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又名《石頭記》,自問世200余年來,關于作者和書中所說之事,一直爭論不休。上世紀初,胡適先生根據《紅樓夢》里“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所說,得出《紅樓夢》作者為曹雪芹,且該書為“作者自敘說”的結論。然而即便如此,關于《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的爭鳴探究依舊沒有停息。更有一個粗略統計稱,近些年來,考證出的《紅樓夢》作者竟有六十多位,各種說法不勝枚舉。
▲87版電視劇《紅樓夢》海報
◆說法1:《紅樓夢》作者是曹雪芹之父曹頫
青年學人陳林在其長篇論文《破譯紅樓時間之謎》中提出,《紅樓夢》120回小說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真正作者是曹雪芹之父曹頫,也即小說早期抄本上著名的批語者“脂硯齋”;而曹雪芹只是小說中部分詩詞的創作者。
按照這篇論文的說法,小說作者在作品中隱藏并暗示了一個“真實的年代序列”,120回小說是按照從1706年到1724年這樣一個真實的年代序列來逐年敘事的,其主要論據就是小說明確寫到的歷法天象、八字命理、老太后(太妃)的去世和下葬、黃河在河南境內大決口等情節。
論文提出的驗證方法是:由于所有情節都被標記了真實的年代,則小說明確寫到的歷法天象、皇家殯葬和重大自然災害等情節也被標記了真實的年代;用清代的歷法天象資料和信史文獻來對證,就可以發現歷史上的那些年份究竟有沒有出現小說描寫的情況。
根據“還原”了的年代序列,論文查證的賈寶玉出生日期應為1706年6月8日(農歷四月二十八,“藥王圣誕”日)。論文進一步提出,既然小說已經表明“作者=石頭=賈寶玉”,那么賈寶玉真實的出生日期就是小說作者本人的生日。論文以這個生日對比曹雪芹家世史料,尋找賈寶玉的“文學原型”,認為惟一正確的對應人選就是曹寅的過繼之子、曾繼任父兄江寧織造一職的曹頫,而元春的原型人物是曹寅的長女曹佳。
在確認“120回小說是曹頫編年自傳體作品”的基礎上,論文細致地梳理了小說早期抄本上的“脂批”,認為“脂硯齋”就是曹頫,他于“甲午人日”(1774年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七)寫下了臨終絕筆。論文認為,“畸笏叟”和“靖藏本批語”將小說作者指為曹雪芹,而且謬稱小說底稿遺失、妄擬根本不見于現存120回小說中的情節,因此必定是造假。
論文最后兩章集中探討了曹雪芹的身份、生卒年,以及對《紅樓夢》的貢獻等問題。曹雪芹或者是曹顒之子,或者是曹頫之子,二者必居其一。論文認為,曹顒之子對應的小說人物是賈蘭,而曹雪芹的詩才和狂狷是賈蘭不可比擬的,因此曹雪芹是曹頫之子,對應的小說人物是賈寶玉的“遺腹子”賈桂。
論文認為,根據小說隱藏的真實年代序列,賈寶玉的“遺腹子”賈桂的出生年份應是1725年。論文根據小說文本提供的時間線索,結合預產期的推算方法和傳統推算“胎元”的方法,推定薛寶釵于1724年農歷八月初懷孕,于1725年6月6日(農歷四月二十六芒種)誕下賈桂。
《紅樓夢》甲戌本獨有的眉批:“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云龍霧雨、兩山對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不復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釋,以待高明,再批示誤謬。”陳林認為這是小說作者曹頫對自己隱瞞作品真實朝代年紀所用手法的比喻式評論。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法2:《紅樓夢》作者是冒襄
出生于研究紅樓夢世家的黃偉民認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冒襄著作了《紅樓夢》。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南直隸如皋(今江蘇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樸巢詩文集》《岕茶匯抄》《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
在考據文獻后,黃偉民認為:
第一,“林黛玉”這一藝術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這是冒襄著作《紅樓夢》的基本依據。
《紅樓夢》中涌現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林黛玉算得上是一個最為突出的藝術典型之一。冒辟疆所以能把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這么成功,除了他的文學天賦以外,更因為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女子董小宛圍繞在他身邊,聳立在他心上。
何以見得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呢?我們只要把冒辟疆及其友人的有關詩文所記述的同《紅樓夢》中的有關描述對照一下,董小宛是不是林黛玉的原型,便無可置疑了。比如,董小宛曾陪同錢謙益游覽黃山,引起了錢謙益對她的關注。錢謙益幫助她還清了欠債,脫了籍。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給心儀之人冒襄。據《影梅庵憶語》記載:錢謙益“旋買舟送至吾皋”。這樣,董小宛便來到如皋。而后,由冒襄的正妻蘇元芳引入冒府。《紅樓夢》第3回寫道:“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登舟而去。”在第64至65回里,采用“脂硯齋”指出的“一擊兩鳴”法,寫賈珍把尤二姐轉給賈璉。尤二姐在花枝胡同別室里過了四個月,才由賈璉的正妻王熙鳳引入賈府。董小宛進入冒府前發生的這些事,沒有直接寫在林黛玉身上,而是轉寫到尤二姐身上了。兩相對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里正是有了實際生活中的董小宛的故事,才有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以及尤二姐的故事。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第二,“賈元妃省親”來自董小宛省親,這是冒襄著作《紅樓夢》的具體證明。
打開《冒辟疆全集》,我們可以看到有關董小宛省親的記載;翻閱《紅樓夢》,我們可以看到有關賈元妃省親的描述,兩相對照,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一樣的籌備和流程。為迎接董小宛省親,冒襄精心地做了準備,大興土木修葺水繪庵(即水繪園)。冒襄《水繪庵修禊記》里寫道,“此庵榛蕪已久,衹剩空濛數十畝”,于是,在原園址上加以修葺。但如此浩大修葺工程,所需費用何來?有人指控冒襄之父冒起宗,為修園做了不堪之事,氣得他一病六十五天后一命嗚呼,此事刺痛了冒襄的心。園修成以后,冒襄在《水繪庵修禊記》里,記載了他和家人及友人游園賞景、盡情賦詩的感人場面。《紅樓夢》第16回、第17回至18回寫了“咱們家大小姐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將要“省親”,“現今周貴人的父親已在家里動了工了,修蓋省親別院呢”。這說的就是修建大觀園。用地也和水繪園一樣,利用現有園地,“從東邊一帶,借著東府里花園起,轉至北邊,一共丈量準了,三里半大,可以蓋造省親別院了。”大觀園修建成功,賈政帶了寶玉等人也是游園并題匾額、對聯;而后,也有八首詠大觀園的詩作。
第三,“脂硯齋”的一條條批語,這是冒襄著作《紅樓夢》的生動記錄。
2200多條“脂硯齋”批語成了《紅樓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么,“脂硯齋”為何許人也?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得出的結論是:“此人如不是一個女性,一切都難以講得通。”他還說,這女性是《紅樓夢》作者的妻子。周先生的結論是正確的。我沿著周先生的思路進一步展開研究,終于弄清楚了,“脂硯齋”正是冒襄的三個妾:蔡含、金玥、張氏女。冒襄所作《影梅庵憶語》《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辭》中,同樣出現了她們的批語。既給《紅樓夢》作批,又給與《紅樓夢》密切相關的這兩篇著作作批,誰是“脂硯齋”,這是不言而喻的。蔡含、冒襄于1685年、1693年先后離世后,“脂硯齋”寫下了發自肺腑的沉痛之言:“而今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由此看來,“脂硯齋”是誰,更是一清二楚了。
第四,“曹雪芹”“雪芹”“芹”是冒襄的筆名。
《紅樓夢》正文中和“脂硯齋”批語中提到的“曹雪芹”“雪芹”“芹”,這到底是誰?我經過深入研究,終于真相大白,原來就是冒襄。冒襄使用筆名“雪芹”,最早見于明朝夏兆昌編纂的《書史紀原》一書。《書史紀原》現被收藏于山東省泰安市的岱廟。在緊接著“書史紀原終”五個字下面,有手簽的“雪芹校字”四個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蓋上了刻著“長相思”三個字的閑章。而這“長相思”閑章正是冒襄所有。此外,冒襄在《紅樓夢》頭一回和最后一回亮出了自己的筆名“曹雪芹”。冒襄取這三個字作筆名是十分講究的。曹,實際是隱射大明皇帝朱氏。冒襄用“曹”隱“朱”,是“脂硯齋”指出的“伏線千里法”。同時,這“曹”字,又是“冒”與“董”的結合。再說一說“雪芹”二字。冒襄一生崇敬“蘇氏三杰”(蘇洵、蘇軾、蘇轍),蘇軾有詩曰:“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芹何時動,春鳩行可膾。”“雪芹”二字很有可能由此取來的。而“雪”又是冒襄對董小宛的昵稱,即“雪兒”,冒襄的詩友們也都喜歡這樣稱呼董小宛。
第五,“詠瀟湘”“自寫生前照”,這是冒襄著作《紅樓夢》的直接表述。
冒襄的文友張明弼在《冒姬董小宛傳》中寫到冒襄和董小宛相見時說:“主賓雙玉,有光若月,流于堂戶。”冒襄曾號稱“玉山”,后將此號轉給了愛妾金玥;而董小宛的名也好,字也好,號也好,根本就沒有取這個“玉”字的。稱呼他們為“雙玉”,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張明弼已經讀過《紅樓夢》,并且非常明白書中寫的賈寶玉就是冒襄,林黛玉就是董小宛。作為《紅樓夢》讀者的張明弼,正好證實了《紅樓夢》的作者就是冒襄。特別是冒襄的文友吳綺(號園次),他不僅認真閱讀了《紅樓夢》,而且以“綺園”之名寫了批語,還賦詩贊頌冒襄“著書已了三秋夢”。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法3:《紅樓夢》作者是湖南婁底女子謝三曼
湖南婁底市《紅樓夢》愛好者、中國紅樓夢協會會員謝志明在其出版的專著《紅樓湘婁文化考》里,認定《紅樓夢》的作者是湖南婁底的一位女性——謝三曼(曼,婁底人稱姑姑為曼曼)。
謝志明的理由是:第一,曹雪芹并未自稱是原著素材的記錄者,其年齡也與成書時間不吻合;第二,從寫作風格及對旗人的貶低角度看,原作者應為漢人、女性;第三,紅樓夢開宗明義:“為閨閣昭傳”;第四,小說的一二章與結尾部分,行文風格與中間部分迥異,可以分析得出,中間部分出自女子之手。而書中大量的婁底方言與風俗,可以認定原作者是婁底的女性。
《紅樓夢》多次將湖南的景物、地名寫入其中,如“湘江”“湘江舊跡已模糊”“瀟湘館”“湘云”“斑竹”“武陵別景”等。所記錄的風俗習慣與婁底一帶十分相似,如飲茶習俗、積陳年雨水、嚼食檳榔、喪葬習俗等,乃至民間俗語,如“哈巴”“號喪”“嚼毛”(也叫嚼筋,指講歪理、不服輸)等。尤其是方言(假語村言),如“日頭”“毒日頭”“看著不像”“虧你伸得出手”“給XX拾鞋也不要”“勞了半日神”“起猛了頭暈”“勞什子”“家伙”(指東西)等等。
《紅樓夢》第十八回一首詩中寫道:“誰謂池塘曲,謝家幽夢長。”謝志明認為,小說中沒有涉及過有關謝家的人與事,為什么多次將謝家遠祖典故與人名蘊含在書中呢?惟一的解釋是,原作者有意留下自己的真實痕跡。
據他考證,現婁底漣源金石鎮桃林灣(舊時屬湘鄉),確實定居著一門謝氏大家族,有經歷了300多年風雨的清初建筑“樂愷堂”為證。清朝御匾“太學”現在仍完整保留。其另一支則生活在湘鄉扶洲。全是謝氏敏湖公的后代。故小說中林黛玉一念到“敏”字,便讀成“密”。
謝氏族譜記載,扶洲謝氏為東山應德公支脈之后,其第十四代紹芳公,娶妻易氏。紹芳公早逝,易氏受族人排擠,年僅40歲(1661)時便攜子女多人,前往桃林灣定居,10多年后在桃林灣與兩子共同修建了三進九廳大屋。此后,其第三子重返扶洲,仿桃林灣樣式建二進六廳房屋。
“族譜中的人物與《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驚人地吻合。”謝志明認為,桃林灣的兩處謝府就是小說中“榮”、“寧”二府的原始出處。易氏被人稱為“珩玉太婆”,她即是賈母的原型。
《紅樓夢》寫了一個朝代的四大家族,與皇室一脈相連,是何等的輝煌與氣派。即使如南京的王府,亦是富貴得不得了。“樂愷堂”偏居湘中一隅,自是富貴,但怎能與王府相提并論? 但謝志明卻認為,“榮、寧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王府應該是戒備森嚴的,可榮、寧二府中,并無兵丁守衛,劉姥姥可以隨意進出,還嬉笑怒罵,無所顧忌……原作者不過是運用了文學手法予以夸張,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與見聞。這種方式,在古典文學中屢見不鮮。”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法4:《紅樓夢》作者是顧景星
湖北蘄春籍草根學者、《紅樓夢作者顧景星》一書作者王巧林認為,《紅樓夢》作者乃明末清初的蘄州人顧景星。
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亦字黃公,蘄州人,明清之際文學家。明崇禎十二年(1639),18歲的他中副榜。崇禎十六年(1643)隨父避難于昆山,居之淀湖。南明王朝福王時,七省流寓貢生在南京會試,他名列前茅,任福建推官。當時馬士英擅國政,令人秘密招他附己,被他一口拒絕。清兵至昆山,令他以原職隨征,他不從。歸蘄州后,閉門不出,結茅而居,名其堂為“白茅”。
《紅樓夢作者顧景星》一書核心觀點內容主要有五:一是曹雪芹、吳玉峰即顧景星的兩個化名;二是120回《紅樓夢》同出自顧景星手筆;三是大觀園的主要原型出自明故荊王府花園;四是由傳統“紅學”的曹寅家族興衰史上升到漢民族國破家亡血淚史;五是80回《石頭記》中署名脂硯齋、畸笏叟的批書人,實為顧景星為逃避“文字獄”的需要而作的諸多托名,即為了有意制造混亂而炮制出來的脂評本。
書中的許多觀點都顛覆了常人的認知,具體而言有:
其一,顛覆了主流“紅學”關于《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乃滿族旗人曹寅后裔之說。揭示了“曹雪芹”子虛烏有,實為顧景星為避免“文字獄”而用的化名,也隱含著顧景星作為明朝遺老,不仕清廷的決心。
其二,顛覆了主流“紅學”關于以大觀園為主體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乃北方滿旗仕宦之園,書中人物皆為北方滿族貴胄的定論。揭示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乃明朝蘄州荊王府花園所復制,書中人物乃顧景星自己乃其家人家事的縮影。大觀園所描寫的建筑群如宮殿、牌坊、亭臺、樓閣、寺廟道觀、河港橋閘、水井泉流、雪洞暗榭等結構布局,皆與文獻所記載的蘄州荊王府如出一轍。顧景星的著作《白茅堂集》中皆有詳盡記載。
其三,顛覆了主流“紅學”一貫認定《紅樓夢》乃“旗人曹寅家族興亡史”之結論。揭示了《紅樓夢》乃“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民族血淚史的寫照。至于書中的楚風蘄俗、蘄楚方言更是不勝枚舉。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法5:《紅樓夢》作者是洪昇
歷史學者土默熱認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大觀園的原型在洪昇的故鄉杭州西溪,金陵十二釵原型是“蕉園十二釵”,是西溪養育了洪昇,是西溪文化孕育了《紅樓夢》。
洪昇(1645~1704),字日方思,號稗畦、稗村,錢塘人。我國古代著名戲曲家。他的傳奇劇本《長生殿》,費十年之功,描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與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并稱,譽為“南洪北孔”。據《西溪》一書記載,他是明代西溪大族——明代功臣洪鐘的第六代孫子。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杭州西溪洪家灣。洪氏家族自宋代起世居西溪,歷史上多出官宦,尤在明清時最為鼎盛,被譽為“百年望族”。
洪昇出生于1645年清兵下江南時的兵荒馬亂之中,母親逃難途中,在一個“費姓”農婦的茅棚中生下了洪昇,從此注定了他一生多災多難的命運。洪昇前半生生活優裕,肥馬輕裘,中年以后,連續遭逢了三次“家難”。
第一次“家難”是“子孫流散”之難;第二次“家難”是抄家之難;第三次“家難”是“斥革”之難。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于洪昇在“國喪”期間“聚演《長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國子監生的資格,徹底斷送了洪昇的仕途道路,也徹底葬送了洪昇重振家族的一線希望。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昇帶著心靈上的傷痛,返回故鄉杭州。從這一年到洪昇去世(1704),整整十二年時間,洪昇懷著滿腔國仇家恨,創作了不朽的名著《紅樓夢》。
土默熱認為,《紅樓夢》所寫的正是洪昇心中的國仇家恨:書中說創作此書時“愧則有余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奈何”心情,正是洪昇回到故鄉時心情的真實寫照;自比頑石,慨嘆“無材補天”,也正是洪昇經歷了亡國、破家、毀身之后所發出的扼腕長嘆;作者交代創作此書的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編述一記”,以“普告天下人”,所要告訴世人的就是洪昇自己在“百年望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后的愧悔之心情。
《紅樓夢》書中大觀園的核心景區是大觀樓、瀟湘館、稻香村、蘅蕪苑和怡紅院五個院落式建筑,這五座建筑的原型,就是明末清初時期杭州西溪的御臨鎮、西溪山莊、沈家村莊、花塢和洪園。它們都集中在深潭口附近,構成一組優美的建筑群。藕香榭的原型在今天的曲水庵,曲水庵旁至今尚有藕香橋地名可證。紫菱洲的原型在今天的茭蘆庵,這里確實盛產紅菱。
《紅樓夢》書中描寫寶玉和賈母兩次去蘆雪庵,都是“棹雪”而來的,所謂“棹雪”,就是乘船穿過蘆花蕩的意思,也就是今天的秋雪庵。書中的鐵檻寺原型在今天的西穆塢,這里是洪家祖墳所在地,今天仍有石人石馬為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芳園筑向帝稱西”,杭州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當然可以稱為“帝城”,西溪的位置正在杭州西邊近郊,位置恰好符合。
書中大觀園的形式是“銜山抱水建來精”,“樓臺高起五云中”,西溪正是“銜”老和山、小和山、午潮山,“抱”轉山河之水,山水形勢也與書中描寫完全一致。
土默熱認為,《紅樓夢》描寫的地點、人物,完全是按照明末清初杭州西溪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創作的。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法6:《紅樓夢》撰寫者之一是魏廷珍
出版有《另說紅樓》《紅樓夢真相揭秘》等著作的中國紅樓夢協會會員張志堅認為,賈雨村身上有清朝軍機大臣魏廷珍的影子,此人是《紅樓夢》撰寫者之一。
張志堅說:“許多人議論要刪去《紅樓夢》后40回,說是文字水平相差很遠。這倒讓我滿心好奇,發現從82回以后反復地寫賈雨村。梳理查證的結果是:95回‘甲寅十二月十九日’元妃去世前,進入賈府報告消息的“軍機賈雨村”正是53回‘臘月升為大司馬’的魏廷珍。為此,我做了詳細比對,從考取探花、江南為官鹽政、年齡大小、湖北巡撫任職、雍正十二年臘月任兵部尚書、乾隆初罷官革職等方面,我肯定魏廷珍就是賈雨村的原型。且《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第120回是甄士隱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這其實就是說: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賈雨村歸結紅樓夢。”
張志堅認為,“曹雪芹”只是魏廷珍的筆名,也是一個群體作者的綜合筆名。這在《紅樓夢》120回借賈雨村之口有交代,“我只能說曹雪芹不是唯一的作者,還有吳玉峰、孔梅溪、棠村等參與”。張志堅表示,《紅樓夢》第1回也說“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回目,分出章程,則題曰《金陵十二釵》”。第二十二回還批語:“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可知,一個歸結者,雖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這部書還不能算是一個人寫的。
魏廷珍是河北景州縣人,康熙五十二年的探花,才學超人。他留下的《課忠堂詩抄》共十八卷,是一部變相的魏廷珍年譜,這部書現存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張志堅發現,有關于“雍正甲寅年”的記載,這與《紅樓夢》95回的元妃去世日相對應;在《使豫集》中聽到與黛玉“花魂鳥魂”一樣的《花魂》《鳥夢》姊妹聲;讀《燕南集》紅樓味更濃,“獨向秋霜舒傲骨,不隨春雨放花枝。”“眾芳乘令夸朱紫,傲骨應須發較遲。‘猶如黛玉’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等等。總的說,看完《課忠堂詩抄》,我們會毫不含糊地得出一個如《紅樓夢》中的結論:魏廷珍風塵懷閨秀,魏廷珍歸結紅樓夢。(來源:《新京報》王小山/文、《江南時報》黃偉民/文、《長沙晚報》范亞湘 張光智/文、《黃岡日報》韓進林/文、《今日早報》吳建忠 單金發 魏皓奮/文、《三晉都市報》周俊芳/文)
馬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