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村里的京戲是有歷史的。據(jù)老人們說最早成立戲班、采買道具、置辦行頭,是那些身在他鄉(xiāng)有所成就的先人們發(fā)心促成的。在我的記憶里,各種戲服、頭面、道具雖歷經(jīng)歲月,因質(zhì)地考究、做工精良,仍可以傳承數(shù)代。感恩不知名的先人們,他們早年間的默默付出,給小
小村里的京戲是有歷史的。據(jù)老人們說最早成立戲班、采買道具、置辦行頭,是那些身在他鄉(xiāng)有所成就的先人們發(fā)心促成的。
在我的記憶里,各種戲服、頭面、道具雖歷經(jīng)歲月,因質(zhì)地考究、做工精良,仍可以傳承數(shù)代。
感恩不知名的先人們,他們早年間的默默付出,給小村的后人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京胡(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戲迷祖父
今天,仍然會提到風水。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風水先生看了我們家祖宗的墳塋,說:“這家祖墳的輪廓像一把胡琴的弓,這家人能出好樂的。”所謂“好樂”是指擅長音樂、熱愛戲曲,有藝術天賦的意思。
我的祖父是個地地道道的戲迷,因祖父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所以他是受過正統(tǒng)的私塾教育的人。
祖父年輕的時候,家境殷實,心靈手巧又酷愛京戲,閑暇時會制作多種樂器,會做胡琴、會制笛子、蕭。那時家里的一整面墻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京胡、京二胡、嗩吶、笛子、蕭等等…… 他自己會簡單演奏幾種,能唱上幾段,但從沒登過臺。
因為心靈手巧,舞臺上好多道具是祖父親手制作的。比如一些寒光閃閃的刀、槍、劍、斧等兵器,其實是祖父用木頭雕刻出來的,再涂上金屬色的漆,與真刀真槍幾無差別;舞臺上需要寫的字,也是出自祖父老人家的手筆。
先生和琴童
北方的冬天,因農(nóng)事已結(jié),得一季清閑。
一天,愛好京戲的祖父用一頭騾子從鄰縣馱回了一位斯斯文文的先生。這是祖父請來的家庭教師,專門教他的二兒子,也就是我的二伯父學習胡琴。接連幾個冬天,祖父都會請這位先生來家里久住,授藝。
二伯父當年是個十歲多點的孩子,因為年紀太小,他坐上琴凳,腳夠不著地,腿懸在半空,但只要一抱上琴,即刻進入專注忘我的學習狀態(tài),先生一教就會,一點就通,在胡琴的演奏方面二伯父表現(xiàn)出過人的天賦。
京胡的魅力
傳統(tǒng)京劇中,京胡的演奏注重與唱腔的配合,“琴師是不穿行頭的演員” 。
出色的琴師演奏時,除了韻味、音準,更重要的是對京劇 “尺寸”的把握。所謂的“尺寸”是指京劇唱腔及京胡伴奏在板眼、節(jié)奏、速度、力度、勁頭、氣口等方面,精準的把握與契合。而這種“尺寸”的精準,是塑造人物,傳情達意所必需的。
所以一位好的琴師與舞臺上的“角兒”是互襯互托的關系,一位“角兒”能遇見與之契合的琴師也是難得的機遇和不淺的緣分。
出色的琴師
二伯父少年時第一次登臺,臺下的觀眾很驚奇,為什么只聞琴聲悠揚,不見琴師到場。其實是他年紀太小,太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二伯父成年之后,演奏水平已是遠近聞名,他是一位托得住演唱的琴師,可以包容和彌補演員在演唱中的小小瑕疵。所以年輕演員與他搭戲心里很踏實,而追求完美的老戲骨會覺得與之配合簡直是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
那個年代,每天晚飯后,我們家門庭若市,成了戲迷們聚會的地方。
后來某劇團的一位“角兒”與二伯父合作之后,非要帶他入劇團,但因為當時年代的種種限制沒能成行。
二伯父憑著他對京劇的酷愛,對傳統(tǒng)的敬畏,帶著他的弟弟妹妹們,把所有天賦與才華,和對京劇的解讀與表達,都奉獻在小村莊的一場場大戲之中……
未完待續(xù),敬請關注!
2021 12 03
李書一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