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出自《易經》,它的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了清華大學的校訓,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子,也鞭策著許許多多的文人志士。
怎么解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呢?字面上解讀是這樣的:天的運動,自然界的運動陽剛、強烈、勁健、有力,相應地君子的生命也應該效仿天,效仿自然,力求上進,剛毅卓絕,發憤圖強,生無所息。
我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解讀是這樣的:
一、首先,君子要做到:有志氣,有信念,力求上進。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說的是一個能擔當起重任的君子要能吃苦、受餓、耐勞,外加能遭罪,遭磨難。一句話:有志氣,吃苦受累不在話下,而且人生追求路上無怨、無悔,積極上進,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不斷進步。歷史上,哪些人稱得上君子呢?周文王、孔子、屈原、司馬遷…逆境中的他們,無不有志氣,目標堅定,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二、其次,君子要做到有勇氣,有堅強毅志力,剛毅卓絕。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呂不韋、韓非子……除此之外,李白、杜甫、蘇軾、顏真卿、岳飛、范仲淹、林則徐、李鴻章、王陽明、曾國藩、周恩來…海倫凱勒、愛迪生、海明威、貝多芬……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論文學、政治、科學、音樂……各個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無不有勇氣,有堅強意志力,剛毅卓絕,卓爾不群。
三、再次,君子要有學習力,發憤圖強。有識之士,無不注重學習。學識淵博,一專多能,視野開闊,如此方可與時俱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生有涯而學無涯,君子應該有深度學習的定力和決心,不斷充實、豐富、完善自我。
四、最后,君子更要有意志力,堅持不懈,生無所息。挫折無處不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如逆旅,失意來臨之時,君子更要有超凡意志力,永不言棄。跌到了,爬起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百折不撓。
總而言之,自強不息其實是君子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是一種勇敢的自我擔當。天在,地在,山在,水在,樹在、萬物在、我在……生無所息,自強不息。
萬象更新是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這一天到來代表著陽氣上升,春意可見,故古人曰:“見龍在田”,意思是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從中國文化史上考證,這個民俗可追溯到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時期。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
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法,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
我們可以借用〈乾卦?六爻〉的說法,來描述自我修練的六個階段。
首先,“潛龍勿用”,意即:龍潛伏著,不要有所作為。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最好先多方充實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要建立正確的觀念,累積各種資源,準備接受社會的考驗。
其次,“見龍在田”,意即:龍出現在地上。這時開始嶄露頭角,表現也可圈可點,像個青年才俊,讓大家寄與厚望。不過,仍須繼續努力,安于偏下的位置,因為二在六爻里面只是第二步而已。有些人少年得志,成名過早,后來反而一事無成。
第三步,“終日乾乾”,意即:整天勤奮不休。由卦象看來,第三爻是下卦三爻的結束,準備往上接到上卦三爻,這時心中難免戒慎恐懼,不敢稍有松懈。有些人未到中年就飽經憂患,明白命運與遭遇的不可預測,在苦樂感受的沖擊之下,對人生終將一死也得到深刻的體驗。
第四步是“或躍在淵”,意即: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人到中年,稍有小成,那么究竟要接受現實呢?還是要往上提升呢?在逆境中自我成長,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也因此陷入困惑之中。孔子說他“四十而不惑”,正是典型的成功個案,足以做為我們的楷模。
第五步是“飛龍在天”,意即:龍飛翔在天空。到此地步,總算不負平生的志向,可以大顯身手,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必須特別說明的是,這一步絕不僅限于政治界或企業界的成功人物,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在德行上止于至善。
到了第六步,“亢龍有悔”,意即: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惱。這是高處不勝寒?還是無法由炫爛歸于平淡?難道人生的最后一步必然是“悔”嗎?所以,在此要補充乾卦在六爻之后所加的一句:“見群龍無首”。意即:顯示六個陽爻無首無尾。人生回歸平凡,而這個平凡卻是最不平凡的一往平等的境界。
“潛龍在淵”字面的意思是陽氣潛藏在深淵之處,詞語的意思是君子待時而動,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具體釋義:
①潛龍:典故名,意思是陽氣潛藏,比喻圣人在下位,隱而未顯,也比喻賢才失時不遇。
②在:存在;生存;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在于;決定于;正在等意思,這里的“在”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條件等。
③淵:淵本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指深、深厚。
潛龍在淵的意思是君子待時而動,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的時候,我們在低谷的時候不要迷失,而要時刻準備著。
擴展資料:
一、潛龍在淵的近義詞
①潛龍勿用:出自《易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乾 乾為天,乾下乾上。初九:潛龍,勿用。
白話譯文:乾代表了天,由上卦乾和下卦乾組成,初九這天應當隱忍。
隱喻事物在發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
②或躍在淵:意思是指龍或躍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淵,表示只要根據形勢的需要而進退,就不會有錯誤,出自《易·乾》:“或躍在淵,無咎。”
白話譯文:留在深淵根據形勢的需要而進退,不會有錯誤。
二、潛龍在淵的反義詞
飛龍在天:喻事物處于最鼎盛時期。出自《易經·乾卦》中的第五爻的爻辭,原句:"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白話譯文:九五,龍星仲夏出現在正南中天之上時,這時候在君位的人一切通達順暢,所以好多人去請教他或追隨他。
一位養蛇20多年的老師傅告訴我:90%的人都不知道秦嶺有一條大蛇,它長達1000米的,一口就能生吞100頭牛,因為走蛟失敗消失在了秦嶺的大山里。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關于“走蛟”的傳說,所謂走蛟指的就是蛟變成龍的過程。傳聞“走蛟”的時候往往伴隨者雷電、暴雨、洪水,走蛟成功則化成龍,扶搖直上九萬里。
走蛟是什么?南朝的祖沖之著有《述異記》,是一本專門記載鬼異事情的書,其中就記載了關于“走蛟”的事情。
書上寫到:“水虺(hui)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再五百年化角龍,千年化應龍。”
這句話里的水虺(hui)是一種蛇,說的是這種蛇若能活夠500年,則晉升為蛟,蛟再修煉1000年則成龍,龍再500年則可長出角成為角龍,再1000年成為應龍。
應龍什么龍?應龍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高級龍,全身覆蓋鱗紋,后背長有雙翼,能夠飛行。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黃帝與蚩尤作戰,應龍、魃等幫助黃帝,最終蚩尤戰敗被殺,可見應龍的戰斗力之強。
有人說所謂走蛟都是神話故事,但也有人確有其事地說自己親眼見過走蛟,還確信是龍,那么真的有這回事嗎?
民間關于走蛟的傳聞民間有一句俗語對應了南朝的記載,這就是“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
字面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蛇變蟒、蟒變蚺、蚺再成蛟、隨后走蛟成龍的故事。最有名的傳聞當屬98年一件事。
1、長江走蛟傳聞。
1998年的夏天,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洪災。當時就有傳聞說巨大的洪水把長江里的蛟沖了出來,然后蛟乘著雷雨,走蛟成功,化成龍。
這件事在當時的長江流域都有所耳聞,鬧得沸沸揚揚。據說還有人發現了走蛟后留下的痕跡,但是最終也只停留在傳聞階段,沒有確鑿證據,至今都是一個迷。
2、民間“親眼所見”。
對于大蛇或“走蛟”這件事,陜西的居民是有發言權的。
陜西秦嶺附近的居民都聽老人講過秦嶺里有一條大蛇,體長超過千米,可以呼風喚雨,一頓飯就要吃100頭牛。
不過后來走蛟失敗后,永遠的消失在了秦嶺山脈。
我國古代也有關于秦嶺有大蛇的記載。在《山海經·大荒北》中記載了一種名叫做燭九陰的蛇,書中寫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說的就是這蛇體型巨大可達千里,全是紅彤彤的,它閉眼天就黑了,它睜眼天就亮了,從來不睡覺、不休息,有呼風喚雨的能力。
雖然沒有人真的見過濁九陰,但不少陜西的朋友也描述過自己見過如電線桿粗的大蛇。
據說秦嶺修隧道的時候,經常挖出如水桶一樣粗的大蛇,把開挖機的都嚇一跳。
有的人小時候還聽老人講天空中炸雷的時候,就是有蛇在渡劫。
蛟要成龍必須經過2次雷劈,第一次雷劈是出角,第二次雷劈則是脫胎換骨,使其具備飛行能力。
走蛟若成功則化成龍,伴隨著電閃雷鳴,騰空而起,一躍飛升。
民間傳言的走蛟也有失敗的時候。走蛟失敗后,蛇的尸體或掛于樹上,或躺在山間,用不了幾日則灰飛煙滅。
農村老人常說,蛇變龍需幾千年,這條道路非常坎坷,大多數蛇都只停留在走蛟。
民間關于用走蛟的故事很多,也有網友言之鑿鑿,如確有其事,但最終都沒有真憑實據,很多都是道聽途說,大概也只能當個故事說給小孩聽。
從科學上講“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可能嗎?蛇、蟒、蚺都是世界上確實存在的三種生物。蟒跟蚺都是爬行綱蛇目下的亞目。
進一步說,蛇、蟒、蚺是三個不同的品種。
蛇再怎么“修煉”也不會變成蚺,蟒同樣不能變成蚺。
再說蛟和龍,都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里的龍類,現實中實際上并不存在。
從這里看,如果真有“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那何必從蛇開始呢,直接從蚺開始,豈不是節約了上千年的時間?
從生物進化學上講不通。研究表明:雞可能是恐龍進化而來的。
雖然恐龍可能進化成雞,但是這需要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而且需要整個群體出現大規模的基因突變,并且這些突變的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才有可能。
如果蛇真的能慢慢進化到龍,那這個時間要非常非常長,而且數量一定要多才行。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見過龍,不管是西方的龍,還是東方的龍,都是傳說而已,都是指人們對無法解釋現象的一種說法或基于某種共同的文化的認同。既龍代表權利和地位。
從蛇類的壽命來講更說不通。影響蛇的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溫度。溫度能夠影響蛇體內催化酶的活性。
當氣溫較低的時候,酶的催化就慢,蛇類活動減弱,蛇會去找個溫暖的洞躲起來了冬眠。
當氣溫過高,酶的催化變快,蛇類活動就變得頻繁。如果溫度進一步升高,蛇會出現不適,會找相對涼快的地方躲起來。溫度是會影響蛇類壽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危及生命。
蛇類的壽命還跟體長有關:
小型蛇的壽命,一般也就是3~7年,取個平均數也就5年。
體長2米~5米之間的蛇在自然環境下差不多能活10~20年。比如大家熟知的眼鏡網蛇,壽命在5~12年之間。玉錦蛇在6~10年之間。
蟒或蚺,普遍長度超過5米,壽命大概在15~20年之間。
從蛇類的壽命來看,根本不可能有壽命長達500年的蛇,然后再變成蛟。
小結:雖然我們傳統文化和習俗里有關于龍的傳說,也有“走蛟”的傳聞,蛇也被稱為“小龍”,但是從蛇的平均壽命、進化論、科學上來說“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雖然蛇到龍的轉換不存在,但是世界上確實存在如水桶粗的大蛇。
世界上最大的蛇?1、亞馬遜森蚺。
亞馬遜蚺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蛇,其體長可超過10米,體重高達250斤,最粗的部位可以跟成年男子的腰一樣,主要生活在南美洲。
2、綠森蚺。
綠森蚺又名綠水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體長最大可達8米,體重可達100多斤,主要在亞馬遜河流附近活動
3、網紋蟒。
網紋蟒是是無毒蛇,是世界上最長的蛇類,最長可達12米。最長的網紋蟒是在印度尼西亞被發現,長度可達14.85米。
4、緬甸蟒。
緬甸蟒也是生活在熱帶雨林的水源附近,平均體長7米,個別可達接近10米,體重90公斤左右。
歷史上最大的蛇。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泰坦蟒的平均長度可達12米,體重超過1噸。據說泰坦蟒能吃下半噸重的食物。
萬幸的是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這是因為泰坦蟒需要在平均氣溫32度下生存,只有那個時期地球才是偏暖的。地球氣溫的下降,導致了泰坦蟒滅絕。
“走蛟”如果不是真的,荒野為何見不到蛇尸?不管是蚺,還是蟒,還是普通不到2米的小蛇,其死后尸體會迅速地消失。有的蛇會死在洞里,有的蛇死在野外,蒼蠅會迅速下卵,長出蛆蟲,加速蛇尸體的腐敗過程。
這個過程在熱帶地區會更快,再加上一些腐肉動物消化,即使是亞馬遜森蚺,幾天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野外看不到蛇的尸體,并不是蛇“走蛟”了,而是確實野外蛇的尸體消失的就是這么快。
最后:蛇、蟒、蚺本身是三個不同的種類,雖然蟒跟蚺都是蛇目下的亞目,但不存在“升級”一樣的晉升關系。
從蛇的平均壽命來看,即使是蚺也沒有機會成蛟,更不能走蛟成龍。
所以“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本身就是過去人們對無法解釋想象的一種迷信解釋,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過話說會來,地球那么大,宇宙那么大,也許在某個角落真的會有某種奇特的生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來填補我們認知的空白。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