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53年,海軍司令蕭勁光正在處理工作,突然接到一封來自蘇聯的加急電報,主要內容就一點:“蘇聯要價68噸黃金,設備老舊,堪比破爛,根本不值這個價。”當看完電報后,蕭司令頓時眉頭緊鎖,一言不發(fā),反復思索后才給出回電:“有總比沒有強,就是破銅爛
1953年,海軍司令蕭勁光正在處理工作,突然接到一封來自蘇聯的加急電報,主要內容就一點:“蘇聯要價68噸黃金,設備老舊,堪比破爛,根本不值這個價。”當看完電報后,蕭司令頓時眉頭緊鎖,一言不發(fā),反復思索后才給出回電:“有總比沒有強,就是破銅爛鐵,我們也要了!”
這封電報是海軍副司令羅舜初傳來的。當時他正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到蘇聯參加斯大林的追悼會,同時與蘇聯政府商討“海軍援華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向蘇聯購買軍艦。經過3個月的反復談判,蘇聯方面最終同意,將4艘淘汰下來的舊軍艦賣給我們,要價17噸黃金一艘,4艘共需黃金68噸。在請示了國內領導人的意見后,羅舜初最終同意了這場交易!
這4艘軍艦究竟有著何等來歷?即便是淘汰下來的“破銅爛鐵”,為何我國依舊堅持高價購買?這場中蘇交易又有著怎樣的曲折離奇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揭開當年的真相吧!
火力不足,武器之殤
1954年10月,中蘇兩國關于兩艘軍艦的交接儀式在青島舉行。一年之后,又有兩艘軍艦駛入中國領海,完成交接。至此,我軍從蘇聯購買的共計4艘軍艦全部交接完成。中央軍委將其改名之后,交到了北海艦隊手里。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這4艘軍艦在我國海防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關于它們和我國的淵源,還要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說起。
1949年,成立初期的新中國還處于百廢待興時期,剛剛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我國在清末民初時期打下的工業(yè)基礎幾乎被全部摧毀。當時我們能自主生產的,也只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鍋碗瓢盆,而飛機、大炮乃至一輛簡單的拖拉機,我們都造不出來。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后,我國陸軍軍事實力達到了鼎盛狀態(tài),但在海軍和空軍方面,卻發(fā)展得格外艱難。尤其是海軍實力,基本上等同于一張白紙。以至于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面對公然闖入臺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在我國領海地區(qū)逍遙法外。
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首都北京瀕臨渤海,如果不大力發(fā)展海軍,我們的國家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盡管1953年時,彭德懷元帥曾霸氣說過:“西方殖民主義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但為了避免重蹈滿清覆轍,發(fā)展海軍,已經成為加強國防和海防的第一要務。為此毛主席曾說過:“我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海軍,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軍艦。”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不是沒有海軍,但當時主力艦隊所擁有的艦船,不過是從國民黨那里繳獲的小型軍艦,以及一些自行改造的民船商船,幾乎沒有一艘大型軍艦,海軍戰(zhàn)斗力嚴重不足。
但考慮到彼時的國情,我們一五計劃還沒有開展,尚不具備自主研發(fā)軍艦的能力。無奈之下,我們只能效仿洋務派,首先向國外購買相應的軍事設備。但在這一過程中,意外還是發(fā)生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我國最初是準備向英國購買軍艦的。考慮到英國曾做過海上霸主,打下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其軍艦技術絕對是比較先進的,所以我國才有了與英國合作的打算。在金錢面前,英國也放下了當年“紫石英號”的恩怨,答應做中國這筆生意。可就在中英兩國準備簽訂相關購買協議時,美國的突然介入,直接讓此事成為了一紙泡影。
隨著美蘇冷戰(zhàn)的爆發(fā),美國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為了保護在臺灣茍延殘喘的國民黨勢力,強烈要求美方陣營,無論是誰,都不能賣給中國或者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武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后,西方陣營更是同我國完全割裂,根本沒有支援我國武器的可能。
沒辦法,我國只能選擇向老大哥蘇聯尋求幫助,希望能從蘇聯那里購買一些軍艦。本以為在老大哥這里,這筆生意該是很輕松的,但蘇聯方面的態(tài)度,卻給我國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起初,蘇聯是同意將改造后的四艘“雷擊艦”賣給我們的。但當1952年,時任中國海軍司令的蕭勁光抵達蘇聯商討相關事宜時,蘇聯卻對此事閉口不談,只是表示,可以出售岸防炮、教練船以及魚雷,但對于購買大型軍艦,中國想都不要想。蘇聯的態(tài)度為何轉變如此之快?
這主要和蘇聯本身的野心有關。蘇聯一直覬覦我國漫長的海岸線,想模仿美國在日韓建立海軍基地那樣,利用我國的海岸線,建立他們的海軍基地。因為蘇聯的這一想法將會嚴重侵犯我國的領土主權,所以毛主席并沒有同意。由此蘇聯才會有此出爾反爾的行為,其根本目的,還是想借此阻礙我國海軍發(fā)展,來實現他們稱霸世界的野心。
為此,得到消息的毛主席多次致電斯大林,希望蘇聯方面能從中蘇戰(zhàn)略合作的角度出發(fā),允許向中國出售軍艦。為了達到目的,海軍副司令羅舜初先后兩次訪問蘇聯,就此事進行談判。終于在1953年時,這場本已陷入僵局的談判才有了轉機。
“四大金剛”展示雄風
50年代的蘇聯已經研制出了新型巡洋艦,并完成組裝開始服役。而在羅舜初訪問期間,蘇聯表示,按照國際上軍武售賣條例規(guī)定:“在出售本國武器裝備時,不能交易本國最先進的武器。”
也就是說,如果我國執(zhí)意購買的話,只能購買他們已經淘汰下來的二戰(zhàn)時期的落后老型軍艦。蘇聯也是不客氣,即便這種“破銅爛鐵”,每艘出價竟高達5000萬盧布,折合黃金17噸。而他們可以出售四艘舊軍艦給我們,價格共計68噸黃金。
這也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對于這個價格,羅舜初很是不滿。但事關國家大事,他還是將這邊的情況如實報告給了蕭勁光:“蘇聯愿意賣的設備十分破舊,相當于一堆破銅爛鐵,根本不值這個價。”
蕭勁光得知這個消息后,也陷入了沉思,但很快他就回復羅舜初:“買,一定要買!就算是破銅爛鐵,我們也要!”羅舜初很快明白了蕭勁光的意思:“我們現在不僅需要軍艦,更需要相關的技術來自己建造軍艦。”他當即便表示,“嚴格執(zhí)行司令的命令!”
現在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蘇聯同意售賣的4艘軍艦究竟落后在哪里?為什么羅舜初會用“破爛”來形容呢?這還得從軍艦本身的性能說起。原來這幾艘軍艦主要是以發(fā)射魚雷為主要攻擊方式,若要魚雷命中率高,就意味著在開戰(zhàn)時,軍艦要前進到離敵艦很近的位置,但這也大大增加了軍艦自身的危險性。
可當時美蘇武器裝備已經十分先進,武器射程大大提高,再想要通過這種老舊軍艦接近敵人,是很難實現的,甚至中途便會被摧毀。所以對當時的蘇聯來說,這種軍艦已經嚴重落后,沒什么價值。可對于技術落后、沒有大型軍艦的中國來說,這4艘艦艇就是重要的國防武器和研究對象。
1953年,中蘇雙方簽訂了《關于海軍交貨和關于建造軍艦方面基于中國技術援助》協定,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從蘇聯購買4艘驅逐艦。1954到1955年,四艘軍艦相繼從蘇聯開赴青島,這筆交易才算圓滿地畫上了一個句號。
而盡管四艘軍艦如此落后,在我軍內部對于它們的歸屬問題,還是出現了一些“爭執(zhí)”。當時我國主要有北海、南海和東海三個主要艦隊,都想將這個“稀罕物”納入自己的懷中。
中央軍委在認真考慮以后,決定將它們全部放在北海艦隊,理由很簡單:北海艦隊主要負責保衛(wèi)京師,對于抵抗來自美日韓的海上威脅,作用更大一些。與此同時,我軍還對這四艘軍艦進行了重新命名。
當時有人提議,這四艘軍艦是我國首批大型軍艦,應當以我國當時大城市的名字命名。但蕭勁光司令卻表示,它們都不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用大城市命名的機會還是留到以后吧。現在剛好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不如用主要的工業(yè)城市來命名。
這一提議得到了廣大的支持,于是四艘軍艦分別被命名為“鞍山號”、“撫順號”、“長春號”和“太原號”。當一切準備就緒后,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當時的北海艦隊將士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對于這種相對先進的軍艦,還不具備駕馭能力,這又該怎么辦呢?
為了能早日實現自主駕駛,中央政府給北海艦隊的將士下了一道死命令,務必在一年之內熟練掌握軍艦的操作。于是,我軍將士夜以繼日地向蘇聯顧問團請教學習,甚至要排上很長的隊才能獲得指點。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任務圓滿完成。接下來就是展示四艘軍艦威力的時刻了!
1955年11月,“鞍山號”和“撫順號”參加遼東半島的一場以美軍為登陸假想敵的作戰(zhàn)演習,他們以超凡的隊形變換速度和火力支援速度,震撼到了觀戰(zhàn)的我軍士兵。
1959年,四艘戰(zhàn)艦齊齊出動,共同參與登陸戰(zhàn)演習,鞍山號和長春號為主要輸出力量,負責提供炮火支援,用6分鐘的時間打出了200多發(fā)炮彈,將侵華日軍留下的鋼筋水泥工事直接炸上了天,在一邊觀戰(zhàn)的許世友將軍更是大聲叫好:“打得不錯,打出了我海軍的威嚴。”
1962年4月,太原號和長春號又駛出12海里領海線,將負責收集情報的美國“狄海文”號驅逐;1963年6月到10月,在常山列島以東地區(qū),我軍與美軍的“布魯號”實彈對峙8天,最終將其驅逐。至此,這四艘軍艦在我國乃至世界名聲大振,曾一度被稱為我國海防的“四大金剛”,守衛(wèi)著我國遼闊的海岸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后來,我國又從蘇聯方面購置了一大批其他的軍艦。雖然都是蘇聯淘汰下來的舊武器,但在我們的努力下,將它們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之后,也成了后來的國之重器。
就拿這四大金剛來說,我軍拆除了上面的魚雷發(fā)射系統,裝上了對艦導彈系統裝置“SY-1”,并配備了先進的雷達導航系統,將原本的“雷擊艦”改造成了一艘先進的導彈艦。還裝備了反導彈裝置“上游一號”,也為我國國產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直到90年代,這“四大金剛”才宣布退役,逐漸退出了中國海軍的歷史舞臺。
再次回顧“四大金剛”,當年我們海軍力量一窮二白的時候,是它們?yōu)槲覀冎鹆艘坏?strong>海上的鋼鐵長城,守護著我國國土的安全。它們的出現,讓彭老總的那句話真正變成了現實,也讓蕭勁光司令的設想一步步成真。
如今,從各類先進艦艇,到后來的“遼寧號”航母,我軍已經裝備了世界上先進的各類軍艦,這都離不開老一輩領導人的遠見卓識。正是有了購買來的四大金剛,才讓我們有了基礎,在艦艇自主研發(fā)上面不斷取得進步。
“四大金剛”的出現,在我國國防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不能看它值不值,要看對不對!”從當下的新中國來看,當初我們做出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這“68噸黃金”花的值!中國海軍也將繼續(xù)砥礪前行,在祖國沿海地區(qū)筑起更堅固的鋼鐵長城!
丁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