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2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報道《宜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山水變成“金飯碗”》▼《人民日報》(2019年2月18日8版)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報道報道全文如下宜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山水變成“金飯碗”(記者周小苑)核心閱
01
2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報道
《宜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
山水變成“金飯碗”》
▼
《人民日報》( 2019年2月18日8版)
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報道
報道全文如下
宜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
山水變成“金飯碗”
核心閱讀:
作為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的核心城市,近年來湖北宜昌堅持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辯證法”,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化解落后產能、推動轉型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久久為功,做足了綠色發展的大文章。
新年伊始,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沿線開始了新一輪的生態環境整治修復。根據規劃,2020年年底以前,宜昌市長江沿線1公里內的134家化工企業將全部“清零”。如今,化工園區岸邊復綠已經初見成效,9公里的長江邊將再現一條綠色生態廊道。
破解“化工圍江”
曾經的宜昌,化工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達30.6%,是當地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長江宜昌段200多公里的岸線上,分布著沿江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全市化工污染占工業污染排放的比重超過60%,企業離長江最近的只有50米,加重了長江支流及干流總磷污染。
為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2017年,宜昌市制定實施《宜昌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19年年底,長江及其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134家化工企業裝置“清零”的目標。
從生產岸線變生態岸線,宜昌市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治。一年來,宜昌市強力推進“關改搬”,首批依法關停25家化工企業。與此同時,52個化工、建材、火電等高耗能、高污染新項目被拒之門外。
長江岸邊的興發集團,自2016年開始,關停拆除了22套距離江邊較近的生產裝置,資產價值超過12億元。昔日繁忙的廠區,如今已后退900多米,形成了近800畝的綠化景觀帶。
“雷霆萬鈞之下,宜昌化工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下降至18%,‘化工圍江’格局得到根本改變。”宜昌市市長張家勝強調,“清零”并非一關了之、一搬了之。“‘關’是為了轉,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
轉,就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精尖、綠色循環發展。
騰退出岸線后,興發集團專注于精細磷化學品和前沿新材料研發生產,將傳統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做成了高端環保的精細化工產業。2017年12月9日,該企業集團榮獲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成為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湖北省唯一獲獎企業。
“我市編制出臺了《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化工產業項目入園指南》,分類整治10多個化工園。” 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循環化的轉化中來。
目前,宜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增長迅猛,其產值占宜昌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8.2%,首次成為第一動力,涌現出一大批行業“小巨人”:人福藥業成為亞洲最大的麻醉藥品研發和生產基地,東陽光紅霉素原料藥產能世界第一,華強科技醫用丁基橡膠瓶塞國內市場第一,微特電子、安琪酵母紛紛成為其行業領域內的國標起草者。
對污染零容忍
冬日清晨,夷陵區黃柏河畔,氣溫接近0攝氏度,凜冽的寒風刮得人臉生疼。清漂船上的畢家培瞇著眼睛,像雷達一樣,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尋著水草。
黃柏河是宜昌的母親河,其供水區域內的經濟總量占全市的近八成。過去,流域內礦山廢水排放、畜禽養殖等污染,導致水質下降,并一度發生水華。
“2006年水葫蘆泛濫,一天可以撈70噸,整整干了103天。”畢家培是黃柏河清漂隊隊長,今年63歲的他從事清漂工作已經14個年頭。
為了改變黃柏河流域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2015年,宜昌市決定成立黃柏河流域綜合執法管理局,啟動全流域綜合治理。
市級設立10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實行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與水生態補償資金分配、磷礦開采計劃“雙掛鉤”。通過治理,黃柏河流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干支流河道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較整治前提高了8.34個百分點。這一措施還被水利部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談起如今的清漂工作,畢家培直言輕松了許多:“你看,現在連清漂船也換成了小船。”
管住斧頭、守住山頭、護好源頭,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宜昌人的決心和責任。近年來,宜昌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新舉措:出臺國內首個地級市環境總體規劃,并以人大立法形式對黃柏河全流域及城區34塊綠地、8處山體、2處水域進行永久性保護;實施《長江宜昌段生態環境修復和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在全國率先實行河湖長制,市內183條河流、11個湖泊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全覆蓋。
為保障立法實施,宜昌全面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公安+環保”執法模式,在全國首創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執法監督機制越來越嚴厲,釋放出對環境污染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自2017年8月“環保+公安”執法模式啟動以來,累計偵辦破壞環境資源類刑事案件37起,刑事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57名。
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每個周末的清晨,宜昌八中906班學生張建國和母親都會去江邊,參加“三峽蟻工”沿江撿拾垃圾活動。
兩年前,市民李年邦發起“三峽蟻工”志愿者組織,目前參與志愿活動的市民超過2萬人次,撿拾垃圾總量近700噸,志愿活動范圍已從城區江灘拓展到城郊及沿江風景區。
如今,保護環境,全員護“綠”的理念,已在宜昌人心中扎根,成為宜昌人的共識。
宜昌作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堅持分類化收集,農村垃圾處理率達95%;并開展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累計處理餐廚垃圾12716噸。
為了讓百姓安享“綠色福利”,宜昌堅持“四季挖窩、三季植綠”,出臺全域生態復綠總體規劃。全市復綠36843畝、植樹197.9萬株,5個鄉鎮、88個村分別獲“湖北省森林城鎮”和“湖北省綠色鄉村”稱號,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居全省市州第一。
同時,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宜昌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綠水青山正成為強市富民的“金飯碗”。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支撐。”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營造綠色生態的道路上,宜昌始終在探索。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02
2月18日,《經濟日報》十版
刊發文章
《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湖北引導推動企業向綠色循環發展提升》
▼
《經濟日報》( 2019年2月18日10版)
報道全文如下
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湖北引導推動企業向綠色循環發展提升
在湖北興山境內的香溪河段上,曾有84座小水電站,過度開發導致多處斷流。去年以來,興山關停4家電站,將6家電站轉型為供水或人造瀑布,對74座水電站強制實施生態放流。僅此一項,去年減少3000萬元的收入。
對此,興山縣委書記汪小波卻不后悔:“生態大保護的態度是堅定、堅決的。”興山在堅定不移地保護生態的同時,謀劃新產業“補位”。眼下,興山在宜昌猇亭、宜都等地設立“飛地園區”,2018年飛地經濟為興山貢獻的稅收就超過1.5億元。
此刻,在湖北長江段,478家化工企業還在不斷地“關改搬轉”。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近兩年,興發關停了臨近長江的22套總價值12億元生產線,騰出了900多米長江岸線。“清零”背后并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發展提升。興發集團每年投入研發經費3億元以上,從生產性技改向基礎性科研轉變,開發主導產品12個系列184個品種。
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過程,也是提高發展質量、以新方式實現新發展的過程。“強調保護,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追求科學、有序的高質量發展。”湖北省省長王曉東說。
長江大保護,黃石應聲而動拆除“零散小”,打造現代化碼頭,黃石新港應運而生,成為湖北首個實現“多式聯通”的港口,年吞吐能力將達到“億噸大港、百萬標箱”。
荊州市向高污染、高耗能項目說“不”,充分發揮水鄉文化、歷史名城等優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休閑觀光農業。
重大項目催化綠色發展。湖北以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為抓手,啟動綠色發展58項省級重大事項,所列91個重大項目已有71項開工建設。
綠色金融方興未艾。圍繞長江大保護,國開行、湖北省農發行、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PPP模式等在全省多管齊下,將陸續釋放萬億元金融活水。
各展所長,新經濟正跑出加速度。武漢光谷加速崛起“芯片—顯示—智能終端”產業集群,襄陽新能源汽車研發、實驗、檢測基地建設快馬加鞭……如今,湖北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研發經費支出額、技術合同交易額、電子商務交易額等均居中部地區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6%左右。
王曉東表示,將通過編制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加快培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提升碳排放、排污權等資源交易市場。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03
2月18日,《湖北日報》頭版
刊發文章
《伍家崗長江大橋南主塔升至75米》
▼
《湖北日報》( 2019年2月18日頭版)
報道全文如下
伍家崗長江大橋南主塔升至75米
2月17日,宜昌市伍家崗長江大橋江南建設現場。目前,南岸主塔塔柱已升至75米,預計上半年封頂;錨碇基礎累計完成澆筑13763立方米;全線引橋、匝道下構施工基本完工。
作為宜昌第七座長江大橋,伍家崗大橋是宜昌構建一江兩岸發展新格局、深度推進江南整體開發的重點工程,預計明年竣工通車。
04
2月18日,《湖北日報》五版
刊發文章
《人工智能時代,什么樣的產業工人吃香
——陽新縣與宜昌市的對話》
▼
《湖北日報》( 2019年2月18日5版)
報道全文如下
人工智能時代,什么樣的產業工人吃香
——陽新縣與宜昌市的對話
隨著中國制造的升級,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線、無人車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人工智能時代,產業結構在調整升級,企業招工需求有何變化?什么樣的產業工人最吃香?
帶著這些問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打工大縣陽新和用工大市宜昌一線調查采訪。
高技能人才和設計研發人員成“香餑餑”
陽新:高技能人才,只要有人來,我們就要。宜昌:招1名設計研發人員,比招100名一線工人還難!
“打工何必走他鄉,家鄉就是好地方。”2月13日,陽新經濟開發區內,湖北巨鵬廚房設備有限公司門外巨大的招聘廣告,格外打眼。“招聘氬弧焊工10名、電氣工程師2名、制冷工程師2名、研發工程師2名……公司免費為員工供應中晚餐、提供住宿,有網絡、空調、電視和熱水,為轉正員工提供五險一金,享受國家規定節假日,工資高、福利多。”記者看到,招聘廣告開出的待遇很是誘人。“我們最急缺的就是氬弧焊工。”該公司行政副總洪志芳說,這個工種技術含量高,在整個黃石地區都比較少。因為人手緊缺,去年有些訂單完成不了。在薪資方面,繳納五險一金后,拿到手月工資在6000至9000元,“薪資水平跟廣東等沿海地區差不多,但還是很難招到人,特別是90后的年輕人,部分年輕人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工廠上班。”
洪志芳介紹,按照公司發展目標,今年業績要比去年增長20%,氬弧焊工還有10人的缺口。目前,招了3人,但能不能長期留下,還不一定。“只要有人來,我們就要。”洪志芳說,由于技術人才短缺,很多企業對技能人才放低要求,只要踏實肯干,愿意學技術,對學歷要求不高。當然,熟練工是最想要的。
技術人才和設計研發人員,也是宜昌許多企業眼里的“香餑餑”。
春節后進入招工季,湖北金三峽印務招聘主管覃向剛深感壓力。
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產值近7億元,目前,公司有設計師22名,計劃再招15名,才能滿足設計需求。“招1名適合企業的平面設計師,比招100名一線工人還難呀!”覃向剛感嘆,設計要靠創新的思維和想法,這是機器不能代替的,“開工后,收到了20份設計師的簡歷,合格的只有5份,并且還在洽談中。”
宜昌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局長謝天星介紹,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三類產業工人會走俏。一是善于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勞動者,能快速重塑自己,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二是專業能力強、技術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人工智能的產生和運用均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三是創造力強的研發、設計人員,可不斷提升科技創造水平。
“軟福利”為企業攬才增籌碼
陽新:進一步完善激勵措施,讓高技能人才招得來、留得住、能發展。宜昌:用人文關懷增強員工歸屬感,提高員工忠誠度。
2月14日上午,2019年宜昌春風行動暨“互聯網+電子商務”大型專場招聘會舉行。
為了攬才,電商們可謂煞費苦心。一家互聯網農產品企業,開出6000至20000元的月薪尋找電商平臺店長。
當天,27歲的求職者閆俊專程從宜都來到宜昌城區找工作,想在家門口就業,卻沒找到滿意的崗位。
閆俊說,他在上海打工5年,一直從事電商店長工作。與薪酬相比,他更看重一個地區的行業發展氛圍,“宜昌的電商氛圍與大城市還有差距,還想再看一看。”
待遇優厚也招不到優質的人才,如何破解?陽新和宜昌的企業打出各種“福利牌”,為攬才增“籌碼”。“公司以‘家’留人,成立‘愛心基金’,解決職工家庭困難,并對員工子女考上大學進行助學獎勵,每逢節假日還為困難家庭送去物資慰問。”湖北華潤科技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王志銘說,公司的人文關懷增強了員工歸屬感,提高了員工忠誠度。
同時,很多企業加大人員培訓力度,緩解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我們公司建立專業技能人才發展通道,讓技術人才逐級晉升后享受與高管同等待遇。同時,成立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加強員工培訓,鼓勵職工攻讀在職研究生。”陽新遠大醫藥富池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汪宇介紹。
培養更多高水平技工,也離不開校企合作。“企業通過勞動就業部門牽線搭橋,選擇與高校、職校合作,有針對性地辦班,培養對口人才,是獲取優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職業經理楊玲介紹。
不僅是企業,政府也要助力高技能人才發展。“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扎根。”謝天星說,人工智能時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及時調整服務方向,轉變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手段,主動優化用工環境,解決發展難題。去年,宜昌探索實施“鄉村小獵頭”,招工專員,招聘夜市等服務舉措,有效化解了企業用工難。
陽新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陳敬華認為,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要統籌實施技能提升計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在社會上營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術”的風尚。同時,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推廣訂單式培訓模式;進一步完善高級技能人才激勵措施,讓高級技能人才真正招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對話背景
◆◆
打工大縣——陽新
◆◆
陽新是一個集山區、庫區、貧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的農業大縣,農村勞動力41萬人,外出務工2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6.6%,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
◆◆
用工大市——宜昌
◆◆
宜昌市有工業崗位38.57萬個,吸納本地就業人員31.7萬人,外地務工人員主要來自周邊的四川、河南、重慶萬州、我省恩施及荊州等地。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05
2月18日,《湖北日報》八版
刊發文章
《宜昌拉滿弓拼開局——
“奮力開門紅·一線看態勢”系列報道③》
▼
《湖北日報》( 2019年2月18日8版)
報道全文如下
宜昌拉滿弓拼開局——
“奮力開門紅·一線看態勢”系列報道③
圖為:2月13日,長江枝江段姚家港綜合碼頭,起重機正在將一袋袋有機化肥吊裝到運輸船上,發往重慶、四川等地區。新春伊始,枝江市6家重點化肥生產企業滿負荷運行,確保化肥及時運往全國春耕第一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曙松通訊員楊杰攝)
一年之計在于春,加快發展看開局。
新建項目現場塔吊林立、車水馬龍;復工企業機器轟鳴、馬不停蹄……連日來,宜昌全市上下拉滿弓、繃緊弦、鉚足勁,以“開門紅”促推“全年紅”。
八成規上企業已復工
“春節期間,公司生產己內酰胺2812噸,同比增長5.67%,圓滿完成春節生產指標。”2月13日,三寧錦綸公司經理周學軍宣布完喜訊,車間里響起一片掌聲。
三寧公司董事長李萬清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該公司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過年也跟平時一樣,采取三班倒、輪休制,保證機器不停、生產不停。截至目前,公司年產60萬噸乙二醇項目已完成主體裝置設備招標和采購,項目設計、樁基施工等也在同步進行中。
生產“不打烊”,力保“開門紅”。枝江市經信局局長李耀華介紹,春節期間,該市堅持生產的企業有11家。
不止枝江。春節期間,宜昌11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堅持生產,同比增加27家,7天預計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5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5%。
2月13日,在宜昌人福藥業公司,車間員工已全部到位。“不少員工提前兩三天到崗,對各生產車間進行熏蒸消毒,以最佳的生產狀態迎接全面復工。”宜昌人福相關負責人李莉娥介紹,公司產品已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路暢銷。
2月14日,位于伍家崗工業園的宜昌經緯紡機有限公司裝配車間內,員工正在仔細安裝電氣設備。該公司副總經理胡杰介紹,有20臺玻捻機要在2月25日之前發貨,部分工人2月8日正月初四就來加班了。
2018年,宜昌經緯紡機產銷業績創歷史新高。胡杰表示,今年上半年訂單已經排滿,后續還有很多意向訂單,今年又將是忙碌的一年。
宜昌市經信委總經濟師周道青表示,目前,全市已開工復工規上企業達八成。全市經信系統深入推進“千名干部進千企”服務活動,組織專班深入企業一線,加強復工督導和跟蹤調度,積極協調企業復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13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高質量投資促進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是常抓不懈的“一號工程”。
2月14日,在宜昌高新區白洋園區,總投資208億元的13個重點產業項目集中開工,涉及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高端食品生產基地、高端精密無縫鋼管制造基地等,涉及智能裝備制造、生態食品、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
其中,投資規模最大的光固化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80億元,由深圳有為化學與宜化集團共同投資建設,將打造涵蓋系列光引發劑材料、功能新材料等全球最大光固化新材料產業園,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5億元,年上繳稅收12億元。
宜昌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汪元程表示,將緊緊圍繞每月竣工3個、開工6個、簽約9個的“369”項目建設目標,全面聚焦項目、全員拼搶項目、全力攻堅項目、全心服務項目,加快培育工業經濟、物流經濟、平臺經濟“三大千億產業”,力爭實現經濟發展、項目建設、改革創新“三個領跑”。
宜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該市今年以來的第二次重大項目集中開工,1月3日共有總投資193.55億元的10個重點項目在宜都集中開工。
招商引資后勁足
2月11日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宜昌市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華中四大片區的駐點招商專班人員全部就位,跟進意向項目、拜訪重點企業,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專員中,除招商系統人員以外,還有6名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抽調的掛職工作人員,他們全程參與招商引資的所有環節,項目落地以后也將針對項目特點給予金融支持。
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第一驅動力”,是儲備項目的不二法寶。2018年,該市僅通過駐點招商引進的項目就達180個;新的一年,該市對接落實省“一芯兩帶三區”重大戰略布局,已成立大數據、新材料及精細化工、軍民融合等14個產業招商專班,圍繞產業鏈實現專業招商。
宜昌市招商局局長陳華表示,項目“開門紅”方可全面“開門紅”,全市將每月開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活動,持續強化開工項目現場督察、投產項目“雙月巡禮”,確保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00個,工業項目占比達到70%,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600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410個。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06
2月18日,《湖北日報》三版
刊發文章
《放下斧頭 管住山頭 守好源頭
——五峰生態立縣助推高質量發展》
▼
《湖北日報》( 2019年2月18日3版)
報道全文如下
放下斧頭 管住山頭 守好源頭
——五峰生態立縣助推高質量發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王登府 楊威)
1月27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后河保護區。去年,這里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黑熊、紅腹角雉、中華秋沙鴨等43種珍稀動物頻頻現身;與保護區一山之隔,是最美鄉村栗子坪,青山綠水中的土家吊腳樓鱗次櫛比;山脊上,旅游公路如玉帶在林海云濤間游弋而上,一頭扎進高山之巔的滑雪場。
2011年起,該縣提出“生態立縣”戰略,8年來,堅持“放下斧頭、管住山頭、守好源頭”,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生態好了,人氣火了,良好生態成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好生態引來“珍稀獸”
林麝是我國重點保護的珍稀一級野生動物,雄麝所產麝香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價格超過黃金。因生性膽小,容易患消化系統和皮膚病,對環境要求較高。“近20年來,沒有在五峰出現過。”后河科研所所長朱曉琴說,去年,保護區布設200臺紅外照相機,捕捉到43種珍稀野生動物,動物種類、數量都有所增加。
后河國家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周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請看一組數據:五峰作為富礦縣8年未批1家礦企,3年來礦山規模壓減60%以上;投資近20億元用于生態建設與保護,茶企“柴改電”,3年來產茶用電量增長6倍,森林砍伐量累計減少約10萬立方米;去年,全縣新增營造林22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26天。
五峰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位居宜昌市第一、全省前列;實施一河一策,加大境內河流水質保護、河岸治理、生態修復力度,打造“碧波蕩漾、碧水藍天”的五峰河長制升級版,打好污染防治及碧水保衛戰,為長江大保護守好“頭道崗”。
好山水引爆全域旅游
每年3月至10月,500多畝香東茶葉風情園,游客絡繹不絕。老板李建琴經營茶園20年,從最初的單純種茶制茶賣茶,到如今的茶文化旅游一條龍,每年茶葉銷售額從2000多萬元增加到5000多萬元,“現在家族10多口人就靠茶吃飯。”
從賣茶葉到賣風景,背后是五峰生態“生金”的一場深刻變革。五峰著力構建“一軸一環”旅游交通網絡,以351國道生態風景線、古茶道文化線和宜來高速交通線融合為旅游發展主軸;以灣潭—牛莊—傅家堰—采花公路串聯高山景點景區,形成旅游閉合環線,打造自駕線路。
2018年,僅有21萬人口的五峰接待游客3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17%。同時,獲得“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示范縣”稱號,并連續多年榮膺“百佳深呼吸小城”等榮譽,成為眾多游客暢享五峰生態的熱議話題。
好產品引進城里走俏
“算上銷售土特產收益,年收入突破10萬元。”春節期間,五峰吊水巖農莊主趙久芹盤算一年的收入,喜悅溢于言表。“最多一天有近1500元收入。”趙久芹說,很多都是回頭客,制茶、磨豆腐這樣的農活有了賣點,野菜、自釀的包谷酒成了搶手貨。
以前砍樹,越砍越窮;后來賣野天麻,勉強溫飽;現在,云霧綠茶、高山生態土豆、土雞山羊……這些原來毫不起眼的土貨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額達3億多元。五峰縣委副書記柯志強稱,“保護好生態,綠色致富更長久。”該縣建立茶葉、中蜂、高山蔬菜、五倍子等9大綠色產業,覆蓋貧困人口超過80%。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2月18日,《湖北日報》三版
刊發文章
《枝江重獎優秀民營企業》
▼
《湖北日報》( 2019年2月18日3版)
報道全文如下
枝江重獎優秀民營企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姚紅 攝)
2月13日,枝江市湖北江升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檢測剛生產的鋰離子電池隔膜質量。當天,枝江對該公司智能技術改造項目獎勵 100萬元。
目前,公司全套進口日本東芝和韓國明勝的4條濕法隔膜生產線、6條涂覆隔膜生產線,年產能2.6億平方米,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今年開年,枝江重獎優秀民營企業,共發放獎金1260萬元。
來源丨宜昌發布綜合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湖北日報
編輯丨楊楊 編審丨水仙
轉載須注明來源
猜你喜歡
高清無碼!宜昌交警曝光這些違法超速車輛!
“筑夢新征程 譜寫新篇章”這些佳作獲獎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宜昌精準扶貧
最新發布!宜昌出租車司機“紅黑榜”出爐
宜昌農村迎來新機遇!
#美麗宜昌大家拍#生態環境好轉,鴛鴦常來嬉戲1月23日,近10只越冬鴛鴦在興山縣古夫滿天星電站下游嬉戲玩耍。(全媒體記者皮亞捷、通訊員伍遇普)今天圖片不錯,點個好看!
張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