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我們使用的鏡子都是玻璃鏡,但在清代之前,鏡子是用銅鑄造的。根據考古發現證明,中國銅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直到清代中晚期,青銅鏡才逐步被玻璃鏡所取代,人們使用銅鏡的時間大約有3800年左右的歷史。(鏡子里的
如今,我們使用的鏡子都是玻璃鏡,但在清代之前,鏡子是用銅鑄造的。根據考古發現證明,中國銅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直到清代中晚期,青銅鏡才逐步被玻璃鏡所取代,人們使用銅鏡的時間大約有3800年左右的歷史。
(鏡子里的孩童)
人類是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的。或許,當人們第一次在水面看見自己的映像,就能意識到那正是自己,于是便會利用各種器物的光潔表面來觀照自己,漸漸地,銅鏡也就應運而生了。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的。錫會浮在銅的表面,呈銀白光,經過打磨拋光之后清晰鑒人。雖然清晰度遠不如現在的玻璃鏡,但因其形制多變、紋飾精美、結實耐用而深受古人喜歡。
青銅鏡伴隨著人們走過了近4000年的歷史,是古代金屬器物中沿用時間較長,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古器物。銅鏡不僅僅有著照面飾容的用途,它本身也是一種工藝品。銅鏡的背面一般都雕刻著精美的紋飾或文字,制作精細,既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濃縮表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有著獨特的文化標識意義。
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以史為鏡”等等,都反映出銅鏡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銅鏡對我們研究歷史、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開啟了一扇窗。
一、銅鏡起源
銅鏡起源于何時?中國人從什么時候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這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很多的文化起源都藏于神話傳說中,然而,傳說當不得真,以科學精神為主的現代社會,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我們只能從文獻和考古發現中來大致推測銅鏡的起源。
1.黃帝鑄鏡傳說
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人們把好多發明創造都歸功于他。傳說銅鏡的制造也起始于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梆堉菟讉?,軒轅氏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南朝《述異記》)。
也有“尹壽作鏡,堯臣也”(《玄中記》)的說法。這一類的傳說不足憑信,但它也說明了銅鏡的起源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還沒有文字記事的時代。
“鏡”字最早見于《墨子》及戰國時期的一些著作中。《墨子》:“鏡于水,見面之容?!薄肚f子》:“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薄肚f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薄冻o·九辯》:“今修飾而窺鏡兮?!薄俄n非子·觀行》:“古之人,自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這些記載證明,青銅鏡在戰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
在古代,“鑒”與“鏡”指的是同一物。在《左傳》、《詩經》中都有關于鑒的記述,銅鏡的歷史又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早期的“鑒”字,有的明確是指以水鑒容的,如《尚書》:“人無于水鑒,當于民監?!薄肚f子》:“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备鶕@些記述,有學者推斷中國銅鏡的起源過程是:止水照面、無水光鑒、到光面銅片、再到銅鏡背面加鈕、后來加鑄各種紋飾和銘文。
2.出土最早的銅鏡
1975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中出土了銅鏡,1976年在青海貴南承馬臺的齊家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銅鏡,宣告了齊家文化時期已有銅鏡。齊家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這就把銅鏡的鑄造歷史追溯到距今4000年之前。
銅鏡被一直使用到了清朝中晚期。秦朝開始大量鑄造銅鏡。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銅鏡制作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漢代文化特色的銅鏡裝飾。銅鏡鑄造在唐代達到了頂峰,帶柄的手鏡也出現了。到宋代之后,銅鏡更是廣泛流行,造型也多種多樣。
銅鏡的紋飾,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風格,考古人員可根據出土的銅鏡上的紋飾來大致判斷墓葬的朝代。紋飾有寫實的虎、豹、猴、鳥,有非寫實的龍、鳳、饕餮等動物,以及羽人、諸仙、天帝、神人車馬、鬼怪等等,到了后期有儒釋道題材等,也有各類植物及圖案化的裝飾。紋飾的表現手法有鑄造、鏤空、鑲嵌、彩繪等等,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各有韻味。
二、銅鏡起初的功用
中國起初的銅鏡并不是用于照面的,古人磨制凹面青銅鏡,是用來聚光引火的,這種專門用來取火的銅鏡被稱為“陽燧”。
古人認為通過這種“陽燧”銅鏡取到的火來自太陽,是純潔的天火,故而對銅鏡本身也產生了神化和崇拜。對于取火用的“陽燧”銅鏡,鑄造也有特殊的規定,即在“五月丙午日中鑄”,因為這是至陽之日。而在“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的凹面銅鏡,是專門用來承接月夜露水的“陰燧”。
古人相信“陽燧”銅鏡是正陽之物,是可以用來鎮壓鬼怪妖魔的,所以銅鏡也有了驅邪的功用。
起初青銅鏡都是手工磨制的,再加上冶煉技術落后,青銅鏡并不精良,鏡面不平整不光潔,因此會造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如《堅瓠續集》記述,徐鉉有一面銅鏡,照人都只有一只眼;謝在杭在彭城集市上買到一面鏡子,正面照人正常,反面照人則人影倒現,時人為之驚駭。正因為銅鏡磨制技術落后而導致的特殊光影效果,更加深了古人對于銅鏡神異化的認知。
據《吳興郡記》記述,臨安縣有石鏡山,東有石鏡:“清亮具見人形狀,錢镠幼時照之,衣冠儼然王者。”這就是古人所謂吉人天相、命中為王思想的傳聞了。
比較奇異的還有秦始皇的照骨鏡,曾經到過漢高祖手中。傳說始皇方鏡可以照見人的腸胃五臟,能看清人的疾病所在?!队详栯s俎》記載:“無勞縣舞溪石窟有方鏡,徑丈,照人五臟,云是始皇照骨鏡。”
在《太平廣記·王度》里記述了一則故事,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贈給王度一面古鏡,并說:“持此則百邪遠人”。古人認為銅鏡可以讓邪魅遠離人。此外,還有能夠照出未來吉兇的鏡子,能夠從鏡中取出水火的鏡子等等,銅鏡被賦予了非常多神異的色彩。
中國歷代最著名的古銅鏡,莫過于揚州鑄造的“水心鏡”。其遵循“陽燧”鑄造古法,只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當天正午,于揚州江心處,經百煉而造成,因此又得名“江心鏡”、“百煉鏡”。自唐以來,揚州“水心鏡”便一直是專供皇室的貢品。
三、銅鏡的歷史趣事
在先秦時期,由于開礦全靠人力,冶煉技術落后,故而銅十分珍貴,兵器、錢幣的鑄造都需要銅,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銅鏡也是比較珍貴的生活物品,普通人家很難擁有。在人們與銅鏡相伴的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一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品,演繹出了無數有趣的故事。
1.奇異的秦鏡
關于銅鏡的傳說,最奇異的莫過于秦咸陽宮里的那面能照人心膽的方鏡了。
《西京雜記》記載:
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高祖悉封閉以待項羽,羽并將以東,后不知所在。
傳說秦始皇有如此奇異的銅鏡,說明戰國銅鏡鑄造技術已十分發達,但鏡子的尺寸與功效顯然被無限夸大了。這其實是借銅鏡的魔力,來暗指秦始皇的嚴酷統治。秦鏡后來不知所終,但“秦王鏡”的典故卻流傳了千載。后世在銅鏡銘文、詩詞歌賦,或是衙門匾額題字,都能見到“秦王鏡”的用典。
如唐鏡中就刻有“照膽秦宮”、“阿房照膽”、“影照秦宮”、“膽照光來”、“洞照心膽”等銘文,取其光亮明澈之意。官府衙門正中往往懸有“秦鏡高懸”、“明鏡高懸”等匾額,取其洞察秋毫、表里有明之意,表達為官清正的志向和品行。
2.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早年落魄時買不起鏡子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然而他雖出身皇室,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但命運多舛,加上王莽篡漢稱帝,早早失去貴族身份,淪為普通平民。劉秀9歲成為孤兒,寄養在叔父劉良家里。在當時,南陽一地,有望族陰氏,有女名陰麗華,美貌絕倫、賢德淑良。劉秀很是感慨,發誓說:我劉秀將來當官要當執金吾這樣的官,娶妻就要娶陰麗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當時有人挖苦劉秀:你窮得連鏡子都買不起,說這話簡直是癡人說夢。由此可見,銅鏡在當時應該是非常昂貴的,一般人家很難得到。
漢鏡確實是銅鏡藝術的一個高峰,品類豐富,紋飾精美。特別是王莽時期的畫像鏡,道教中的西王母、東王公、神獸、羽人等鑄造得精細而靈動。
落魄時的劉秀雖買不起鏡子,但志向宏大,陰麗華也慧眼識珠,在劉秀一無所有時嫁給了他,她的幾個哥哥也一無反顧跟隨劉秀打天下。
劉秀稱帝以后,始終不忘在他最落魄潦倒時一心伴隨他的結發妻子陰麗華,對她寵愛有加,為此不惜廢掉郭圣通皇后之位,改立陰麗華為后。陰麗華也仁善寬厚,善待郭圣通,多次厚賜郭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賢后。
3.“破鏡重圓”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大分裂大動蕩時期。在當時南朝陳國,發生了一幕人間悲喜劇,它就是著名的“破鏡重圓”的故事。
當時陳國太子舍人徐德言,娶了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公主才色雙冠,夫妻非常恩愛。當時陳國已搖搖欲墜,徐德言明白一旦國破家亡,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妻子,妻子有可能在戰亂中遭遇不幸。他沉痛地對妻子說:以公主的美貌和才識,陳國滅亡后必為權豪之家所占,我們就永別了,倘若情緣未斷,我們應該以信物為憑,好在相見。
于是徐德言摔破一面銅鏡,夫妻雙方各執一半。二人相約:來年正月十五把半邊鏡子拿到集市上去賣,對方若還活著,一定在那天到集市去尋找。
陳國滅亡后,公主為隋朝大將楊素所占。楊素對公主異常寵愛。徐德言顛沛流離,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這天,來到京城集市,見一老頭正在大聲吆喝著賣半邊鏡子,價格高得離譜,引得圍觀者哄然大笑。徐德言將老人引到自己的住處,拿出自己的半面鏡合上,傷心不已,隨后賦詩一首:“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p>
樂昌公主知道昔日夫君到來后,傷心欲絕,日夜啼哭,不吃不喝。楊素也被二人矢志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不僅把徐德言請到家中,還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還給他,并送給二人豐厚的財物,夫妻得以團聚。破鏡重圓,千余年來人們為此感懷不已。楊素也是一位胸襟開闊、氣量宏大的君子,讓人欽佩。
4. 唐太宗李世民賜金背鏡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因大臣高季輔德才兼備、清正廉明,李世民賞賜其金背鏡。吏部尚書楊師道選拔官員不能選賢任能,所用之人“多非其才”,以致引起不滿和非議。在高季輔任吏部尚書后,能知人善任,公正清廉,唐太宗因此賞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彰其高明的鑒別力和公正的執行力。
《唐會要》記載:
“十七年,楊師道為吏部尚書,師道貴公之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練,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勢貴及其親黨,將以避嫌,時論譏之。又其年吏部尚書高季輔知選,凡所銓綜,時稱允協。十八年于東都獨知選事。太宗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鑒焉。”
在《太平廣記》也有記載:
“唐高季輔切陳得失,太宗特賜鐘乳一劑,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尋更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鑒?!?/p>
唐太宗有感高季輔誠懇指出朝政得失,賜其鐘乳一劑,又因其清正而賜“金背鏡”一面。
唐代銅鏡是我國銅鏡史上的巔峰,銅質銀亮,形制多樣,題材豐富,制作精美。其中金背鏡是唐鏡中最貴重的鏡子之一。金背鏡的制作,是在銅鏡的背面預留夠一定的空間,然后把圖案紋飾用純金打造出來鑲嵌到銅鏡背面。
5. 唐玄宗向大臣頒發千秋鏡
開元十七年(729年),右丞相張說等上表, 請以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這一天為千秋節,群臣在這一天進萬壽酒,王公貴戚進“金鏡”綬帶,士人百姓用彩絲做承露囊,互相贈送和慰問,鄉間村社作壽酒宴樂,祭祀田神,宴請長老。唐玄宗李隆基同意。
第二年,唐玄宗在千秋節上向四品以上官員頒“金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千秋鏡的由來。
千秋鏡做工精湛,據說揚州工匠鑄造的百煉青銅鏡,光潔透亮,背面刻有“千秋”或“千秋萬春”等字,多鑄有瑞鳥銜綬帶的紋飾,也有飾龍紋的。千秋鏡只有在每年的千秋宴上,由唐玄宗賜給四品以上官員。
每年的千秋節,皇宮舉辦千秋宴,普天同慶,熱鬧非凡。音樂、雜技、歌舞、美酒、祝詞等輪番上演。唐玄宗很是得意,多次詩興大發,賦詩曰:“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p>
唐玄宗希望群臣得了千秋鏡以后個個能做清廉之臣,自己的江山處處安康和諧,因賦詩曰:“蘭殿千秋節,稱名萬壽觴……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處處祠田祖,年年宴杖鄉。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p>
唐玄宗在自己的生日上,大宴群臣,而且讓全國各地祭田神、宴老人,以為是積德揚善之舉。然而卻滋長了朝野的腐化風氣。
天寶二年(743年),改千秋節為天長節,雖不再頒千秋鏡,但奢華之風依然嚴重。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愛妃楊玉環也縊死馬嵬坡,最終孤寂終老。
6.宋朝宰相呂蒙正婉拒贈鏡
呂蒙正,字圣功,宋朝宰相,河南洛陽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狀元,他開了皇帝為狀元寫詩賜宴的先例。從988年起,他當了多年宰相,是歷史上第一位直接從平民晉身的宰相,第一個狀元宰相,歷經三朝。
呂蒙正為人寬厚樸實,一身正氣,遇事敢言,素有重望。宋太宗時,朝中有官吏家中藏有古鏡,據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呂蒙正,以博取好感。弟弟找到呂蒙正說起此事,呂蒙正笑道:“我的臉面不過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呢?”
四、銅鏡的文化影響
銅鏡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同時凝結了古人的審美情趣,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文化意義。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見,銅鏡有著深遠的社會文化影響。
1.小說中的銅鏡
唐代王度著有《古鏡記》,這是唐初最早出現的傳奇小說,內容寫的是隋朝為官的王度,因得一面古鏡而發生的故事。該古鏡很是神異,能隨日月昏明,降妖除怪,消災解難。就在隋朝滅亡前夕,古鏡卻突然悲鳴失蹤。故事有歷史象征意味,內容荒誕,從側面證明了古人認為銅鏡可以“鑒史”、“照邪”的觀念。
明代傳奇劇本《牡丹亭還魂記》,寫的是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葬于梅花庵梅樹下。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中。杜麗娘化為魂魄與柳夢梅相戀。柳夢梅掘開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柳夢梅高中狀元后,到杜府告知杜麗娘復活。但杜麗娘的父親杜巡撫不信女兒會復活,并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讓父女夫妻都相認,二人終于永結同心。
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也有對銅鏡的描寫。如賈瑞因錯愛王熙鳳而得重病,后來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刻有“風月寶鑒”四字,并把鏡相贈,希望此鏡能讓他免動風月之情。這都是對銅鏡的通明作用的賦予。
2.詩歌中的銅鏡
歷代吟詠、描寫銅鏡的詩詞,數不勝數。如,梁簡文帝蕭綱的《詠鏡》詩是較早的吟詠銅鏡的五言詩:“四銖恒在側,誰言覽鏡稀?如冰不見水,似扇常含輝。金開玳瑁匣,并卷織成衣。脫入相如手,疑言趙壁歸”。蕭綱還有一首《愁閨照鏡》:“別來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鏡,還持自相識?!保?/p>
北周詩人庾信有一首《詠鏡》詩,構思精妙,優美動人:“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此詩前兩句已成為隋、唐之際銅鏡上面常見的銘文。
唐代詩人張說《奉和圣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詩:“月向天邊下,花從日里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駱賓王《詠鏡》詩:“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謝水,翻將影學冰?!保?/p>
李白作有一首《代美人愁鏡》詩:“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拂拭交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發多去年。鉛粉坐相誤,照來空凄然”。
3.古人隨葬的銅鏡
由于人們賦予銅鏡“破暗取明”、驅邪除魔的作用,再加上古人“視死如生”和死后“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的銅鏡隨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
銅鏡是古代墓葬中非常常見的隨葬品。不但在王公貴族的墓葬中經常發現,在一些小型墓內也時有發現。當然,王公貴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而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紋飾也普通簡單。
4.饋贈的禮品或帝王的賞賜品
銅鏡既然被賦予了多種文化意義,又兼具實用價值,常被用作王公貴族、親朋好友之間饋贈的禮品。皇帝也常賞賜大臣精美貴重的銅鏡。如,唐玄宗在八月五日自己生日當天,給群臣賞銅鏡,以示圣恩。
5.愛情信物
銅鏡也是“花好月圓”的象征,“破鏡重圓”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說明。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也象征愛情婚姻的美滿。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嫁妝。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情。
另外,“山雞舞鏡”、“化鵲捎信到夫前”等故事,都與愛情有關,更成為許多詩文常運用的題材。這些傳奇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證明銅鏡作為愛情信物,是有現實淵源的。在考古發現中也有過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銅鏡的實例。
6.驅邪法器
古人不理解銅鏡的光學原理,以為銅鏡可以映像,是具有“法力”的,是可以照妖驅邪的。傳統文化里,道士修行、陰陽師占卜通靈、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都離不開銅鏡。銅鏡成了鎮宅、驅邪的法器。這些雖然不符合現代科學精神,但在古代,卻可以給人以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撐。
有很多關于銅鏡照妖驅邪的故事,如《西游記》和《封神榜》,都有以鏡子辟邪照妖的情節;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提到漢宣帝所持身毒國寶鏡有照見妖魅之功能。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士背懸九寸明鏡,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有鳥獸邪物,用鏡一照,其本形便俱現鏡中的故事?!侗阕印贩Q,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托人形,“惟不能易鏡中真形”,惟有銅鏡能顯露它們的本來面目?;谶@種說法,巫師道士在從事捉鬼拿妖等活動時,都要用銅鏡作為法器。
《太平廣記》記述,唐玄宗時,揚州曾獻一面九寸蟠龍水心鏡,并聲稱鑄造此鏡時,有自稱“龍護”、“玄冥”的一老一少兩位神仙來訪,幫忙鑄鏡。鏡成之后,江上出現龍吟、涌浪之類的異象。后來天寶七年,關中大旱,唐玄宗向道士葉法善詢問祈雨之法,葉法善請出九寸鏡求雨,頃刻之間白氣充盈宮廷,不一會普降大雨,七日后雨水才停歇。這年關中糧食大獲豐收。唐玄宗喜出望外,命吳道子臨摹鏡背的蟠龍圖像,作《真龍圖》賞賜葉法善。自此“水心鏡”名聲大噪,銅鏡除了辟邪以外,更有了祈雨的神異吉祥效果。
7.社會意識的集中反映
銅鏡的紋飾和銘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的集中反映。由于鏡背面積不大,紋飾和銘文的題材和內容更為精煉,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如,祈求吉祥的心愿,銅鏡中常見的紋飾有仙人瑞獸,銘文有“常樂未央,奉毋相忘”等;崇信佛教的,以佛像故事作紋飾,如宋代的“達摩渡海紋鏡”等。這些內容是當時思想文化和社會意識的集中反映,為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真實的資料。
8.中外交流的使者
在日本、越南、俄羅斯、阿富汗和伊朗等國均出土了不少中國古代銅鏡。
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記載了魏晉時代,日本女王遣使來到中國,魏王賞賜其“銅鏡百枚”的事跡。這說明早在漢代,銅鏡作為重要的文化標識,成為中外交流的珍貴禮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發現了中國的魏鏡和吳鏡。
1978年在阿富汗席巴爾甘的考古發掘中,也出土了中國漢代銅鏡,這是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又一證據。
商周時期,青銅器作為禮器,之后銅鏡成為日常用品,綿延不絕,為歷朝歷代所制作和使用,直到清代之后逐步被玻璃鏡取代。
銅鏡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文化交流,滿足了人們的社會需求,其歷史悠久,傳播深遠,影響巨大,值得我們珍惜,細細揣摩。
丁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