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立足傳媒主業、發揮資源優勢,從非遺傳播力和影響力角度,利用科學指數體系,將城市管理與非遺項目發展緊密結合,系統歸納和展示了城市與非遺項目的關聯,數據化呈現出城市非遺相關舉措與非遺項目活力發展現狀。“文旅中國百城百藝”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立足傳媒主業、發揮資源優勢,從非遺傳播力和影響力角度,利用科學指數體系,將城市管理與非遺項目發展緊密結合,系統歸納和展示了城市與非遺項目的關聯,數據化呈現出城市非遺相關舉措與非遺項目活力發展現狀。
“文旅中國百城百藝”非遺傳播活力展示平臺依托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自主知識產權系統“中傳云”,實現了對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3145個子項非遺傳播大數據信息的實時監測,并以專題頁面進行線上展示。
專題展示頁面中三大板塊之一的“活力匯總展示”板塊,以日、周、月三個時間維度對各非遺項目進行實時全網大數據監測和匯總,展現了全國各地非遺傳播活力情況。榜單傳播活力榜顯示,生活常見非遺項目類別活力值較高,相對冷門非遺項目開發潛力巨大。
2021年5月非遺分類活力展示中,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位列前三位,活力值分別為197692、12792、10803。
1.傳統戲劇
2021年5月,在傳統戲劇292個非遺子項中,秦腔、京劇、川劇、昆曲、豫劇、河北梆子、晉劇、粵劇、楚劇、越劇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61856、33538、25641、13463、7920、6304、5469、5193、4195、3842。
2.曲藝
2021年5月,在曲藝129個非遺子項中,相聲、山東快書、粵曲、山東琴書、陜北說書、河南墜子、福州評話、錦歌、福州伬藝、東北二人轉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3592、2022、1783、1478、408、400、255、200、162、157。
3.傳統美術
2021年5月,在傳統美術320個非遺子項中,粵繡(廣繡)、蜀繡、蘇繡、湘繡、泥塑(惠山泥人)、甌塑、灰塑、剪紙(煙臺剪紙)、民間繡活(麻柳刺繡)、粵繡(潮繡)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2101、1638、618、452、330、308、305、290、219、215。
4.民俗
2021年5月,在民俗352個非遺子項中,雪頓節、燈會(自貢燈會)、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望果節、苗族服飾、那達慕、廟會(北山廟會)、三月三(壯族三月三)、蒙古族服飾、民間信俗(關公信俗)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5674、875、487、403、300、217、186、152、126、101。
5.民間文學
2021年5月,在民間文學164個非遺子項中,格薩(斯)爾、瑪納斯、苗族賈理、梁祝傳說、諺語(陜北民諺)、吳歌、牡丹傳說、童謠(閩南童謠)、寶卷(河西寶卷)、東海孝婦傳說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8755、154、85、48、45、36、32、26、23、22。
6.傳統音樂
2021年5月,在傳統音樂333個非遺子項中,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古琴藝術(浙派)、陜北民歌、廣東音樂、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西安鼓樂、南音、侗族大歌、川江號子、江南絲竹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1575、1041、1001、493、414、387、373、361、312、236。
7.傳統技藝
2021年5月,在傳統技藝383個非遺子項中,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制扇技藝(王星記扇)、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雕版印刷技藝、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綠茶制作技藝(六安瓜片)、琉璃燒制技藝、傘制作技藝(西湖綢傘)、銅雕技藝排名前十位(含并列),活力值分別為2202、364、144、124、119、119、118、117、93、84、83。
8.傳統舞蹈
2021年5月,在傳統舞蹈301個非遺子項中,嘎爾、熱巴舞(丁青熱巴)、獅舞(廣東醒獅)、弦子舞(芒康弦子舞)、龍舞(銅梁龍舞)、阿妹戚托、秧歌(膠州秧歌)、燈舞(沙頭角魚燈舞)、獅舞(松崗七星獅舞)、苗族蘆笙舞(錦雞舞)排名前十位,活力值分別為1145、510、404、227、166、100、92、69、67、62。
9.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2021年5月,在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01個非遺子項中,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武當武術、滄州武術、蹴鞠、滄州武術(孟村八極拳)、風火流星、紅拳、滄州武術(劈掛拳)、滄州武術(燕青拳)、詠春拳、心意拳排名前十位(含并列),活力值分別為246、239、185、171、125、91、89、68、61、58、58。
10.傳統醫藥
2021年5月,在傳統醫藥100個非遺子項中,藏醫藥(拉薩北派藏醫水銀洗煉法和藏藥仁青常覺配伍技藝)、中醫正骨療法(平樂郭氏正骨法)、針灸(楊繼洲針灸)、侗醫藥(過路黃藥制作工藝)、維吾爾醫藥(沙療)、中藥炮制技術(中藥炮制技藝)、中醫養生(藥膳八珍湯)、中醫正骨療法(章氏骨傷療法)、中醫診法(朱氏推拿療法)、中藥炮制技術(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中醫診療法(顧氏外科療法)排名前十位(含并列),活力值分別為245、63、48、33、24、19、13、13、12、11、8。
通過比較分析非遺項目活力值可以發現,傳統戲劇、曲藝等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的非遺大類關注度居于前兩位,其中傳統戲劇大類下的非遺子項秦腔活力值更是超過6.1萬,可見由于傳統戲劇、曲藝等非遺類別由于更貼近民眾日常文化需要,滿足了受眾娛樂需求,因此受關注程度遠超其他八類非遺項目。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為代表的相對冷門的非遺門類,由于有一定的地域性和較強的專業性,因此活力值整體較低,但反觀相關非遺項目本身,仍舊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開發價值,如傳統醫藥門類中的中醫藥非遺項目,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實踐表明,室內熏藥、艾灸、食療、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中醫方法和實踐,能有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依托中醫藥非遺,積極研發用于治療和防疫工作中的相關中成藥品,也為完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將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媒介優勢和引流效用,不斷擴大關注覆蓋面,進一步挖掘非遺產業消費需求,推動非遺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數據來源于《“文旅中國百城百藝”傳播活力評估報告(2021年5月)》)
記者:李一珊
責編:李揚
何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