心做酒了?”
面對這種靈魂拷問,我哭笑不得。我們一直在用心做酒啊,只是這一款正好對上一些老酒客的口味罷了。
“川法小曲酒里,您這款是我喝過最好的。”
“市場價得300-500元?”
“香氣高,而且豐富馥郁、協調,滋味也比較豐富。”
以上這些,都是真實用戶給我的真實反饋,其中有一些還把品鑒感受發在各類平臺上,也都是自發自愿的,不是商業合作。
說是“好評如潮”也并不為過。
這款酒和此前的江小白有何不同?為何口感評價差別這么大?
江小白第三代酒體的確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這款52度酒口感變了一些變化,簡單理解為“向老酒客做了一些‘妥協’。”喜歡這款52度金蓋江小白的老酒客,大多會覺得40度江小白“太淡”。反過來就是,喜歡40度江小白的朋友,則會覺得52度金蓋江小白口味重了一點。
(本文不是專門講口感的文章,所以“純如甘露、糧香清甜”、“花果香”等這些口感方面的特點就不展開。有興趣的品鑒朋友可以私信我,我邀請您品鑒。)
所以從某些用戶的角度,的確可以認為“江小白變好喝了”。
但也不排除會用戶覺得,金蓋江小白比之前的口感更重,不太適應。
江小白既然能釀出口感更“好”的酒,為什么此前沒見過?
其實一直在嘗試。除了全國都在賣的100ml小酒,江記酒莊也有一些高端產品,比如三五摯友、江記壹號、江記膏粱酒等等,而且都是高度酒,口感評價也都非常好,只是均以本地團購為主,不像江小白的小酒那么知名。而金蓋江小白這種高度數(52度)、高品質、低價格(108元/瓶,500ml)的組合,的確是第一次。
所以這一次,的確不太一樣。
當然也不能過分樂觀,不可能一款酒出來,馬上就能逆轉乾坤。
依然會有人即使沒品鑒過產品,也會繼續謾罵;
即使我們釀出更多風格類型的酒,也無法滿足所有用戶的口感需求;
但我們相信,只要一心一意把酒釀好,真心誠意對待每一位用戶,我們這個品牌和企業就有存在的價值。
PS.
剛才看到一條評論,說自己像“成年人不屑于看動畫片”一樣,不屑于喝江小白。
其實我也是80后,算是成年人了吧。在90后00后眼中我已經是大叔了。但是我喜歡看動畫片。比如國產的“靈籠”、“一人之下”,當然還有“我是江小白”。
所以,如果您覺得“成年人不屑于看動畫片”,那是您個人觀點,不能代表所有“成年人”。
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