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景德鎮的瓷器江西景德鎮自古出瓷器,世界聞名遐邇。制造瓷器的活可以追溯年代久遠。從1600多年前東晉開始,經歷千年傳承發展,景德鎮被譽為“瓷都”。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刻畫入微細致,栩栩如生的圖案配著上等釉色,讓人驚羨不已。尤其以白瓷為主,素有
景德鎮的瓷器
江西景德鎮自古出瓷器,世界聞名遐邇。
制造瓷器的活可以追溯年代久遠。
從1600多年前東晉開始,經歷千年傳承發展,景德鎮被譽為“瓷都”。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刻畫入微細致,栩栩如生的圖案配著上等釉色,讓人驚羨不已。
尤其以白瓷為主,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
白瓷的瓷質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中國人愛瓷器,一方面成為擺飾顯示高雅氣質;另一方面,瓷器的藝術探究讓人著迷,其光澤特別細人,造型和繪畫承載了歷史和名人的創作,值得收藏。
景德鎮是瓷器玩家的天堂,這里聚集了珍貴的瓷器,也匯聚了研究瓷器的行家,
余二妹
景德鎮有名的“女強人”余二妹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1930年的她自小就跟隨家人耳濡目染,沉浸瓷器活兒的交易和把玩中。
12歲跟隨舅舅在陶瓷作坊里打下手,由于勤奮機靈,很快她就掌握了陶瓷從陶泥到畫胚等一系列的運作過程。
通過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余二妹成為了一位對著瓷器有獨到見解的民間藝人。
通過幾十年的打拼,她所經營的陶瓷廠的產品因為工藝美輪美奐被遠銷世界各地,受到一致好評。
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景德鎮頗有名氣和威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余二妹在浮梁縣率先恢復了古法柴窯工藝,最早實現了柴窯復燒。
在這么多年的反復燒瓷過程中,一些精品都被她小心翼翼收藏,視為珍寶。
干一行愛一行,每個陶瓷民間手藝人對待陶瓷就像自己孩子一樣,愛若珍寶。
不知不覺幾十年下來,余二妹竟然收藏了60000多件瓷器。
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余二妹經常會到外面考察市場,
她的足跡踏遍全國,并應邀出訪美、德、日、英及港澳等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立志建造陶瓷宮殿
一次在天津進行瓷器學術交流,被邀請參觀天津的瓷房子。
這所房子備受世人關注 ,全部運用瓷片建筑,瓷器裝飾,文化藝術價值連城。
余二妹被深深震撼,江西景德鎮是瓷器發源地,更應該建設一所關于瓷器的標志性建筑,弘揚當地瓷文化,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認知。
她暗暗發誓一定要建造一個屬于景德鎮人的陶瓷宮殿。
81歲的人說干就干,手里已經有了充足的陶瓷藏品,剩下的就是籌集資金。
她拿出這些年經營積攢的錢,又把自己老宅拆遷補償款拿出來,全身心投入夢想“瓷宮”的構造中。
抱著夢想的余二妹特別地執著,變賣了自己所有能賣的財產,全身心投入景德鎮陶瓷宮殿的建設上面。
孩子們一開始都不理解,放著享福年齡不去享受,而是搗鼓這些看似空幻的東西,讓人琢磨不透。
她堅毅地說:“我今年86歲了,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瓷宮工程。我要跟自己的年齡作斗爭,不管多辛苦都要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個瓷宮不僅是我的驕傲,更是我們瓷都的驕傲!"
夢想成真
經過積極準備,余二妹選擇新平村作為建造地址,新平村是景德鎮陶瓷的源頭,所以定在這里非常有意義。
為了省去一筆開支,老人沒有請設計公司,每個細節都是她自己設計,經過多方考察,最后她選定了整體外形似福建永定土樓的造型。
瓷宮分3層,共1200㎡。
第一層是以青花為主的高溫瓷,第二層是老茶花盤子,第三層則是古典粉彩顏色釉,景德鎮四大名瓷,全部巧妙地融入其中。
建造這棟瓷宮,耗時五年,花費600萬,一共用了6萬件各類瓷器,以及重達80噸的碎瓷片。
這些瓷器,均是按照傳統方法燒制的,正宗景德鎮代表性產品,不乏精品乃至孤品,有的在景德鎮僅此一套,還有的是祖傳的,最少也有上百年歷史。
余二妹并沒有獨自享受這棟建筑,她的目的就是宣傳瓷器文化,建成后她將瓷宮的管理權都交給了當地政府。
2016年10月1日,瓷宮正式對外開放,門票僅售25元一張,后來還被評為國家2A級景區。
景德鎮的瓷宮為“瓷都”形象做了極好的宣傳,它見證了景德鎮民間藝術的歷程,積淀了智慧的結晶,讓游客贊不絕口。
中國人的驕傲
雖然仍然有一部分人不理解老人的做法,認為傾其所有,不值得。
至今余二妹仍然住在普通的茅棚里,深居簡出,過著極為樸素的生活。
老人很睿智,她認為這里面珍藏的六萬件作品雖然不是大師作品,但是民間藝術家的優秀工藝能得以保存和綻放,這就是智慧的結晶,值得公布于世,得到大家的欣賞、研究、贊揚。
如果說天津地標性建筑—張連志的“瓷房子”是瓷文化的紀念碑,那么江西景德鎮余二妹的瓷宮則是瓷器歷程的見證者。
它們屹立在中國大地,弘揚中國文化,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張陽