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在我們看的古裝劇中經常會有騎馬、牽馬的鏡頭、橋段,但是拴馬的鏡頭卻不多,大家可能也未曾注意過。在古代,人們將馬匹作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周邊產品”就是拴馬樁了。最早,古建筑是沒有固定的拴馬樁的,房子旁邊的樹、樁或是石頭
現在我們看的古裝劇中經常會有騎馬、牽馬的鏡頭、橋段,但是拴馬的鏡頭卻不多,大家可能也未曾注意過。在古代,人們將馬匹作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周邊產品”就是拴馬樁了。
最早,古建筑是沒有固定的拴馬樁的,房子旁邊的樹、樁或是石頭等,只要是能固定韁繩的都可以用來拴馬。后來驛站旁常設立有很多拴馬樁,加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騎馬狩獵的習俗,催生了拴馬樁這一特殊的建筑構件。
北方農民認為拴馬樁是富裕的象征和標志,所以對拴馬樁很愛護,這也是大量的拴馬樁能夠產生并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現存的拴馬樁主要都是來自元、明、清時期,而地理范圍上多來自內蒙古及與之相鄰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南以及東北的遼河流域等地。至今這一建筑雕塑形式仍廣泛流傳于陜西渭南鄉村。
拴馬樁在陜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縣分布尤為密集,是一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的產物和縮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它逐漸成為了宅院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起到裝飾的作用。
拴馬樁一般都是豎于大門外的兩側,整體主要由基柱、臺座和柱首3部分構成。
基柱的高度一般都超過2m,多數是四方形或八邊形柱體;整體石料多用灰青石、黑青石和細砂石;柱身多為毛坯或席紋、橫紋雕鑿、無紋飾,也有通體陰刻斜紋的,常見文字有“泰山石敢當”等。
臺座部分起到承托樁首的作用,也是整個樁體浮雕與線雕最為精致的部分,多刻有花草、八寶等圖案,寓意吉祥,如刻有海水山石,有壽山福海之意。
柱首是整個拴馬樁造型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圓雕,雕刻形象分為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和人物動物組合類4種。
其中,植物類型的拴馬樁形式比較簡單,雕刻的多是摩尼珠、桃或瓜。
動物類型的分為獅子型、猴子型和鳥(鷹)型。
經典的獅子造型自從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就一直是“吉祥物”的代表;猴在古代民間有“避初馬瘟”的俗信,另外在拴馬樁上雕猴也有“馬上封侯”之意;鳥在古代西北文化中代表了亡者,拴馬樁上雕刻鳥除了彰顯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外,也是強調他們對于鳥的崇拜。
人物類型的分為西域胡人形象、蒙古人形象和漢人形象。胡人形象特點在于頭飾和編發;蒙古人形象特點在于帽側戴花、耳環、云肩和環狀編發;漢人形象特點在于馬甲、盔襯、女子的發髻和童子幘。
人物動物組合類型的分為人與獅,人與馬,人與鳥以及人與象,其中最常見的是人與獅的組合形式。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等級觀念很強,拴馬樁也“不出意外”地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彰顯身份地位的功能。
古時候,由于華表常被用于宮廷建筑和高級別的陵墓建筑前方的位置,而拴馬樁都是古代住宅前的雕塑,所以民間為了達到既能弱化華表規制,又能顯示身份的目的,將拴馬樁做成了從整體結構上看像是縮小版的華表與石獅子的有機結合的外觀。
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稱其為“望柱”也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同門前置石獅、銅麒麟,闕樓與華表有相同含意。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近代以來,汽車等新的代步工具逐漸替代了馬,民間的拴馬樁也就越來越少了。
如今在現代建筑的中式設計中,拴馬樁依舊是常見的裝飾元素,在室內外設計中依然有很多的應用。
醫學上的“拴馬樁”
老百姓常說的“拴馬樁”“福耳”,在醫學上稱為副耳,在普通人群中并不罕見。
副耳是屬于外耳發育畸形的一種類型,一般是天生的。人體外耳的發育來自胚胎時期稱做第一腮溝的結構組織,當第一腮溝發育“過度”,就會在耳廓前多長出這么一個小肉柱子,也就是民間傳說的“拴馬樁”。
有些人可長出一到多個,形狀也可有多種多樣,如米粒狀、有柱狀,還有帶蒂息肉樣或分叉等。副耳的位置常在耳屏周圍,甚至少數人長到頸部等非耳前位置。
副耳本身不會帶來聽力及其他健康損害,但如果被人嘲笑,會對心理造成壓力,出現心理障礙,可以通過手術切除。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內容,如果您有任何建筑設計方面的問題或需求,歡迎聯系我們咨詢。
易蓋房誠邀全國家居、建材商、施工隊、裝修隊加盟入駐,詳情請致電:400-011-2014;
點擊下方“查看更多”即可進入易蓋房官網,輕松獲取數百套免費別墅設計圖紙!
馬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