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強直性脊柱炎(AS)發病高峰年齡在13至31歲之間,男性發病多于女性,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患者的三年致殘率為45.5%,五年致殘率高達70%以上。鑒于強直性脊柱炎造成的巨大疾病負擔,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日前強調指出
強直性脊柱炎(AS)發病高峰年齡在13至31歲之間,男性發病多于女性,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患者的三年致殘率為45.5%,五年致殘率高達70%以上。鑒于強直性脊柱炎造成的巨大疾病負擔,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日前強調指出需要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
他特別呼吁,對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早期啟動規范化治療,“治療達標”對于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率,減輕患者及社會負擔極為重要,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從藥品準入層面進一步關注強直性脊柱炎,為臨床提供多種醫保用藥選擇。
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AS患者三年致殘率約為45.5%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脊柱炎癥。目前我國AS患者約為500萬至1000萬,且患病人數正以每年數十萬的速度增長。
強直性脊柱炎(AS)發病人群多為青年男性,如沒能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AS患者三年致殘率約為45.5%,五年致殘率高達70%以上。作為社會最重要的勞動力和家庭支柱,AS患者將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疾病的高致殘率和治療過程中的醫療負擔,導致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更加突出。
福建省立醫院林禾教授對此表示:“早期規范化治療,并‘治療達標’對于改善RA和AS患者的預后,降低致殘率,減輕患者及社會負擔極為重要。實際上,AS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可以獲得充分控制的,如果控制的好并達標,患者是可以恢復正常行動和工作能力的。臨床醫生應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患者達到臨床緩解,而抗炎達標則是AS治療的重點和關鍵。”
目前我國類風濕關節炎(RA)和強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治療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糖皮質激素類、生物制劑和植物藥制劑等。然而,上述治療藥物均有一些不足之處。譬如,NSAID和糖皮質激素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傳統合成DMARDs藥物如MTX、來氟米特等起效慢,難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而傳統的生物制劑仍是凍干粉劑型,因需要預混且注射麻煩,患者需頻繁往返醫院,耗時耗力。
2018年8月,方便患者自己注射的依那西普注射液預充針劑型正式在我國獲批上市。
臨床治療需要多種醫保用藥選擇
曾小峰教授指出,生物制劑能夠帶來更好的臨床療效、阻斷病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和身體機能。醫保目前僅納入一種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的生物制劑(bDMARDs),尚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和患者的治療需求。單一生物制劑依然存在一些缺點,例如近60%的患者長期用藥后發生藥物失效或治療失敗;醫生和患者在初始生物制劑無效或者無法耐受后,需要多種生物制劑替換選擇,以有效和長期控制患者的疾病病情。國內進入醫保的某些生物制劑仍是凍干粉劑型,因需要預混且注射麻煩,患者需頻繁往返醫院,耗時耗力。
曾小峰教授說道,“我國強直患者的規范治療不容樂觀,迫切需要提高治療藥物的可及性。伴隨2018年開始依那西普注射液在中國推出預充針劑型,患者每個月的開銷已經降至人民幣5600元以下,如未來可以被政府納入醫保,代表患者自付比例下降,藥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得以更多提高,這將大大有助于降低我國AS患者的三年致殘率和五年致殘率,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患者和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
馬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