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2年“開門紅”戰報出爐:壽險增速大下滑,國壽平安均負增長;財險強勢回歸,老三家增速均超10%!2022年首份“開門紅”戰報出爐壽險還是“冷”,財險真的“紅”①平安集團時隔2年再度正增長平安財8.2%,平安壽-0.6%②壽險分化加劇國壽
2022年“開門紅”戰報出爐:壽險增速大下滑,國壽平安均負增長;財險強勢回歸,老三家增速均超10%!
2022年
首份“開門紅”戰報出爐
壽險還是“冷”,財險真的“紅”
①平安集團
時隔2年再度正增長
平安財8.2%,平安壽-0.6%
②壽險分化加劇
國壽-5.34%,人保壽30%
新單承壓,價值和規模兩難選擇
③綜改后車險高增長
人保14.5%,平安15.5%
非車增速也不低,財險增長可期
(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1
2022年1月保費排名榜
—8家上市險企—
注:除特殊標注外,本文均為累計保費數據。
第一名:中國人壽(集團)
2,189億元
第二名:中國平安(集團)
1,365億元
第三名:中國人保(集團)
1,155億元
人保、國華“大反彈”
新華、國壽、太?!褒R降速”
2
2022年“開門紅”有點弱
財險猛漲,壽險“壓力山大”
1. 弱弱的“開門紅”之下,分化加??!
在經歷過去年行業保費增速“高開低走”后,加上監管一再強調淡化盲目追求規模的導向,今年險企的“開門紅”熱度減弱、進度也明顯滯后。
這也導致,大家對于2022年“開門紅”抱有的期望并不大~
從結果看,這個“開門紅”確實有點弱!
甚至于,從上市險企的保費增速看,僅為2.2%,是近四年來最低的一次,只是勉強好于受政策影響導致開門黑的2018年。
如果,聚焦于頭部險企的話,從本文第一部分可以看到,國壽負增長,太保、新華、平安的增速也都偏低,只有人保一家超高速增長。
對于頭部公司來講,這個“開門紅”似乎更弱,而且險企間的分化也有所加劇。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拉動險企保費增長核心因素,從去年的壽險變成了財險,從上圖可見,財險貢獻的增長高達2.29%。
再舉個最為明顯的例子,中國平安在經歷2020-2021年連續2年的“開門黑”(負增長)之后,終于首度迎來“開門紅”,雖然1月的保費增長僅為1.2%。
不過,卻還是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成為目前A股中漲幅最多的保險股,自年初至今漲幅超8%。
然而,大家仔細看上圖不難發現,對實現正增長做出最大貢獻的,是擺脫車險綜改影響因素后的產險業務。
由此可見,今年行業的“開門紅”主要靠財險拉動,壽險其實有點冷~
2. 壽險“開門紅”好冷:新單增速低迷,靠續期也拉不動!
比較11家壽險公司,2022年1月與去年同期的增速,絕大多數公司的增速都是下降的,且有6家公司都是負增長。
尤其是,此前兩年在開門紅期間,表現出色的新華和國壽,一家增速降至4%,一家已經是負增長。
對于壽險公司而言,這個“開門紅”有多冷似乎不言而喻,而這一切早在去年就已現端倪!
以國壽、新華、平安三家公司為例,去年上半年新單保費和代理人數量全部負增長,退保率也有所上升。
詳見《壽險業“三重難”》。
因此,今年如果頭部公司還想靠續期拉動保費增長,恐怕很難了,而從較低的開門紅增速看,頭部的新單增長可能也并不如意。
畢竟,去年在重疾停售潮的掩護之下,壽險才達成出色的開門紅業績,而隨后的增速持續下滑,還是反映出增速放緩,已經是當前壽險業難以避免的問題。
不過,相比增速的下滑,對于壽險公司而言,更大的壓力還在價值端,這一點本文第三節細說。
3. 車險強勢回歸,助力財險公司打響“開門紅”!
2022年1月,財險公司可以說是一掃去年的頹廢,紛紛交出亮眼成績,保費增速多數都超10%!
相比壽險公司的低迷,是真正的打響了“開門紅”,這也是為何前文說,今年保險業的開門紅主要靠財險拉動。
不過,財險的高增長背后,第一大功臣當屬車險,在車險綜改滿周年后,同比基數較高導致的負增長影響不再,自去年10月開始,車險增速持續提升。
據媒體報道,2022年1月行業車險保費增速高達13.1%!
其中,老三家的財險增速都在15%左右,遙遙領先行業。
從上圖可以看出,車險為人保、平安、太保,貢獻的保費增速分別為6.9%,9.4%,7.5%,毫無疑問是公司實現雙位數增長的核心動力。
再加上,從人保非車險的增速看,今年農險、意健險的增速仍可期待,行業整體增速或可度跑贏GDP,詳見后文。
3
壽險低迷:新單增長承壓
激烈競爭下,價值提升更難
1. 人保壽險和國華人壽,超高速增長,前者靠躉交,后者靠銀保!
如前文所說,壽險公司面對外部消費環境和個代團隊縮水等多重壓力,整體增速低迷,在頭部險企身上更為明顯。
但是,仍有公司能實現超高速增長,分別是人保壽險和國華人壽。
國華人壽的高增長好理解一些,前期受借殼上市一波三折影響,發展節奏被打亂,去年順利發行資本補充債后,是時候在規模上追補一番了。
而且,其主要靠銀保渠道銷售,主打應該還是高現價類的產品。
在開門紅戰役中,異軍突起的人保壽險,高增長則主要是靠躉交業務,從上圖可以看到,躉交業務增速高達137%,為公司貢獻增長超28%。
其實,其躉交保費自去年9月開始,就持續高速增長,單月保費增速超高,12月的降速結合目前看,似乎有為開門紅蓄力的可能。
雖然,沒有明細數據,無法判斷是哪類產品,或者是哪個渠道,拉動的躉交高增長,但是,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超高速增長的背后,多數還是與業務策略調整有關。
2. 新業務價值承壓,險企如何平衡規模與效益?
畢竟,在當前個代調整期,想要增速就要打銀保渠道,可對于中介而言,自然是誰家產品有競爭力才會賣誰,又或者誰給的費用高就賣誰。
比如,前兩年高速增長的新華,當時主推的一款產品就是在銀保渠道銷售的,穩得盈分紅型兩全保險,憑借的就是宣傳時提及的快速返還且收益高。
今年的開門紅產品中,頭部險企繼續采取產品組合的方式,多為兩全或年金,疊加萬能險。
這些產品的萬能賬戶近期的結算利率都不低,大多都在4%以上。
注:上圖產品分別是指新華金利終身壽險(萬能型),國壽鑫尊寶終身壽險(萬能型)(A款),人保壽險品質金賬戶終身壽險(萬能型)(C款),平安聚財寶(2021)終身壽險(萬能型)
雖然,當前的結算利率并不能代表未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為突出產品性價比,人保壽險的這款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設定為3%,是所有公司中最高的。
從這個角度去看,人保壽險的高增長,是否好理解一些呢?
但是,靠高收益去打造產品吸引力,就意味著險企的產品成本被動上升,不僅要承擔投資端的風險,新單業務價值也會有所下降。
這一點,“13精”曾在《靠銀保的新華vs靠個險的國壽:頭部險企的“擇機”戰略?》此文中分析過。
這也是為何,此前瑞銀發表保險股行業報告,認為2022年行業最大不確定性為監管變化和疫情,預計新業務價值仍將下降10-15%。
所以,對于壽險公司而言,相比增速更大的考驗,是如何平衡規模與效益之間的關系。
4
財險“開門紅”,老三家超10%
車險恢復高增長,全年增速可期
說明:太保保費包括安信農業。
1. 車險綜改滿周年,未來增速可期,競爭格局恐生變!
今年,對于財險業的最大利好,就是車險綜改在滿周年之后,已經恢復正常增長水平,在1月車險的增速高達13%。
不過,之前有粉絲留言表示,車險的高增長是因為同期基數變小,綜改后保費縮水的現狀并沒有改變。
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單均保費的下降已成事實,保費總量短期內很難恢復到綜改前的水平。
不過,基于綜改后的費率來講,未來車險的保費增速還是值得期待的。
一方面,綜改前的車險保費增速連續多年在5%左右,存在三期費改陸續執行,導致的同比基數失真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通脹的提升,車損和三者的保額也會增加。
同時,各家險企對車險風險衡量的更為準確,隨著賠付率的上升,自主系數也有所提升,這一點從單均保費提速也能看出一二。
所以,如無特殊情況,未來幾年車險的增速持續超GDP增長的概率不小。
只不過,車險主體間的競爭格局可能會發生變化,從上圖可以看到,老三家最先強抓住機遇,保費增速已經跑贏市場。
反觀,百億規模的增速有所下降,10億規模公司的增速更低,就是因為其中有不少階段性退出市場。
為何競爭格局會變化,此前“13精”就有說過,詳見《車險綜改“下半場”風向突變》。
2. 非車增速也不低,財險全年增速10%可期!
最后,從人保財險,分險種的保費增速可以看到,其意健險、農險、責任險的增速都超15%,且為公司分別貢獻增長為4.2%,1.5%,1.2%,累計超6.8%甚至高過了車險的貢獻。
而且,按照前文所提的車險數據測算,太保和眾安的非車險增速,也都超10%。
所以,今年非車險的增速可能也不低,按照此前“13精”的預測,今年財險業增速或達9%-10%左右,詳見《車險終迎“曙光”》。
劉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