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47歲的王女士不幸罹患胃癌,發現時已是盆腹腔廣泛種植轉移的晚期。幸運的是,醫患雙方都沒有輕言放棄,經過北京協和醫院食管胃腫瘤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以下稱“食管胃腫瘤MDT”)和歷時19個月的積極治療,患者的惡性腫瘤轉移灶較前縮小了一半,并接受了
47歲的王女士不幸罹患胃癌,發現時已是盆腹腔廣泛種植轉移的晚期。幸運的是,醫患雙方都沒有輕言放棄,經過北京協和醫院食管胃腫瘤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以下稱“食管胃腫瘤MDT”)和歷時19個月的積極治療,患者的惡性腫瘤轉移灶較前縮小了一半,并接受了根治性全胃切除手術。這是食管胃腫瘤MDT團隊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的生命奇跡。
王女士的第一次MDT
2020年7月,王女士體檢時發現盆腔巨大包塊。進一步檢查發現,王女士罹患的是產甲胎蛋白胃癌,這是一種比普通胃腺癌惡性程度更高的癌癥,而且患者已經出現了腹盆腔廣泛種植轉移,累及大網膜、子宮、卵巢、直腸,臨床分期為晚期。聽聞這一噩耗,王女士心情墜入了谷底。
如何擊退病魔,重拾生的希望,成為醫患雙方的共同目標。2020年8月10日,食管胃腫瘤疑難病多學科團隊為王女士舉行了第一次MDT討論。來自腫瘤內科、基本外科、婦產科、放射治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關科室的專家齊聚一堂。詳細了解王女士的病情并查體后,各位專家引經據典、各抒己見,直到星斗滿天才達成共識:先進行全身化療,2-3個周期后評估療效,如果療效樂觀,下一步可考慮先手術切除轉移灶。
在接受3個周期的化療后,王女士的病情一度得到部分緩解。但繼續化療2個周期后,疾病又突然進展,王女士體內的惡性腫瘤產生了抗藥性。醫患雙方心中燃起的希望火苗再度破滅,治療之路也困境重重。
王女士的第二次MDT
接下來要怎么調整方案,勝算才最大?是否需要換個“武器”,改成放療或免疫治療?要不然干脆“正面硬剛”,直接手術切除惡性腫瘤?第二次MDT在醫患雙方的共同期盼下迅速開展。
通過多位專家抽絲剝繭的分析,直接手術的方案首先被否定。王女士的惡性腫瘤原發灶和轉移灶癥狀均不明顯,沒有顯著影響她的生活質量,如果貿然手術,術后復發或轉移的風險較高,反而得不償失。進一步討論后,專家們達成共識:當務之急是控制癌細胞,避免全身蔓延;可以換成反應率更高的“靶向+化療”方案,再次嘗試控制癌細胞,后續再考慮手術。
多學科專家的悉心診療和一致意見給了王女士繼續與癌癥病魔“決斗”的強大信念。在繼續接受6個月的靶向聯合雙藥化療后,王女士的惡性腫瘤轉移灶較治療前縮小了50%,甲胎蛋白也比治療前降低了99.8%。
2021年8月,婦產科為王女士做了子宮及雙附件轉移灶切除術,手術很成功。術后,王女士繼續接受“靶向+化療”。腫瘤內科根據王女士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化療方案。2021年底,王女士的病情持續好轉。2022年2月28日,基本外科為王女士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術,切除了原發病灶,日前已順利出院。
經過19個月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王女士不僅遠遠超出了產甲胎蛋白胃癌11個月的中位生存期,而且在切除原發灶之后,可能達到“手術治愈”這一最初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迎來生命的第二個春天。
MDT:腫瘤治療的藝術
得了癌癥一定要趕緊手術?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個誤區。“其實手術只是癌癥治療的一個辦法,不同科室有對付癌癥的不同‘武器’。對于一些疑難復雜的癌癥,只有多學科綜合診療,才讓患者獲益最大化。”基本外科于健春主任醫師介紹,“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新輔助化療、免疫治療、營養支持、臨終關懷等都是治療癌癥的方法。癌癥的發生發現是一個多基因、多階段、多環節發展的動態過程。因此,癌癥的治療方案要從患者和家庭的需要出發,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現有的全部循證證據,醫患雙方共同決策,得出個性化的最優解。”
腫瘤內科是食管胃腫瘤MDT的發起科室。腫瘤內科白春梅主任介紹,“我國胃癌患者首次就診時,75%處于進展期或晚期,預后較差。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0%。而MDT可以有效延長晚期轉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 腫瘤內科趙林副主任等總結了該科收治的267例IV期轉移性胃癌、化療患者發現,接受MDT的患者(114例)中位生存期可達18.4月,而只接受化療的患者(153例)生存期只有11.4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傳統診療模式(上)與MDT模式(下)的區別
北京協和醫院食管胃腫瘤疑難會診(MDT)團隊始建于2019年,由11個科室的專科醫生組成,迄今已會診患者三百余例。食管胃腫瘤MDT于每周二下午16點30分在門診樓四層疑難病會診中心舉行。“醫生們來得晚,都是利用下班時間才開始會診。走得更晚,經常是門診樓所有燈都熄滅了,他們還在討論。”護士長告訴記者。
▲會診專家們手持粉紅色康乃馨共同慶祝食管胃腫瘤疑難病多學科第100次會診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指出,MDT不僅有助于建立某類病種診療的金標準,也將加速我國大型公立醫院職責向集中解決疑難重癥角色定位的轉化。多學科協作,對患者而言,意味著最優化的治療方案;對臨床醫生而言,是專業水平的整體展現;對醫院而言,則是公立醫院提高醫療質量與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
高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